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简单、最有效、最可行的政治改革方案
我所反复倡导的有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前后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或三种不同的名称。如果和西方“三权分立”的体制相比较,我的改革方案可称为“两权共享”体制。如果和许多国家推行的“普选制”相比较,我的方案可称为“双选制”。如果和中国传统的周制和秦制相比较,我的方案可称为“半周半秦制”。下面就从和周制、秦制相比较的角度,谈谈我的最简单、最有效、最可行的政治改革方案。
先说说它最简单的一面。我曾经多次说过,应汲取周制和秦制之长,创建一个有机的半周半秦的互补体制。具体方法当然很多,下面我所说的具体设想,只是一个例子(并非唯一)。
我们知道,周制就是各地的官员一律由各地自己任免。秦制就是各地的官员一律由中央统一任免。而我主张的半周半秦体制,则是各地的官员都由中央和地方来共同任免。大家看看,这是不是最简单的改革方案?它既不用费力地去搞什么多党制,也不用劳民伤财地去搞14亿人一人一票的普选,而各级竞聘的干部们当然也不用去学习那些毫无实用价值的竞选宣传的演技……
那么,上、下两方怎么具体来共同任免干部呢?上级一方好办,派出代表来投票,票权占50%即可。下级一方呢?应该由该地的大官员群体来投票(注:不是全体老百姓来投票),票权也占50%。举例说,在省级领导的任免上,应该由中央和该省所辖各个市的市领导们来共同投票;在市级领导的任免上,应该由上级省委和该市所辖各个县的领导们来共同投票;在县级领导的任免上,应该由上级市委和该县所辖各个乡的领导们来共同投票……等等。瞧,在任何一个层级的上、下共同投票中,参加投票的都不过几十人而已,一个会议室就可以搞定。竞聘者轮流上去阐述自己的施政纲领,下面坐着的,都是了解情况的各级干部,你想忽悠谁都不可能。
接下来一个问题,竞聘各级领导的候选人如何产生? 中国历史上,官员候选人的产生,主要是科举制,就是自荐+考试。我们可以保留自荐的成分,并加入资历的限制,而把考试的环节去掉。比如,我们可以规定:竞聘省委书记者必须当过市委书记,竞聘市委书记者必须当过县委书记,竞聘县委书记者必须当过乡委书记,等等。至于年龄、学历等等则可不做任何要求。但有一个重要的限制条件,这里需要特别提出,即,竞聘甲省最高领导者,必须是来自乙省或丙省或丁省……才行。因为,若由甲省所辖的某几个市委书记来竞聘甲省的省委书记,则会产生严重内斗,一地鸡毛。那甲省的某位市委书记想晋升怎么办?很好办,他可以去乙省、丙省、丁省去竞聘省委书记。那他不了解外省的情况怎么办?学呗,现在互联网、AI这么发达,有什么难的?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如果某省一把手的竞聘,中央的意见和该省各个市领导们的意见相左,互不相让怎么办?我们可以找一些既不属于中央的官员、也不属于该地方的官员,例如其他各省的代表,作为独立的“陪选官”来参加投票。例如,某省一把手的竞聘,上级中央的票权占45%,该省下级各市领导们的总票权占40%,其它各省“陪选官”们的总票权占25%,得票60%以上者当选。当然也可以中央、地方、外地陪选官各占33%票权,得票70%以上者当选,等等。同样道理,除了任命权外,对一个干部的监察权(罢免权)也应采取上、下、及各平行“陪审官”共同投票的方式来裁决,这里就不赘述了。
下面再说说“半周半秦”体制的有效性。首先,由于任何一级领导的任命,都是由上、下、左右这三方共同投票决定的,因此,这个新上任的领导的施政纲领,就必须既考虑上面中央的全体利益,也考虑下面地方的局部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平行的左邻右舍的利益。这就既防止了对上的溜须拍马——因为自己的命运并非只由上级决定;也防止了对下的专横跋扈——因为下级也掌握着自己三分之一的命运;还防止了只扫自己门前雪的地方保护主义——因为其他地方的陪选官对我的上岗和连任也有发言权。而且这样的竞聘上岗,也连带防止了说假话、骗上欺下的顽疾。另外,异地公开自荐竞聘上岗的方式,不仅彻底解决了困扰我们几千年的央、地方关系问题;也彻底解决了各个不同行政层面之中的在官僚派系之间选边站队问题、以及同一行政机构中各个官员个人之间的你上我下的内斗、内耗问题。当然,最直接的效果会是,各级官员开始说实话了。因为,假话可以瞒上,但无法瞒下,也很难瞒住与自己平级的同僚们。中央和各地的高官都会听到更多的实话,了解更多下面的实情,各级政府的决策失误自然会减少,即使有失误的话纠正也会更快。更不用说的是,腐败问题也会得到根本的遏制。因为,任何一级的党政一把手是否腐败,他的直属下级最清楚。过去,由于下属的任免命运完全掌握在这个一把手的手中,下级即使知道他腐败,也不敢冒险揭发,只能保持沉默、违心地配合、或者同流合污地一起贪腐。现在,下级甚至根本就不用去冒险告发,只要换届时不投他的票就行了。
