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

注册日期:2025-06-06
访问总量:1091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子午谷奇谋、街亭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发表时间:+-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做任何研究,都必须越细越好。宏大叙事、指点江山的看起来虽然过瘾,但没有细节的支撑,结论都是没有说服力的。

虽然从来都觉得古代史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没有意义,但人都这样,谈古论今夸夸其谈总会给自己带来莫名的满足感,刷刷知乎,街亭、子午谷这类问题下面回答超多,其中很多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言之成理,逻辑也算自洽,从语气看作者的自信都溢出到文章之外了,但不同回答对比观点大异,而史实却只会是一个。即使觉得意义不大,我也忍不住来掺和一番。

1、相关的信息

1.1、相关史料

   研究历史,第一步当然是找史料,三国特别是一伐这一块,流传下来的史料极度稀缺,能看到内容的也就是裴注三国志(含里面所引用的魏略等内容)等几部。

裴注三国志,存;汉晋春秋,存3篇;华阳国志,存4篇;后汉纪,存;资治通鉴,存;献帝春秋,存1篇;晋书,存;王沈的魏书、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汉后书、孙盛的魏氏春秋、韦曜的吴书、张勃的吴录、虞溥的江表传、孙盛的异动杂记等,亡佚。

那些权谋斗争的我就不谈了,往这方面扯那就是千人千面,怎么说都能逻辑自洽言之成理,无法收拾了,而这类方式与我的研究方法是无交集的。

我拿足球比赛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可以用权谋斗争来试图解释主教练和球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到球员的状态、出场时间和安排的战术任务执行程度,但是足球比赛的结果,只和双方球员在场上的表现直接相关(防守反击全攻全守之类的类比战术,换人之类的类比为调兵遣将,比如派魏延还是派马谡督前部),而战争只跟参战双方对战争规则符合的程度有关(后勤、排兵布阵之类的都统归于此),场外因素对场内肯定有间接影响,但我得先努力把场内表现先理清楚,事件的直接因素都没搞清楚,甚至连重要的史实都没确认,就大谈特谈间接因素未免有些空中楼阁。

本文会先确认重要地点、重要路线、重要时间点及对应事件,再试图还原一伐战况。

1.2、三国时期一伐相关各地点:

三国时期魏国的行政区划,雍州共10郡。陇西郡,治所襄武;南安郡,治所豲道;天水郡,治所冀县;广魏郡,治所临渭,此4郡都在陇山以西,后文以陇右统称。京兆郡,治所长安;扶风郡,治所槐里;安定郡,治所临泾,此3郡与战事有密切关联,后文会以关中指代。新平郡,治所漆县;北地郡;冯翊郡,治所临晋,此3郡与一伐关联不大,不会提及。

然后找地图,参考谭其骧版的中国古代地图和百度搜索的信息确认地点所在,现在的卫星地图提供地形、山、河等信息。但是谭版地图的一些地名还是得详细确认,特别像街亭这种至今争论不休的,只能将可能的所在都标出来,都各自推演一遍,再从合理性等方面选择一个,或者继续保留多种可能。

1.2.1、上邽

谭版地图标的很明确,在现在天水市秦州区也就是市区西边那一块,天水市区的平地是整个陇右最大的一块,虽然比起汉中来小的可怜,陇右的经济中心建在这里可以说理所应当,不知为何天水郡郡治没放在上邽。但百度搜一下,都写着上邽古城在现在清水县永清镇李崖村,几乎没有说上邽在天水市区的。因为实在无法分辨,我第一版草稿把这两个地方都标上了,但谭其骧作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研究程度肯定不是我这类爱好者能望其项背的,上邽这样重要的地点差异如此之大,肯定有原因。多方搜索之下,在B站找到个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zu3eYEEa/,提到唐朝时期上邽县才搬到现在清水县地界,而在天水市区也出土过相关证据,那就可以将百度百科里的清水县排除掉了。因为上邽是在天水还是在清水,对于研究一伐影响巨大,不得不再三确认。

1.2.2、街亭

这地方究竟在哪里呢?这个史学界争议声就没断过,谭版也不好使,众说纷纭,陇山几条路,须弥山道、瓦亭道、鸡头道过于靠北,排除起来还有些理直气壮,番须道、陇关道差不了多少,不过这两条路所探寻的街亭地点可以是同一个或者相距不远,整体分析时可以各自讨论,对全局影响在可控范围内。但还有一种说法,街亭在今天水麦积区街子镇,张郃走的是之前夏侯渊逼他走的那条陈仓狭道,还特地从渭水南边的小陇山绕了个圈,再从南到北准备通过街亭去上邽。这种说法就使得街亭可能的位置一南一北,对一伐研究非常重要。

街子镇这个地点,有个逻辑说不通的地方。街亭如果在这里,那就要求魏军必须走陈仓狭道入援,而且在临渭以东要转向南,翻过小陇山,从南向北过街亭抵达临渭。陈仓狭道,张郃多年前走过一次,走完全军怨声载道,后续也没有魏国修缮这条路的记载。最重要的是,陈仓狭道直通临渭,张郃吃饱了撑的,沿着渭水翻过山口就能抵达临渭,他发什么神经非要往南绕一下,而且后勤也得跟着这么折腾,他这是给自己制造困难吗?尽管看地形,街子镇这地方跟史料是很相符的,有河,有山头,而且蜀军走小路去街亭也算方便,但这得要求魏军犯大蠢,不得不排除街子镇是街亭的可能。

虽说略阳的位置非常突出,卡住了番须道、陇关道通过略阳,去往新阳、冀县的道路。但三国史料,街亭和略阳很明显是两个地方,故不能凭感觉将略阳认定为街亭。

谭版街亭位置,要求张郃部必须走番须道救援,对应的马谡扎营山头大致在旁边标记处,但此山头最高点据山脚下河流海拔差距不过130米。也不能说谭版位置就是对的,可能会有所偏差。图中标出的修正位置和山头对于阻击番须道来的张郃部来说,理由相当,且山头与山脚海拔差达到280米。但两个地点都有疑问,即都是只能防住一边,谭版能防张郃部翻陇山后转向西南去略阳,却不好防张郃部往西经过庄浪再转南去略阳,修正则刚好相反,如果当时没有下陇山即可转南的路线,那修正版更符合。如走陇关道,则谭版街亭位置不合理,街亭二(百度百科搜的,陇城镇东那个)的位置更符合,对应马谡扎营山头二,海拔差约220米。

这里补充一个,今韩店镇,我在标谭版修正地点时,优先选择的是这个地点,因为可以同时卡住张郃部走番须道越陇山,向西、向南两条路线。但我在卫星地图上把韩店的地形是看了又看,这个地点北边是三面环水,东西走向一条南洛河,南北走向一条南洛河支流和一条试雨河,南边山脚就是南洛河,当时觉得这个地方不太容易被断水源,就没标上去。修改时也懒得再重新标了。

而今张家川或今恭门往南经清水去往临渭、上邽的道路那个时候不知道能不能走,好不好走,假如存在这条路并且适合大军通行,那街亭二和谭版街亭都不合适作为阻击点,而是会在街亭三(我随意标的)附近,对应马谡扎营山头三和四,海拔差约210米和270米。

除街子外,其他的可能都在略阳周围,这几个点对本文分析的影响倒不是太大,后文再说。不要要求我确认街亭具体在哪,这只能靠新出土的文物或者文献这种硬证据来证明,仅凭现在留存的史料实在是无法做到这点。

