亦宛然

注册日期:2012-03-27
访问总量:311918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细讲 04-净空老法师


发表时间:+-

第4集:【19-016-0004


了凡四訓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
【汝今擴充德性。】
【力行善事。多積陰德。】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因將往日之罪。】
【佛前盡情發露。】
【為疏一通。】
【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
【此有祕傳。只是不動念也。】
【執筆書符。】
【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
【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細分之。】
【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
【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了凡四訓  (第四集)  2001/4/16  中國深圳  檔名:19-016-0004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雲谷禪師教導了凡先生要改過自新,這就是所說的義理之身。今天我們接著看: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因為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因此都落在數裡頭,所以用術數能夠推斷你的一生吉凶禍福。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數,要從心理上做一個改變,把從前不善的觀念、行為都能夠改正過來,與義理相應,這個身就稱為『義理之身』;在佛法裡面講願力。血肉之身是業力,業力變現的。如果我們的願力大過業力,在佛法裡面就叫做乘願再來。這裡面我們必須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沒有離開自私自利,義理之身是大公無私,不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生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是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服務造福的一個工具,跟自己的業力完全脫離關係,這個身就稱為義理之身,這個身就稱為乘願再來。眾生有福,這個身在這個世間就會常住,眾生沒有福報,這個身自然就捨離;換句話說,佛家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這個意思。下面他引古書作證: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這是假設的。這是天然的災害,『猶可違』是可以避免。我們今天講自然的災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這個道理很深。

  【自作孽。不可活。】

  那是無可挽回,無可避免。這個話的意思很深,自然災害為什麼說可以避免?現在人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了。聖人告訴我們,佛菩薩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也是隨著人心來轉。如果這個社會人心善良、淳樸,我們居住的環境它就轉好,所謂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不僅僅是人為的災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災害也人造的。在佛法裡面講,一個是共業,一個是別業。共業是大家共同來造作的,這就變成自然災害。個人所造作的,那就變成個人的吉凶禍福。所以個人自己造孽,這是無法避免的。社會大眾共同造的業,我有辦法避免,我有辦法挽回。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的真相。又引《詩經》兩句話說: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兩句話,『永言』就是常說,古聖先賢常說;『配命』,意思就是說與上天的心相應,人心同天心。天是什麼心?天到底在哪裡?這不是一個有形的,實在講是個無形的,是個抽象的,所謂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愛心,無私的愛心;天心是公平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如果我們自己能夠修養,把自己的心願提升到大公無私,平等的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當然,福在其中;不求,福報也現前。這個意思諸位細細去想。下面雲谷禪師說: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

  天作之孽,這是你過去生中造的,你造的不善業,所以你這一生當中沒有功名的分,你也不會有兒子。這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可以避免,可以挽回。怎麼樣挽回?

  【汝今擴充德性。】

  我改過自新。

  【力行善事。多積陰德。】

  什麼叫『陰德』?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這叫陰德。陰德報得厚。做一點點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現在的新聞媒體來表揚、來讚歎,把你向社會廣大群眾去介紹,這也是福,這個福立刻就報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讓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體介紹,要報章上能夠看到,這不是真的好事。你這個心還沒有離開名聞利養,你不是真心,你這個善是假善、是偽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讓人知道?媒體來報導,應當盡量避免,這樣才好。古時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謂是韜光養晦,隱居在深山裡頭,沒有人知道,於是他的德愈積愈厚。到機緣成熟的時候,被人發現,他能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這裡面含藏著許許多多的學問,這些我們都要深思,我們都要會學。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自己造的福,自己當然都受到。接著大師又引用《易經》上的話說: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