还有,我的改革思路有助于促进知识分子最关心的言论自由。当代中国对言论的过度管制,主要源于自上而下的层层加码。例如,中央强调“党媒姓党”“不得妄议中央”,在秦制覆盖下的现实生活中,却导致了各地、各级官员为了自保而层层加码。原本是说“党媒姓党”,层层加码后就变成了民间的自媒体也要姓党了;原本是要求各级干部不得“妄议中央”,层层加码后变成全社会都不得“议论”中央了。当我们实行半周半秦制以后,过去因害怕被上面撤职而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自然就会消失,言论自然就会逐步宽松。干部们的言论渐渐有了一定的自由,社会上的言论自由自然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最后再谈一下半周半秦制的可行性。再好的制度设计,如果成本太高,没有实际可行性,或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太多,也不行。在半周半秦制中,由于各级领导岗位的竞聘者,以及各级参与投票的裁决者,都是现任的各级党员干部,不存在执政党下台的问题,也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更不违反宪法;再加上并不是提倡党内一人一票的普选,且只涉及各中层、各基层领导的产生办法,因此,现在的执政党中央接受“半周半秦”制的概率很大。况且,每个具体领导职位的竞聘、投票,均可以谢绝媒体参与,从而不受舆情的绑架和影响。最后,这个方案既可以先在省一级试点,也可以在市一级、甚至县一级试点。而且可以根据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进一步调整,比如各方投票的权重比例。总之可以管控,可谓毫无难度、毫无成本、毫无风险。此外,从执政党中央的角度来看,若实施半周半秦,则省一级的封疆大吏们对下的绝对权力将受到制约,而且其本人也来自外省,这一点无疑符合中央的利益。当然,中央过去对省级领导的绝对任命权也会受到一定的削弱;但,由于中央独自一人就掌握着三分之一的票权,而其它三分之二的票权则又分散在几十个外省长和几十个本省所辖各市长们的手中,则中央实际上仍是一个最大的投票“股东”,掌握着实际上的否决权,掌握着对所有竞聘者的最大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行半周半秦制之后,中国依然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只不过是从过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变成了适度中央集权的国家。
最终,当各个省级的领导任免都实行了半周半秦制之后,中央最高领导的任免改革也会水到渠成了。比如,中央一把手的任免,这时可以考虑由具有省部级资格者自荐竞聘,然后由地方各省领导、中央各部领导、以及中央前任一把手这三方来共同投票裁决。此时,这个方案也会符合已经年高体衰,愿意退居二线的中央一把手的利益。因为虽然他退下来了,但仍然掌握着对继任者的三分之一的票权,且仍是最大的股东,仍是继任者们首先要讨好的对象,何乐而不为呢?
结语:总之一句话,改革,如果方法对路了,其实非常简单。过去,执政党总在事权、财权上面改来改去,从没有尝试在干部的任免权上下功夫。而知识分子们又大多只知道照搬西方,很少考虑中国的国情。现在,我相信,如果实行半周半秦,就可以使中国彻底摆脱朝代循环的周期律。执政者可以千秋万代,老百姓可以幸福万年!(个人浅见,欢迎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