几处可能的街亭所在及海拔,及成立条件,如图:

1.2.3、列柳城

这个我是真只能瞎猜了,郭淮传里记载张郃破马谡,他破高翔,写在一起,貌似可以认为是同时阶段发生的事情,不然郭淮传你写张郃就算了还加个破马谡干嘛。按古代行军的限制,这个列柳城很可能离上邽不会太远,目的可能是为了保护马谡的后路。但既然在上邽附近,诸葛亮为何不派主力甚至亲自去呢。不管了,只好胡乱标一个地点了。

1.2.4、箕谷

虽然赵云部只是疑兵,对主战场没多大影响,但某个地名不确认强迫症心里就会不舒服。百度一下箕谷,首选回答是在汉中市西北褒城以北十五里,这不是褒谷谷口么?这怎么看都不像是三国时的箕谷,哪有出箕谷攻魏,出自己家门口的谷的?细细搜索,总算找出条稍微靠谱的,就是今太白县-七里川-马尾河(谭版地图标注为绥阳小谷,也就是本文中,箕谷就是绥阳小谷)。算是勉强把箕谷定位了,之前我还以为箕谷是斜谷东边霸王河那个出口,仔细查找后才知道自己猜错了,不能想当然。

1.2.5、西县

谭版标的大致在卤城以北的今刘家窑村,而百度搜索的地点在永兴镇,综合分析后,对一伐形势影响不算太大,相差一天路程,这里采取永兴镇。因为我倾向于平地、平路,平地大的地方总比小的地方适合军队屯驻。

1.2.6、南安郡治所豲道

百度搜索的在今武山县,谭版与陇西郡治所襄武隔河相望,这个区别对一伐形势可以忽略。

1.2.7、其他

其他地点也标出来,汉中治所南郑,北伐大本营沔阳,下辨,西县,祁山堡,卤城,陇西郡治襄武,南安郡治豲道,天水郡治冀县,广魏郡治临渭,上邽,街亭一、二,列柳城一、二,散关,陈仓,五丈原,郿县,古略阳,潼关等等。还有些现在的地名、河流名,是为了画出步行线路标记出来的。

1.3、道路

1.3.1、诸葛亮北伐能走的线路

陈仓道,从沔阳出发,经过今略阳县,到今徽县嘉陵村后往东,经过今凤县,出散关,抵达陈仓。这里要注意,虽然走祁山道离长安比陈仓道不知道远了多少,但祁山道的第一目标是祁山堡,陈仓道的第一目标是陈仓,路程反而是祁山道短一些。从沔阳到陈仓总共约350公里。

褒斜道,从南郑北上,褒谷谷口进入,一直往北沿着山谷走,抵达今太白县,再向东出来,有两个谷口可以出来,一个斜谷口,一个霸王河口,斜谷在西,出来就是五丈原,霸王河口在东,出来就是郿县。从褒谷口到斜谷口全程249公里。褒斜道走接近今留坝县时,可以往西北拐,经过今留坝县去到今凤县,可以转陈仓道。

傥骆道,从洋县傥水河口到周至县骆峪,全长约240公里。这条路应该全部是栈道,最为险峻难走,现在在卫星上画步行图完全画不出来,诸葛亮北伐从来没考虑过这条路,看来是有原因的。

子午道,也是栈道,也很难走,要先到汉中东边的今石泉县、池河镇,再向北,最后从子午口出(网上见到说子口是北口,午口是南口,知道我说的子午口是指北边这个口就行了),卫星画步行图同样画不出来。从汉中到长安全程420公里(实际从南入口到北出口,距离大概是260公里左右)。虽然子午道牵涉到魏延那事,不能不提,但接下来会说明,这条路其实压根不用考虑,因为魏延也没有打算走这条路。

祁山道,百度都没这个名词,这真是为诸葛亮北伐特意创造的。大致路线是先沿陈仓道,走到嘉陵江、西汉水交叉口,往西沿西汉水、或者前段沿今窑坪河,一路往西到今大桥镇或马家集,北上建威。或沿陈仓道,走到今徽县嘉陵村后,往西经下辨抵达西汉水,再沿西汉水往西到今大桥镇或马家集,北上建威。另有过今徽县往西北或从下辨往西北区建威的路线,但这两条路没有河流。不过祁山道的几个分歧对一伐战局影响不大,无论具体走哪条,总有一段路段是无法依靠水运的,这是蜀汉后勤吃力的原因。

1.3.2、蜀军进军的道路

蜀军主力。从南郑到沔阳,经今略阳县,在嘉陵江、西汉水分岔口处,向东抵达今徽县嘉陵村,随后往西前往下辨,继而择路抵达西县。

蜀军攻略南安郡、陇西郡部队。从西县出发,去往豲道,接管豲道后,继续沿渭水前往襄武,后原路退回。

马谡部。从西县经卤城、新阳、今秦安县,抵达略阳。再从略阳过今陇城镇往东,抵达街亭二,或继续往东北行军至谭版街亭(两处街亭相隔约18公里)。战败后原路退回。

1.3.3、魏国援军的道路

从洛阳经潼关至长安,全长约385公里。假设潼关被占,可以自潼关北渡黄河,往北至蒲坂津,西渡黄河,再往南至今华阴县(潼关西侧),再经今渭南市至长安。

分析街亭时已提到陇关道、番须道、陈仓狭道这三个可能。

从长安经兴平、武功、扶风、岐山、凤翔、千阳至陇县,全长约240公里。

陇关道,从陇县往西,经固关、今富汗坪、马鹿、今恭门,抵达今张家川,全长约80公里。

番须道,从陇县,往北到今华亭,再往西翻陇山,到今庄浪。全长约125公里。

陈仓狭道,从陈仓沿渭水南岸西行,直通上邽。全长约200公里。另长安到陈仓约140公里。

 

1.4、一些地点间,步行路程,单位公里,如图

1.5、三国时大军行军的速度范围,信使的速度

百度搜了一下,说三国时代在大路上行军速度为每天14-18公里。

长时间快速行军的也有几个:

夏侯渊,六日一千(约413公里),68公里每天。

司马懿灭孟达,距离约350公里,八日抵达,43公里每天。如按史料记载,路程有一千二百里的话,那司马懿速度达到了每天62公里。

这两个60多公里的,我是不太相信的,不过一伐对各部队行军速度需求不需要这么高,就不纠结到底是不是吹牛了。

而司马懿攻辽东,距离约1400公里。238年正月与曹睿定议,准备工作花些时间,六月抵达辽水,按司马懿说的去百日,回百日算,也就是每日14公里,因为现在卫星地图拉的步行线路是现代的,古代可能没这么直的路,但也不会绕大圈子,14-18公里这个范围很合理。

原本想找些更精确的行军时间点的,但出动大军的战役,出发、抵达时间几乎都是月,甚至季开头的。而定主要研究框架,这些基本因素不能瞎编。

据百度搜的信息,古代信使每天约150公里,紧急情况可以提升到200公里甚至300公里,陇右离洛阳约750公里。信使是多人多马接力报信,所以是全程急行军,这跟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主力部队长途行军速度能有30公里都是百战精兵+轻兵了,本文中的军队行军时间一般会往宽裕了估算)。