  引用這兩句話,讓了凡先生加強信心。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這個話說得好。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易經》這一句話就講不通。換句話說,《易經》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命運這樁事情活活潑潑。我們每天起心動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惡念就減了一分。每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加減乘除,天天都有加減乘除。為什麼世間人命運都被人算定?他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沒有離開他的中線太遠,所以就算得很準。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很大,他命運就不準了。前面所說,大善之人命運拘束不住他,大惡之人命運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減乘除的幅度大。他有大善,禍會變成福,他有大惡,福會變成禍,道理在此地。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這些書,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說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夠深。換句話說,讀那些古聖先賢的書,自己沒有辦法用在生活上,無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運一絲毫不能夠更改。雲谷禪師這一提示,他明白了。了凡先生說: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雲谷禪師這一番話,把了凡先生點醒了。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我們學佛,有很多人問我,他說:法師,你為什麼要學佛?我的答覆很簡單:我學佛的目的很單純,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從果報上說;從因上說,提升自己的德行。積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當然殊勝。業因果報到你自己能夠覺察出來的時候,你就非常歡喜,佛家常講「常生歡喜心」。這一生都生活在歡喜當中,這個多快樂!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煩惱,這叫得大自在。經論裡頭常講「常生歡喜心」,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是多麼幸福!我是為了這個才學佛的。其實,這是早年老師教導的。我在學佛之前愛好哲學,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他告訴我:佛學是哲學裡頭的精華,哲學裡頭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句話打動了,所以認真學習。我出家,剃頭之後再去看他老人家,他非常歡喜。他說:你的路走對了,我跟你說說,沒想到你真幹。所以確確實實得到老師的指引,我也像了凡先生一樣,「余信其言,拜而受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章嘉大師替我奠定根基,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時間把我培養起來。一生得到受用,得到快樂,得到自在。

  了凡先生明白了,覺悟了,下面真幹。

  【因將往日之罪。】

  過去所做的種種罪惡的事情,種種過錯。

  【佛前盡情發露。】

  『發露』,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完全說出來。

  【為疏一通。】

  『疏』是文章。就是自己下定決心要改過自新,寫一篇文章,求佛菩薩為我做證明,用意在此地。

  【先求登科。】

  他命裡頭沒有功名,先求。『登科』,先求考中舉人。他命裡頭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的只是貢生,所以他沒有科第;用現在的話說,他沒有學位。

  【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就真正開始斷惡修善,發了這樣的大心,這個很難得。雲谷禪師看到,當然歡喜,孺子可教。雖然這個時候袁了凡先生已經三十五歲,能夠真正回頭,斷惡向善。

  在明朝那個時候,「功過格」很流行。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許許多多的有成就的偉人,都曾經用功過格這個方法,來檢點自己的過失。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了凡先生,真的,他是凡夫,他是初學,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可以說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雲谷禪師就用「功過格」來幫助他。功過格,現在在台灣、在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能夠找得到,我們過去也曾經翻印過。每天登記,每天做的好事,自己記下來。每天做的過失,反省過失,過失也要記下來。善惡對比,我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開頭做的時候,一定善惡混雜,可能是惡多過於善,自己的警覺就提高。天天認真努力去改,希望改到有一天,功過格一打開是純善無惡,你就成功了。這是教他從事上去改,這個方法不是一個高明的方法,但是對普通人來講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

  又教他持「準提咒」。佛法裡面,參禪、持咒、念佛,方法雖然不同,目標、功效完全是一樣的,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沒有妄念,只有佛菩薩、大修行人沒有妄念,妄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之大,我們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壞我們的清淨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產生不良的效果。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簡單、吃得很少,我們現在人想「這營養怎麼夠」?我們不明白道理,真正道理搞清楚,恍然大悟,原來營養是我們體能的補充。

  身體就像一個機器一樣,這個機器二十四小時都在運作,睡覺的時候也沒有停止,心臟還是在跳動,脈搏在跳動,血液在循環;需要有能量,飲食是能量的補充,像汽車一樣要加油。但是車我們懂得,有耗油的車,有省油的車。我們身體也一樣,身體對於能量的消耗,有耗能量的,有省能量的。能量到底消耗到哪裡去?現在我們真搞清楚,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這才明瞭,為什麼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他心清淨,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體健康。凡夫妄想多、雜念多,每天補充三次還不夠,還要吃消夜、吃點心,一天到晚都在補充,他消耗得太多。消耗太多,於身體決定有不良的影響。所以你要想保持身體的健康,要減少妄念。妄念減少了,你的飲食自然就減少。最健康的身體是不要飲食,為什麼?飲食再少,也沒有辦法完全做到沒有污染。沒有飲食,那就決定沒有污染,你的身體才真正健康。所以多吃東西不是好事情,多吃東西,髒的東西不能排盡,你身體器官的污染機會比別人多;在現在講,你生病的機會多。古人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個話一點都不錯。

