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行者

注册日期:2024-04-08
访问总量:19798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赏析


发表时间:+-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五十七

王能全


image.jpeg

我思我在摄影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词题“元夕”,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全词出神入化地描绘了元夕热闹的盛况,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超凡脱俗、心甘寂寞的佳人,寄托作者忧国伤时、独清独醒的高风亮节。


image.jpeg


上片书写元宵佳节热闹的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初夜时分,万盏花灯同时点亮,火树银花,犹如春风吹开万紫千红的鲜花;烟火盛放,冲上夜空,复而,像是东风将烟花吹落,纷纷闪烁而下,宛如璀璨的流星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人们倾城出动,那些贵妇小姐乘坐豪华的马车而来,满路飘香。“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刻有花纹的洞箫;“玉壶”:十五的圆月。动听的音乐四处回响,月光与灯光相映生辉,民间艺人舞动着鱼形、龙形、以及各种形状的彩灯,精彩纷呈的社火百戏,通宵达旦,目不暇接。


image.jpeg


下片着重描写在如云的佳丽之中寻觅一位卓尔不群的女子。盛妆的游女们争相斗艳,头上佩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元宵节特有的装饰品,成群结队,笑语悦耳,身姿轻盈。她们从身边走过,带去幽幽的清香。“众里寻他千百度”,“他”:第三人称,古代包括“她”。在一群又一群的丽人中,千百遍地细细寻找意中人,形影皆无。“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稀疏。就在那几乎无望的霎时间,猛然回首,眼光一亮,原来她独自在那灯火寥落之处!整整“一夜”,“众里寻他千百度”;整整“一夜”,她在“灯火阑珊处”。她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她痴迷专一,似有所待。这首词的内涵和精髓尽在最后的四句之中。


image.jpeg


这是一首大美之词,绮丽中见雄奇,婉约里显豪放。它又是一首思想深邃之词。那在花灯冷落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佳人,实为词人的自喻,凸显作者傲然于世的风骨。辛弃疾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屡遭排挤贬谪。作者借此词抒发自己宁甘孤独寂寞、绝不随波逐流的心志。梁令娴在《艺蘅馆词选》中引其父梁启超对这首词的点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image.jpeg


这首词蕴藉丰富,广被引用与化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个境界,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最高境界。以此形象地阐述一条至理:古今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定经历艰苦的求索和无数的挫折与失败,日益积累,在某一时刻,蓦然找到成功的钥匙,取得辉煌的成就。


image.jpeg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


















浏览(225)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