1.6关键时间点

一伐发生在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曹魏太和二年)春无疑问。

三国志提了两个关键的时间点,丁未,行幸长安,即曹睿出发去长安坐镇,夏四月丁酉,还洛阳宫,丁酉为丁未后50天。

按三国志记载,丁未写在张郃街亭之战后,但总不能魏军都已经赢了,曹睿才去长安,呆了50天回洛阳,这很不合理。资治通鉴整理了下,写的是曹睿派遣曹真、张郃率步骑5万援救后,同时自己在丁未日动身去长安坐镇,这比较合理。

网上找不到能查到228年的电子万年历,只好自己硬算。默认中国干支纪年一直是60天一循环,中间未有间断和重复,农历一直是19年7润循环无变动。得出228年春夏的丁未日为228年公历3月8日(这些公历日期是用来定位农历的,不是真的公历日期,因为西方历法有间断缺失),约为农历二月十七,丁酉为公历4月27日,约为农历四月初七(假设此年无闰月),这是对的上的,如果往后,则需要全部延后60天,与夏四月丁酉矛盾。

即曹魏二月十七发兵救援,四月初七战事全部结束。

2、一伐出发前的一些情况

2.1、诸葛亮北伐的目标

最高理论目标自然是兴复汉室,诛灭曹贼,还于旧都,这个实现难度太高,过过嘴瘾就行,不必当真,研究时可以忽略。

说点现实点的目标。

从诸葛亮5次军事行动来看,可以说,蜀汉的目标就是全取雍州,取下雍州,凉州被隔断,几乎可以说就是取下了雍凉,因为就之前雍州的陇右和凉州那个反叛频度,这块地方对曹魏政权的忠诚度很难说。不过史实上诸葛亮雍州都没有拿下,凉州可以不提,不影响。

但取雍州也有两个分支,一是先取陇右再图关中,二是直取关中,关中到手,陇右就可以传檄而定。

2.2、粗略分析下蜀国的兵力

蜀汉政权自刘备在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初夏) 败光家当挂了,黄权江北兵力大都说是5千到1万,这支部队是全员投降了魏国,是完全损失掉了的。夷陵惨败能逃回来几个?有一半都烧高香了。宽裕点算,损失2万5吧。蜀国总兵力撑死也就10万(良莠不齐的总兵力,不是可战之兵),能动起来打仗的估计也就7万到顶,这7万里面损失2万5,还剩4万5。

诸葛亮在225年春(建兴三年,刘禅这改元是直接把章武三年改成了建兴元年么,跟后世第二年才改元不一样)即开始了平定南中的计划,这隔了两年都不到。

到227年,诸葛亮帅军北驻汉中,准备北伐。离平定南中过了两年多,离刘备死不过4年多。不到5年蜀汉能新训练出多少兵力呢?

即使新招兵力补充,扣去汉中、江州、永安、南中这种必须留可战之兵的要地,诸葛亮能拉出5万兵北伐已经算他最高绩效了。而因为刘备的锅,这5万兵里面精兵的比例肯定不如刘备那时候,就算有一半吧,2万5精兵和精壮。这种推断并不严谨,很无奈,幸好吴国大臣张俨的《默记》中提到,诸葛亮麾下兵力不足5万,就拿这个当根据好了。

2.3、北伐方略的制定,及子午谷奇谋分析

227年,诸葛亮与众将商定计划,与此同时,粮食之类的后勤工作已经在进行,先运到南郑,等方略定下后进行下一步。

此时诸葛亮以魏延为督前部(就是先锋,后来马谡一伐时的职位也是这个,可以认为是马谡取代了魏延这个职位),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制定方略的会议过程中,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后文的分析会以子午谷奇谋指代魏延的计划,而不是真的跟子午道有什么关系。

2.3.1、子午谷奇谋史料解读

三国志里只写了: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意思就是,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北伐,都提出自己带兵万人,与诸葛亮走不同的道路会于潼关,仿效韩信助刘邦定关中的事迹,但诸葛亮每次都不同意。三国时代对楚汉争霸的了解和我们现代对楚汉争霸的了解不是一回事,那时候离的近,能看到的史料多,对于了解真相肯定比我们这些两千多年后的要有些优势。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远,天下动乱导致的资料遗失,加上各时代的历史发明家们不停的添加新佐料,现代想再还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是不知道魏延指的韩信故事究竟是什么样的,也没研究过。

我们可以看到,三国志里写的是每次魏延都要求分兵,而不仅仅是指一伐才有子午谷奇谋,二到五伐就不提了,而且目标是与诸葛亮会于潼关,全文没有提到子午道。对照卫星地图,明显可以判断,魏延对出兵打陇右没兴趣,不管是几伐,他想的都是直突长安、潼关,继而全取关中,可以说魏延是非常坚持他的方略的,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认为,魏延一定有坚持的理由或者说对自己的计划有一定自信。而诸葛亮的四次北伐(陈式那次不算进去)有两次走的陇右,先取陇右再图关中,另两次走的是陈仓道和褒斜道,也就是说诸葛亮并非是一定要先死磕陇右,而完全不考虑直取关中(有人认为诸葛亮的二、五伐,实际目标还是陇右,这点后文会分析)。我认为两人的分歧点在于分兵冒险的具体危险程度而不在于是否分兵、蜀军进攻方向。

子午谷奇谋的子午谷这个地名,来自于裴松之引用的魏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因为不是三国志原文,首先就得研究魏略这段是不是胡说八道,虽然即使是三国志原文,也一样得求证,但可信度默认三国志还是比魏略高那么些的。因为魏略这段话,全程没有提到潼关,与三国志是对不上的。

这里多说几句,不可极端的认为史料都不可信,不信史料那还研究历史干嘛呢。而在对于三国这类史料稀少的时代,即使某个史料相当不合逻辑,甚至前后矛盾,也不能直接全部否定,得根据当时的现实条件和基本逻辑进行筛选,但不能天马行空全靠脑补。还是那句话,全部排除了,你就没有办法研究了。这也是我认为古代史没有研究意义的重要原因,史料和出土实物太少,对研究限制太多,按网上这些脑补学家们的套路,一个个都会演变成三国演义,甚至变成封神演义都有可能。

魏略这里,魏延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计划(当然也是相当粗疏)。

兵力要求:

带五千精兵(应该是他守汉中的部队里精选的),负粮五千也肯定得身强力壮,最基本的战斗训练估计也得有,当不了主力打个辅助肯定是要的,比如兼职弓弩兵射射箭之类的。

路线:

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从褒中出发,褒中是褒斜道的起点,并没有提往东走到石泉县走子午道。接着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这怎么个循法呢?