  教人念咒,念咒就是修清淨心。人決定有雜念,你把念頭集中在咒上,你的雜念就沒有,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顯著。所以你用參究的方法行,用念咒的方法行,用念佛的方法也行,方法很多很多,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道太多太多了,你可以選擇用一、兩種,幫助你攝心,幫助你把妄想打掉。心地清淨,智慧就現前,真心就現前。這是一種修行的手段與方法。雲谷禪師教他念準提咒,又告訴他說: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

  畫符念咒的專家常說:你不會畫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開玩笑,有時候還讓你受不了。這裡頭有祕傳。

  【此有祕傳。只是不動念也。】

  畫符、念咒、念佛,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樣,它的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符就靈。

  【執筆書符。】

  我們拿起筆來畫符。

  【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念不生。

  【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畫符,那個符靈不靈,你去看畫符的人。所以平常要練習,練得很熟。我們從小的時候,那是作小學生也喜歡畫符,天天在練,但是我們不懂這個原理。如果在畫符裡面還有個妄念,這符就不靈。一定是這一道符,從一點下去,一道符畫完,沒有一個妄念,心是清淨的,這個符就靈。由此可知,念咒亦復如是。念的咒,這裡頭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咒就不靈。由此可知,念神咒不容易,咒愈長愈難念。愈長,時間長很不容易沒有雜念。所以佛家常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經比咒長,不打妄想難;咒也相當長,裡頭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號短,「阿彌陀佛」這四個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裡頭不夾雜一個妄念,這一句佛號就靈。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個佛號就不靈。所以這些方法都是攝心的,都是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心裡頭有妄念,這個心叫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不生不滅,真心裡頭沒有念,所以它沒有生滅。如何能夠把生滅斷掉,恢復到不生不滅?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到不生不滅。這個道理,難得雲谷禪師為我們說出來。他下面說: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感格』就是求感應。於心性求感應,於上天求感應,都要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又說:

  【孟子論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最早是孟子說的。

  【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孟子這個話說得高明。『夭』是短命,『壽』是長壽。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這個話一般人聽不懂。短命跟長壽差別太大了,怎麼是一不是二?我們因為看到是二,看到是差別太大,我們用什麼心去看?分別心去看,執著心去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動,你的心裡頭一個念頭都沒有,長壽跟短命確實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沒有分別。有分別,才有二、三。沒有分別,哪有二、三?

  什麼人不分別?聖人沒有分別心,佛陀沒有分別心,菩薩沒有分別心。凡夫有分別心,所以把世間一切法都變成對立,大跟小對立,長跟短對立,善跟惡對立,真跟妄對立,全部都變成對立。這個對立就是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是虛妄的世間,《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叫「一真」,那就是說這裡頭決定沒有相對,這才是真的。有相對,不是真的。六道裡面是相對的,十法界裡頭還是相對的,到一真法界相對的就沒有了。我們講,相對沒有,是不是有絕對?絕對也沒有。絕對跟相對兩個互相建立的,相對沒有,絕對也沒有了。這個境界,佛經裡面講「不可思議」。「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你就錯了。「議」是議論、說,也不能說,說就錯了;「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那是真實的一真法界,那是真平等。

  孟子說這些話,不簡單。他要不契入這個境界,他說不出來。所以孔孟雖然跟佛法沒有接觸到,要用佛法的標準來看孔子、孟子,他們也是大菩薩,也不是普通人。他們的言論,他們的觀察,在佛法裡面講,大乘圓教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

  【細分之。】

  那就是把它推廣。

  【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

  『豐』是豐收,農夫今年豐收,收成好。『歉』是收成不好。收成多,豐富,今年可以過得富足。今年欠收,日子就過得很貧困。如果你能夠懂得「豐歉不貳」,那就是貧富不二,你就能立貧富之命。