一是魏延明明可以在南郑去今石泉县走子午道,偏偏要从褒斜道起点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南边山脚,赶到石泉县,不仅多走一段冤枉路,还大路不走,非沿着秦岭走。

二是从褒中走褒斜道后,走了半路,沿着秦岭往东直接遇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到子午道上,然后从子午谷出。要有这开天辟地之能,邓艾见了魏延得呼祖师神,祖师爷都不足以表达崇敬之情。

三是从褒斜道北边的出口出,因为是要往东的,那要么出斜谷,要么出斜谷东边那个霸王河的出口,然后沿着山脚循秦岭而东(防止被敌方发现),到了子午口这片区域,再转向往北去长安。

结合常识和卫星地图的地形,在假设魏略可信的前提下,应该很容易得出只有第三种是符合逻辑、可行性最高的,可这压根就没走子午道啊。和诸葛亮走的是同一条路,去子午口转向只是为了隐蔽住他这支轻装先锋部队。“公从斜谷来”这五个字不足以排除魏延不走褒斜道走子午道,而三国志的异道,魏延可以出霸王河口,走傥骆道也是异道。当然,这也不能排除魏延一定不走子午道,毕竟不走褒斜道是更符合三国志异道会于潼关这句话的。只是综合来看,魏延不走子午道更符合这两个史料。

蜀军作战计划:

长安守将夏侯楙见到魏延部就吓的乘船逃走,长安其他官员直接投降,最少也是北门(横门)会投降,仓库这些应该是在长安城内吧,然后魏延靠“横门邸阁”和周边的居民提供补给,等待诸葛亮大军来会合,然后长安以西就一举平定了。

先不说这个计划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假设这个计划完全实现了,蜀军会合占据了长安之后,二十许日后,魏国援军来了怎么办呢,是野战还是守长安城呢?历史上长安的争夺更多的是关中地区野战决战,赢的拿下长安,何况即使魏军攻城,蜀军也得守住城才行,没怎么见过有攻城战而守方最终守住了的(记得的好像晋愍帝、苻坚守过长安,最终都没守住)。不是说蜀军不能击败魏援军从而真的占领关中,而是魏略这个计划,本身就不完整,你好歹补一句,蜀国大军会合后,击败二十许日后来支援的魏军,这才能算是平定关中啊。

2.3.2、开脑洞推演子午谷奇谋可行性

魏略的这个内容从头到尾,漏洞和自相矛盾就很多,但诸如“精兵五千、五千负粮,子午”这些也不好全盘否定,那我们结合这里面一些可以讨论的信息加上三国志的异道会于潼关,推演下史实中可能的情况。

先说说魏延部的速度,能否满足十日抵达长安。

梦溪笔谈提到,运粮的民夫最多可背60升,1升约合现在640克,60升就是76.8斤。士兵还可以带10升,12.8斤。每天各自消耗2升。魏延的精兵给他阔气点,配不少马匹,但马匹这货,背的粮食还不够它自己吃的,恐怕士兵带的10升是为马匹准备的。

魏延说的是十日可到长安,褒斜道全长249公里,加上到长安约400公里,平均每天40公里,路虽然差,但魏延部都是精兵,不带辎重,10天走出来不能说完全是瞎吹(走的是较好走的褒斜道,不是难走的子午道),还是有可能的。而且按照魏延这个粮食消耗计划,运粮的并不需要满负荷背60升,40升也就是50斤就够了,士兵背甲背武器不背粮食估计也差不多50斤,10-15天的粮食消耗是够用的,这样减重,10天走到长安的可能性还会增加一些,按上文搜到的三国行军速度范围,即使达不到夏侯渊、司马懿那种速度,给魏延加两天时间,10天变成12天,对这个计划的影响也在可接受范畴之内。而魏延给诸葛亮定的规划是20多天带大军赶到长安,也就是每天走20公里不到,这是在三国大军在主要道路上行军速度的范围之内的。

再推演下魏延部到长安后的计划。

如果去掉横门邸阁这个点,散民之谷可以理解为长安周边的各个村屯。也就是把长安直接向魏延投降这个最不可思议的点拿掉之后再来看,魏延说夏侯楙听他到了,会吓的乘船逃走,长安城剩下的人不足以主事,没办法短时间集结兵力对魏延部造成威胁,也做不到先以部分兵力迟滞住魏延部再等新首脑(雍州刺史郭淮从陇右赶回来就行)带主力攻击魏延部(这点才是重要的,夏侯楙跑路是为了得出这个结果)。

然后魏延去哪呢,直奔潼关。魏略中没有提到潼关,但三国志写的很明白,异道会于潼关,那魏延的任务就是去偷袭潼关并坚守,隔绝魏国援军进关中的道路。

再归纳一次魏延的计划。

魏延带先头部队双倍于大军的速度通过褒斜道直逼长安,为了隐蔽,出了斜谷(或霸王河谷口)后,不走大路,沿着秦岭山脚往东走,一直走到子午口这个离长安直线距离最近的地点,再北向长安。这最后一段路是隐瞒不了的,直接公开旗号,吓走夏侯楙,同时全军或者分兵突袭占领潼关,卡住魏军增援最快的路线。诸葛亮随后从斜谷出来,拿下长安。

如果魏国援军走潼关,魏延先死死顶住,等诸葛亮拿下长安后给他增援;如果魏国援军走蒲阪津两面夹击潼关,魏延继续死死顶住,前提需要先抢到足够的粮食,然后等诸葛亮拿下长安给他增援;如果宛城司马懿从武关过来,有孟达牵制,他过不来(这时候孟达还没事发)。再经过正面决战后,击退魏国援军,全吞关中。

关中一定,陇右打包奉送,陇右那个地方少民众多,马超虽然已故,但马岱估计还能继续刷他哥的脸,后来到姜维时代蜀军都一直在联络那边的羌民。

这看起来是不是很好,一个多月时间,魏延吃点苦受点累,潼关守一守,蜀国拿下关中就地消化,美滋滋。但这么好的计划为何诸葛亮不采纳呢?我们来找一找风险点。

2.3.3、诸葛亮为何不采纳子午谷奇谋

前文说到一伐蜀国总兵力5万,魏延带走1万全是精锐,留给诸葛亮1万5精锐+2万5。分兵这种配置倒也不是不合理,5万大军出1万精锐当先锋很正常,主要还是要看分兵的这一路风险究竟大不大。

魏延部从子午口转向进入关中打出旗号后,就要直面魏军了。这得找一下魏国在雍州的兵力分布,魏国上下再轻视蜀国,雍州的州郡兵也得有个4、5万吧,陇右1万到1万5防羌氐,安定郡那边也要1万到1万5防匈奴或者羌?长安及周边留个2万做预备队守家。陇右的魏军没那么快过来,安定郡过来还是挺近的,也就是魏延将面对的魏军数量大致在3万左右。三国的军队战斗力没有代差,不会出现汉末官军平黄巾那种碾压局,蜀军即使强于雍州郡兵,但也做不到1打3并轻松战而胜之(何况魏军打不过还可以守城),打输概率不低。魏延带的全是步兵,只要没打赢,基本上跑不掉,全军覆没很有可能,结局大概率就是魏延投降或者魏延率领少数精兵(估计是亲卫)突围后余部投降。

根据三国志和魏略,魏延给出的可行性理由是,夏侯楙胆小一定会跑,其他官员职位不够没能力短时间集结关中所有兵力来打我。这也可以反映出魏延自己也没把握能打得过关中魏军。

合着你自己对正面硬碰硬也没必胜信心啊,那诸葛亮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此处切换诸葛亮视角:只要夏侯楙不跑,或者跑了其余官员中再出个郭淮式的人物推出个张郃第二出来统领部众(定军山夏侯渊战死后,郭淮推出张郃统军稳定军心。而郭淮本尊这会虽然正任职雍州,但是说不定会跟历史上的一伐一样人在陇右,没那么快回来),聚拢了部队,你魏延就直接准备跑路或者率众战死葬送这1万精兵了?本来我们蜀军就是灾后重建的,战斗力的锻炼方面就只打了个南中野人,实际能不能与魏国中央军争锋我自己都没底,你这葬送一波,我们再来次灾后重建么?

何况长安到潼关还有300多里(约150公里),你还得再走3到5天甚至更长时间,你确定你行军的速度比得上曹魏报急信使的速度么,你赶到潼关,潼关有了防备拿不下来怎么办?没有潼关地利,你1万部队硬抗魏国援军,能抗几天啊(这里跟后面派马谡带1万部队阻击魏国援军是不太一样的,因为陇右离关中很远,离洛阳更远,潼关离洛阳不远,两个地点能得到的魏国支援力度和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何况一旦魏国有防备,能否靠周边民粮提供补给就不是你一厢情愿的事情了。

即使往好的方向接着想,一切如文长你所料,夏侯楙果然跑了,关中兵力短时间确实也没聚集起来,你还直接偷下了潼关据关而守,我率领大军二十天也好二十五天也罢,及时赶到了长安城下,我也就四万人,长安也未必投降啊,而且这十多天功夫,郭淮大概率已经赶回来了,那长安更不会投降,可能整合兵力和我先打一仗,打不过再守城,也可能直接守城等援军。即使郭淮带兵出来打,他4万我也4万,我拿南中练级,郭淮估计也拿羌、氐刷过经验,我同样没把握一战打崩他。

我无法干脆利落的拿下郭淮和长安是大概率事件。二十天能抵达长安,但绝对抵达不了潼关,最迟你抵达长安后,半个月内魏国援军就会猛攻潼关,文长你确信顶的住吗?不是说你的计划不好,而是你的计划容不得半点失败,必须料敌如神(夏侯楙跑路,长安短时间不集结兵力进攻魏延,甚至连迟滞魏延部都不可以有),攻必克(魏延拿下潼关,诸葛亮拿下长安),守必稳(魏延守住潼关直到诸葛亮来援,之后蜀军在潼关击退魏国援军),三者缺一不可。我们蜀军就这么点家当,马都没几匹,万一正面一次没打赢,就得撤军,就算我是三国第一撤军高手(四次北伐都撤的很好),这次能无损撤军。可我们这第一次北伐,就这么干脆的以失败结束,太伤士气了,要不我们先去陇右捏捏软柿子,先拿下陇右,同时锻炼锻炼儿郎们的实战能力不好么,不要一口气吃成胖子,先赚10块,有经验了有本钱了再赚剩下的90块嘛。

魏延作为下属,虽然不服气(服气就不会每次都提分兵了),但诸葛亮的顾虑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那就这么着吧,先去陇右。

跟众将把进军方向定下来了,诸葛亮就上表(出师表),屯军沔阳,继续做物资准备之类的战前工作,同时关注孟达的动作,要有孟达在上庸方向捣乱,吸引曹魏部分注意力,蜀军取陇右把握又多了一分,可惜228年正月孟达就被司马懿灭了。

228年春,诸葛亮准备完毕,这时候具体的策略大纲有没有拟好不得而知,史料中连具体策略本身都没有记载,但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存在啥都不准备就霍霍去前线的情况,我们只能根据零星的史料结合前面整理的地点、路线、时间点,来提出假设并论证贴近史实的可能性了。

2.4、蜀军北伐出发时的一些情况

一伐出发时有一个人事任命,诸葛亮违众提拔了马谡当先锋,取代了在汉中时任此职的魏延,诸将都觉得先锋不是魏延就是吴壹这种宿将,诸葛亮这个举措有没有拒绝子午谷奇谋的影响,不好判断,马谡这支先锋部队后面的行动也是笔糊涂账(蜀军整个一伐到了祁山后都是笔糊涂账),很难说把魏延留在中军是贬低魏延而不是给魏延更重要的职位和任务。马谡这个先锋,三国志说的是统大众在前,猜测马谡统领的兵力1万左右。

分赵云、邓芝出箕谷为疑兵,并且扬言要从褒斜道取郿县,既然是扬言肯定是在出发前或出发时就宣扬了。这个扬言一出,曹魏关中就有防备了。收到确实消息后,大将军曹真哼哧哼哧就去堵赵云了,赵云这路兵力估计最多也就三千,赵云在汉中之战时就玩过少量兵力空寨战曹操,这次应该也出不了大问题。因为计划已经定了取陇右,这个扬言是为取陇右服务的,合情合理,要是采用子午谷奇谋,肯定不会这样扬言。

不过这个扬言能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魏军报急,魏廷做依据的一定是陇右发现诸葛亮主力或者箕谷发现赵云部的报告,扬言之类的最多也就是提高警惕,让探子们行动一下,关东援军出动只会以前线确凿的敌情为依据。箕谷报急和陇右报急时间上没多大差别,最多隔个1、2天。

3、时间线

诸葛亮带领蜀军主力走完祁山道,出现在祁山,曹魏陇右完全无防备,见到蜀军,西县和附近的卤城大概是直接就投了,其他郡看到蜀军前来,各类不满魏国的民众也是蠢蠢欲动。史书写的是南安郡、天水郡、安定郡(安定郡不在主战场陇右,隔的远,和陇右战事也没有直接关系,后文不太会提。祁山堡和上邽是确定没有投降的)立即响应,但实际这两个郡从响应到投降肯定是要时间的。那到底是蜀军到祁山后,几天后还是十几天后投降的呢?郭淮带着一些官员和郡兵退到了上邽固守待援,郭淮是在哪一天进的上邽呢,天水郡和南安郡的郡守又是哪一天逃去上邽会合的郭淮呢?

蜀军出现在祁山大致是在二月初七的前5-7天(也有可能就是在二月初七左右,因为无法确认魏军是否提前侦察到蜀军,为了串联时间线,后文会按5天计算,即前文按丁未起始算的总时间50天,改为从蜀军到祁山后的总时间55天。

而蜀军抵达祁山后,约55天时间,每个时间段的计划、动作和实际进展大致是什么样的呢?因为中国古代史的记述风格,想弄清这个事情是及其困难的,有必要更深入的捋一下时间线。

3.1、几个能串联时间线的事件

3.1.1、姜维投降时间

姜维传提到,天水郡守马遵对守城绝望,遂不顾魏法(魏法规定,郡守如果弃城,就是重罪。郭淮因为是雍州刺史,只要他不跑出雍州地界,在哪个城守都合法,但其他郡守没这个条件,魏国的边境守将生存环境还真是恶劣啊),弃城去上邽追随郭淮。姜维一觉醒来,郡守跑了,就追随郡守去上邽,等他到了上邽,马遵怀疑姜维有异心,不放他进上邽,姜维只好回到冀县,冀县以同样的理由不让他进去,姜维无奈之下就投了诸葛亮。同时,马谡街亭战败的消息传了过来,诸葛亮就撤了。魏略有些不同,姜维回冀县,冀县吏民大喜,推举他做代表,去见诸葛亮商量投降事宜(蜀汉版维持会长?),正谈着投降,宾主俱欢的时候,马谡街亭战败的消息传了过来,姜维没时间去接走家属,只好孤身跟着诸葛亮撤了。

谈一下冀县是否投降的问题,按三国志字面写的,冀县没投,但魏军平复陇右后,处理了冀县的叛乱分子,而后天水郡郡守事后也被重罚(游楚传提两个郡郡守被重罚,可怎么个重法却没说),这样看貌似又有点投了的嫌疑。按魏略,那是直接投了,只是实际上虽然改姓了刘,还没来得及换旗子,就又被粗暴的魏军强行改回了姓曹,这简直就是49年加入了国军啊。个人觉得魏略说的冀县实际上已投降应该更贴近史实,冀县和南安郡治所民众情势应该差不多。