  【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

  『窮』是處在困境,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達,想做事情助緣很多,非常順利。你要不懂這個道理,你就不能立貴賤之命。我們要問:世間有沒有貧富?有。有沒有貴賤?有。怎麼樣立命?貧者安於貧,富者安於富,貴者安於貴,賤者安於賤,各得其所,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這世間永遠是太平,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為什麼?知命。這是學問,這是實學,真真實實的學問。接著說: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這個現象,在六道裡面都有。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這裡頭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會不會貪生怕死?不會。生跟死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通達的人,對於捨身受身,像生死這樁事情,就像我們一個人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我們把衣服比喻做身體,這個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脫掉。脫掉,這個身就不要了;再換一件衣服,就換一個身。所以生死,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在這裡面,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這個衣服愈換愈漂亮,好!如果愈換愈差,那就不好了。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他這個身體捨掉,來生再得個身體,比這個身體差。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這個身相比我們是愈來愈不好看。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好善積德,他這個身捨掉之後,他來生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多了。他得菩薩身,得佛身,愈來愈莊嚴。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真正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雖然是利益別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這是真理。損人決定害己,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個話說得有弊病,損人決定害己。你利己是眼前得一點小利益,可是幾十年之後,你死了之後,你變餓鬼、畜生、地獄,那真正叫害了自己,害慘了自己,到那個時候你後悔莫及。所以損人的事情決定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人,決定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情。

  文人是從事於文化教育事業的人,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出版的東西,有很多人送書、送東西給我看,我第一個要看版權頁,版權頁上寫「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本書我不看。我為什麼不看?因為我想他寫不出什麼好東西。因為他的心很自私,他沒有利益大眾的意願,我不願意浪費我的時間、精神,所以我不看他的。後面要印的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這個書我會仔細從頭看到尾。為什麼?他的心量大,他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善人,他的東西一定可以讀。所以我讀東西跟一般人不一樣。我自己的,像這些年來,講經的錄像帶、錄音帶數量很多,估計總有幾千種,書籍也有不少,我完全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歡迎流通。人家能夠流通,翻印我的,我很感激,他總算看得起我。他要看不起我,他為什麼花那麼多錢去幹這個事情?我又何必要限制別人,不可以翻印、不可以流通,那我們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意願永遠達不到。所以我們完全沒有版權,而且歡迎別人拷貝翻印流通。

  因此對於生死這樁事情,參透了,看透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貪生怕死的念頭沒有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什麼方式死亡,都會歡歡喜喜、高高興興。為什麼?知道這個身捨掉之後,馬上就換一個比現在這個身更好、更殊勝。我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該』是包括。只要能把這一關參透,所有一切相對的境界裡面,你都能得自在。一切順逆,順境、逆境,人事環境裡面善緣、惡緣,都包括在其中。包括在其中是什麼?不二,我們要入這個境界。我們在一生當中,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對我們好,照顧我們,這有恩惠;有些人對我們不滿,惡意毀謗、陷害、侮辱都有。我們用什麼心對待他?用感恩的心對待。對我好的人,我感激他,他對我許多幫助;對我不好的人,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也非常感激。感激他什麼?消我的業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說,他用這個手段來對待我,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靜,我還有沒有瞋恚心?如果我還有一念瞋恚,還有一念報復,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沒有進步。他這樣一對我,等於說一考驗,我及格了。我對他沒有惡意、沒有報復念頭,不但沒有報復念頭,我感激他,我感恩他。

  我的小佛堂,我們這些怨親債主對我很不好的人,我都給他供長生牌位,天天誦經拜佛給他祝福,不一樣。你怎麼樣陷害我,我還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薩沒有兩樣。你為什麼對我不好?你對我了解不夠。所以一切出自於誤會,何必要計較?計較,那是我的過失。我不計較,我感恩,我尊敬,你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我幫助,我會全心全力來幫助你。這是做人的道理,必須參透「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是佛家說的,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孟子這些話來看,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門,儒佛是一不是二。然後我們再仔細觀察,世間許許多多宗教的典籍,在我心目當中全是不二法門。所以我學佛,我進入其他宗教的教堂,我禮拜,我恭敬,有許多人見到覺得奇怪。我說:一點都不奇怪,一切眾神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我們講到此地。


浏览(16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