冀县离上邽步行路程约45公里,冀县到西县约94公里。姜维从冀县追太守至上邽,不被接纳,返回冀县。然后继续不被接纳或者被推举,接着就去西县投诸葛亮,总共奔波路程约200公里,姜维大概是骑马的,带着少数人这样赶路,一天40公里基本能做到,即使按冀县推举商量推举之类的加点时间,7-10天时间怎么也够了。也就是天水郡守马遵逃出冀县的时间点大概在马谡街亭战败的10天之前,大致在蜀军抵达祁山后约35-45天,马遵出发去上邽比姜维追随肯定是是要早一些的。

3.1.2、陇西郡守城时间及张郃、蜀军行军时间

陇西郡游楚守襄武,提到攻陇西郡的蜀军分部退军后,十余天,诸葛亮撤军。也就是游楚说那句话的时候,大致在蜀军抵达祁山后约40天左右。

洛阳到陇右约750公里(陇关道,如走番须道,要加50公里),扣去街亭之战后蜀军退军至少要的5天时间,街亭之战耗费的时间(观察加等待后续部队1-2天,断水源2-3天,作战1天,4-6天差不多),张郃近40天的时间用来赶路,这在三国行军速度范畴之内。

南郑到西县,总路程约400公里,蜀军行军时间约20-30天。

3.2、结合上文信息,归纳大致时间线

227年,诸葛亮率军抵达南郑,与部将商议北伐大计,同时策反孟达。

228年,正月,上出师表,率军从南郑出发,随后抵达沔阳。大约此时收到孟达事败被杀的消息。

228年,二月初十左右,诸葛亮率军抵达祁山,西县见面即降,附近唯祁山堡坚守。陇右魏军向洛阳报急。附近几天,赵云部也于箕谷出现。

蜀军抵达祁山后3-5天(第5天对应二月十七),魏廷接到急报,曹睿与群臣商议后,派遣曹真、张郃统领步骑5万前往郿、陇右支援,自己也出发前往长安坐镇。与此同时,诸葛亮全据西县及附近地区,并准备下一阶段的军事计划,分别派两支部队前去攻略冀县、豲道,主要应为统战工作,军事给压力,但没有成建制的军事对抗。安抚当地民众的事宜也在处理中。

蜀军抵达祁山后约25天,经过约20天对陇右的文攻武略,南安郡、天水郡吏民按捺不住投降的心,魏国形势相当被动。南安郡守见人心不可用,弃城逃亡上邽,随后南安郡吏民安排人见诸葛亮表达了投降的意图,诸葛亮遂安排豲道那支部队继续去陇西郡招降。冀县招降工作也有进展,冀县部分郡兵在马遵、姜维等的带领下进行了小型抵抗(探子间的搏斗这种规模)是有可能的。魏国援军抵达长安,曹真、张郃分兵,曹真去箕谷堵赵云,张郃去陇右揍马谡。

蜀军抵达祁山后约30-35天,陇西郡游楚守城,蜀军小分队退军。

蜀军抵达祁山后约36-37天,诸葛亮收到陇西郡方向蜀军带回的游楚的话。同时或稍早或稍迟,诸葛亮给马谡下达去街亭附近阻击魏国援军的命令,同时命令高翔去列柳城监视上邽郭淮,并起到保护马谡后路的作用(此点存疑)。

蜀军抵达祁山后约40-42天,马遵见无法指挥吏民,冀县情势迟早要投降,担心晚上睡觉时被人砍了,首级送到诸葛亮帐下,遂从冀县逃亡上邽。

蜀军抵达祁山后约43-44天,马谡部抵达街亭并扎营防守。

蜀军抵达祁山后约45-50天,冀县攻略获得实际进展,姜维来回奔波,走投无路之下去西县向诸葛亮投降,同时见到了冀县投降代表团。约45天时,张郃部抵达街亭,约50天时,张郃在街亭击败马谡。

蜀军抵达祁山后约51-55天,诸葛亮撤军完毕,曹睿返回洛阳。

大致时间线,强行理了一下,以上肯定存在不小的误差,如果有确实史料证明我估错了,我改。这些时间线里的事件,有些分析在下文,不是开脑洞瞎掰的。

4、一些问题的分析

4.1、诸葛亮二伐和五伐目标有人说是陇右,这个是真的吗?

提出这种观点的,以陈仓可以隔断魏国关中和陇右的联系作为理由,陈仓在渭水南边,关中和陇右的主干道在渭水北边,离主干道有30公里的距离,蜀军要是据陈仓骚扰魏军补给线,倒也不是不可以。

五伐郭淮提出的守北原是这个观点的强力支持。郭淮此时随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提出了“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的建议,司马懿采纳,派郭淮守北原,后蜀军果然进攻,被击退。这可以说明郭淮的预测是正确的。但这并不等于蜀军接下来的目标就是陇右,蜀军大部都在关中,如何去陇右呢?我认为诸葛亮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击败司马懿,但是在对峙成僵局后,一些其他有用的措施当然要做,做了才有调动敌军的可能。而郭淮的顾虑也非常有价值,虽然战局的决定性因素在司马懿,但万一北原被占,关中陇右联系被隔断,诸葛亮又从蜀国拉出后补兵力去联结陇右的羌氐,确实是个麻烦,这个麻烦能扩大到什么地步不知道,在萌芽状态给遏制住当然是最优选择。而议者多谓不然,不能简单的说其他将领都是饭桶,而是即使蜀军攻占北原对关中战局影响也有限,大家考虑的是关中这个决定性战局,而郭淮属于思虑非常周全的将领。采纳郭淮的建议,不会影响到关中战局,又兼顾了陇右可能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假如郭淮部被调走,司马懿就有被诸葛亮正面攻破的危险,那司马懿绝对不会采纳这个建议的。

陇右和关中相隔太远,蜀军主力去关中,却说蜀军目标是为了陇右,对着地图,无论怎么看都过于牵强了,并没有任何蜀军主力去关中,同时有安排偏师准备去陇右的记载。

4.2、诸葛亮攻略南安郡、陇西郡的小部队

这支小部队接到的任务可能仅仅是招降,作战和攻城均不在任务计划之内。蜀军通过统战工作,接收南安郡后,陇西郡的郡守游楚不识实务,通过演讲,鼓动了襄武吏民助他守城。游楚说出了那句有名的话:卿能断陇,使东兵不上,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虚自疲弊耳。然后派手下长史击鼓,做出攻击蜀军的姿态。蜀军即立马撤退。可能蜀军将领觉得游楚说的有道理,赶紧把这话回报给诸葛亮,但不交战即退,可以印证我推测此小部队任务就只是招降。

4.3、姜维家属未受魏国惩罚

这事映射出的信息也分析一下。天水郡守马遵没有投降只是撤去了上邽,就按照弃城重罚(魏法如此,边境守将这个职位还是太危险了)。姜维这个真投降的却没连累家属,只有揉合三国志和魏略,各取对姜维有利的情势,才能说的通。比如姜维被马遵拒绝进上邽后,回奔冀县,但冀县已经准备投降了,觉得姜维还是忠心魏国的,所以也不让他进去以免破坏投降大计,但嘴上说的却是,你已经投了蜀国了,所以我们不能让你进来,实际自己却在接洽投降。至于冀县投降派为何没有为难姜维家属,这谁知道姜维会不会走投无路也投降蜀国呢,那样大家将来还是同僚,肯定不会对姜维家属下手,何况即使姜维真继续忠于魏国,姜维家属也可以用来继续招降。

姜维那会还年轻,愤怒之下,索性真投了蜀,结果去了西县,见到了正在向诸葛亮投降的冀县同僚……还没平复情绪,马谡就败了。冀县因为真的投降了,事后被魏国清算,但姜维因为有追太守来回奔波的行为,可能还有与蜀军攻略冀县小部队对阵的行为,即使真的投了也被魏国还乡团定性为被逼走投无路,所以宽大处理。当然也有可能冀县忠魏派有能帮姜维说上话的人物,帮了他一把,不是这样也说成了这样。这里勉强可以作为诸葛亮有派小股部队攻略冀县的证明。

4.4、蜀军主力在祁山的55天,派了多少支部队出去呢?

结合上文分析,明确蜀军从西县派出的部队有这4支,陇西郡方向小部队,冀县方向小部队,高翔部,马谡部。

4.5、蜀军有没有出动大部分兵力攻略陇右四郡各地

网上一堆说什么诸葛亮将蜀军全部分散去陇西各地攻城略地的脑补。陇右地盘虽然不算小,但人口非常少,羌氐比例很高,诸葛亮对于这些,只需要派信使就可以了,汉人基本上就在几个大城里,响应的直接去找蜀军接洽就行,忠于魏国的跟着太守蹲城里,陇右就这么几个城,蜀军连派往陇西郡都只是一支没有作战任务的招降小分队,其他城还需要派大部队吗?

更有甚者,说魏延带领主力去南安郡北与魏国凉州刺史徐邈的部队血战,实际徐邈打的是南安郡叛乱势力。非得脑补出一个蜀军分散在陇右各地的奇葩景象出来。

蜀军总兵力5万,赵云部3千,马谡部1万,看住祁山堡的守军至少也要3千,陇西郡方向1千,剩余3万3。这些兵力是用来攻略天水郡的,主要是冀县和上邽,如果诸葛亮真的将兵力全部派出去,只留自己带3千看住祁山堡,郭淮从上邽窜出来,诸葛亮拿什么抵挡。后面高翔部很可能就是带3千兵警戒上邽郭淮,然后被击破的。

且在上邽、冀县未拿下的前提下,蜀军部队是不敢深入这两座城后面的地盘的。如安排各1万的部队看住这两座城,那跟主力都呆在西县没什么分别,西县、冀县、上邽之间的距离并不远。

如果真的小股兵力深入陇右各地,街亭失败后蜀军全军撤退,这些部队该如何撤退,在郭淮已经从上邽出来的情况下,后面有张郃追,运气这么好,一个都没被逮住,导致张郃只有街亭、郭淮只有列柳城的功劳被记载?

4.6、蜀军在陇右的粮草供应

有说诸葛亮需要陇右当地豪强提供粮草的,说蜀军北伐只准备了来回的粮草,如果不能从陇右当地补给,那就要粮尽撤军了,在陇右呆了近两个月,有粮是因为这些豪强准备投蜀,马谡街亭一败,这些豪强立马变脸,蜀军粮尽,只好撤军。

这种我都不知道该怎么驳斥了,这也太想当然了。除了打到哪抢到哪吃到哪的流民军,不带粮草就去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打仗,历史上任何一个正规军有这么打仗的吗。但这种脑洞,你要有力驳斥,还得去统计整个陇右的粮食产出、常驻人口日常消耗等等才行,算了,不费这劲了。

4.7、祁山蜀军主力在做什么?是否在打造攻城器械以强攻上邽城?

一伐,留存的史料完全没有提到蜀军有对冀县、上邽、祁山堡有过攻城类军事行动,也没有蜀军打造攻城器械的记载。但蜀军主力即使扣掉小部队和马谡部,还有三万多人,盯住一个祁山堡,肯定是用不了这么多人的,那他们就只是在原地待命吗?

古代大军行军基本上是不会带大型攻城器械的,真要攻城都是在当地伐木现造。器械的种类,如果只是做个简单的长梯子搭在城头上,让士兵们爬,这肯定很快,电视剧里攻城镜头都是这种,但实际上应该没人会这么干。但有点技术含量的攻城器械制造起来肯定要不短的时间,网上有说要三个月的,这种高端货50天肯定做不出来,且花三个月时间打造如此牛逼的攻城器械,对蜀军来说也不现实。另从三国时代的几次攻城战来看,造好能用的攻城器械的时间也不需要三个月,这里就不展开了(其实是懒得去找相关资料,反正一伐没有蜀军攻城记载)。

因为史料无载,只能认为,蜀军大概率就是在祁山按兵不动,或许在一伐中后期有开始制造稍微没那么复杂的攻城器械,但最终也没用上。

4.8、蜀军前中期攻略陇右的进展怎么样

其实蜀军进展还算蛮可以的,抵达祁山25天,陇右只剩襄武、冀县、上邽、祁山堡、临渭(这个没办法,有上邽顶在前面,清水这些更后面的就不计入了)未投降,而冀县招降工作也应该看到了成功的迹象。抵达祁山45天后,冀县也决定投降了,陇右郡游楚也说只要蜀军能做到断陇一个月,陇右郡也投(不代表他本人会投),虽然不是传檄而定,但对于一伐的蜀军来说,应该也不算太糟糕。

4.9、蜀军早期的大致计划可能是什么样的?

综合已分析的信息,大概蜀军第一步就是先攻略冀县,冀县拿下后,再安排精兵去阻击魏国援军,成功阻击魏军的时间内,全力攻取上邽。如果冀县一直拿不下,那可能就是全军在西县,准备以逸待劳与魏军会战。

4.10、魏国中央军战斗力与蜀军比如何?

我认为魏国中央军的战力是强于同时代其他部队的,但没有档次上的差距。雍州军能抵挡蜀国,扬州军能抵挡吴国,但扬州叛了那么多次,被中央军各种轻松平定,辽东的公孙更惨直接被碾压。后世的西晋八王之乱时,中央军的战力领先地方部队也是多次明证。

5、街亭战局分析

5.1、马谡部被派去街亭的时间

从卤城到最远的谭版街亭位置,总共约180公里路程,对于断陇这种决定性的重要任务来说,不太可能走的太慢,我估计了约7天时间。而这和游楚放话是接的上的,也就是说诸葛亮有可能是接到这个消息后,才安排马谡部去街亭。

不过这个原因可能性不大,因为有更现实的因素限制,在冀县和上邽都未取得进展时,马谡部是无法前往街亭的。看地图,马谡部去街亭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经过新阳、略阳,一条是经过上邽、清水。冀县卡住了前面一条路,上邽卡住了后面一条路。只要这两地有魏军抵抗力量,马谡军的补给是会面临威胁的。马遵姜维应该是冀县魏军抵抗代表,上邽的郭淮就不用说了,投降可能性极低。在攻略冀县取得决定性进展前,想派马谡部去断陇也派不出去,而冀县投降进度(参考天水太守马遵弃城逃往上邽的时间)和马谡部派出去的时间也是接的上的。

5.2、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部守街亭? 怎样才算断陇?

第一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马谡部去街亭是为了阻击魏国援军。那我们继续问,为什么去的是街亭呢?答:因为街亭刚好在魏国援军必经之路上。那阻击魏国援军又是为了什么呢?答:给诸葛亮攻取陇右其他地方(冀县、上邽、祁山堡)争取时间。好吧,那马谡阻击住了魏国援军,诸葛亮也拿完了陇右三郡,魏国援军就是不退,怎么办呢?答:诸葛亮就可以主力与马谡合兵,全军会战张郃。那继续问,这和全军在西县附近等张郃来正面会战,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吗?

大众化的观念,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北伐就成功了,或者放低点要求,守住街亭就代表断陇成功,陇右就被蜀汉拿下,一伐的目标算是达成了。

实际上,断陇并不是上面说的那样,迟滞住张郃部进陇右,或者蜀军把几个关口占住,就成功了。陇山5条道,你想每个关口都堵住,那就得每个关口都派兵还要保障这些兵的后勤,而魏国援军只需要攻击其中一个,这是绝对的以少打多,而三国时的陇山关口险峻程度并无史料说明。之前马超成功断陇,靠的不是堵住关口,而是野战击败了已经越过陇山的夏侯渊部(这阵子曹操集团还没有中央军概念,夏侯渊部大概率是没有虎豹骑的),而汧氐在陇左反叛,夏侯渊只得撤军。

准确的说,断陇成功标志是,关口击败敌军,打的敌军不敢再来,或者在陇右野战击败敌军,同样打的敌军不敢再来。

5.3、在街亭阻击魏军,为什么能吸引魏军进攻,魏军绕路不可以吗?

这就是街亭位置争议的最重要原因,两千年来,这么多人推测街亭的实际位置,就是依据街亭的功能给街亭定位,但因为史料实在是过去稀少,一直争论到现在。

街亭的位置未必需要正好在大道上,只要离的不远,可以有效的袭击大道上魏军后续的辎重就能达到效果。

魏军想去找蜀军决战或者断蜀军归路,最稳妥的选择就需要先把马谡部解决掉。这并不是说魏军一定不可以绕过马谡部,因为如果魏军不击败马谡部,或者留下足够的兵力粘住马谡部,魏军绕路,马谡部同样也可以转移继续威胁魏军补给线。

再引申套娃下去,你也许会质疑,为什么只听你说马谡威胁魏军补给线,难道魏军就不可以分兵断马谡部的补给线吗?恭喜你,答对了,假如马谡不上山,张郃说不定就会分兵这么干。现实中马谡给了魏军更好的选择,魏军可以更轻松的直接断水源,马谡部全军奉送。

街亭阻击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一定要当道正面硬顶住魏军,时间越久越好。因为这不现实,如果蜀军真是这个打算,那马谡部的兵力越多越好,拉到最高,蜀军全军与魏军会战是把握最大的……

图示均以今陇城镇东街亭二位置演示,其他街亭地点思路是一样的。古代军营面积,容纳一万人,大约需要25万平方米,也就是长宽各500米。

这是假想的战前形势,马谡军营离取水点约500-1000米,上山路有限制魏军不好进攻,下山也是一样的,张郃部3万人,分兵占据了这几个取水点,从军事上面分析占据这几个点是否可行不在讨论范围内,这图只是个假想图,我也没有古代军事作战的经验,但历史上张郃确实是断了马谡部水源。

如图,如果张郃无视马谡部,全军通过,后面的粮草也得继续走这条路,马谡部下山进攻张郃主力不一定有把握,攻击运粮队的把握还是有的。张郃主力随身能携带的粮食能有几天呢。

假设张郃就是不管不顾,一定要无视马谡,他分兵一半盯住马谡,兼保护运粮队,自己带另一半赶去上邽的话。那马谡下山攻击留守部队的胆子恐怕就大了不少,即使不攻魏军营寨,在张郃部因分兵实力削弱的情况下,马谡分兵从西边(西边,不能是东边)下山攻击行动中的运粮队是可行的吧,魏军留守部队去保护的话,马谡也有剩余的部队可以牵制。如张郃兵力多到,可以分兵死死看住甚至围住马谡,自己还能带其他部队直奔上邽,那就不用讨论了,马谡部没有任何施展的空间。

如把地图放大,张郃干脆不从街亭走了,改走北边的庄浪那条路,马谡部也可以转移到那条路附近继续威胁张郃补给线。所以,张郃最优先的选择肯定是先击破马谡部,无论是直接正面击破还是先分兵断马谡补给再正面击破。

上面假想图只是说明下古代阻击战的一些规则,并不代表历史上街亭真实情况。

5.4、假设马谡守住了街亭,接下来战局会怎么发展呢?开脑洞捣糨糊的推演

第一种可能是,诸葛亮拿不下上邽,主力始终无法支援马谡,马谡阻击多日后,被张郃击破,接着与历史上一样,诸葛亮退军,北伐失败。或者好一点,马谡抵抗多日后,在被击破前撤退,接着蜀汉全军在西县正面对抗张郃。

第二种可能是,诸葛亮拿下了上邽、祁山堡。但张郃就是不退,敌人你不打他就不走,蜀军接下来该怎么办呢?集结全军支援马谡,在街亭附近全军正面对抗张郃么。一般说街亭易攻难守,要真容易守的话,马谡上山图啥呢,攻守难度究竟如何因为街亭位置不定不好断定,但肯定不如那些易守难攻的关口。蜀军真有把握在正面决战击退甚至击败张郃吗?

既然最终还是得与张郃决战,为何不把张郃放进来打呢。

继续开脑洞,马谡拖住张郃后,诸葛亮集结部队后去接替,顶替马谡与张郃对峙,再派马谡绕道抢陇山关口,无论能否占下关口,张郃需要回救,不然粮道被断就麻烦了。可魏军有步骑5万,即使有一部分由曹真率领混合关中原有郡兵与赵云对峙,张郃部还是会有至少3万部队,而考虑上邽、祁山堡的魏军牵制,蜀军能出动的兵力包括马谡部大致也就是3万多,张郃需要回救关口对抗马谡部以保护补给线,但不需要全军回救,诸葛亮分马谡部牵制,张郃也可以分兵应对,这不过是双方全军一对一决战变成了二对二而已。

当然可以把张郃设想成白痴,比如张郃正在专心和诸葛亮的正面操作,完全没注意马谡绕后,关口直接被断,之后张郃无奈全军回攻,被蜀军前后夹击,大败。又或者张郃杀向上邽与郭淮会合,却被诸葛亮主力死死阻击住,马谡稳守关口,拖到张郃部补给断绝投降,这样蜀军就真的赢了。不过张郃世之名将,把张郃设定为白痴也只能是梦中想想的事。

又或者,蜀军全军与张郃正面决战,超常发挥战力暴涨,一举打崩张郃,同样全取陇右,获得胜利,可蜀军有这实力又何必去街亭决战呢。

可麻烦的是,张郃为什么要跟你蜀军决战呢,就守着粮道通畅前提下,粘着蜀军主力,等你粮尽退兵多稳。何况此时蜀军战斗力真不敢说能比张郃部强(比雍州本地部队强,比不过曹魏中央军),真实战斗经验只有打南中土著而已,或许有一些刘备时代的老兵,但五年多时间,这些老兵也衰老了五岁。

更麻烦的是,不管蜀军是否分马谡断后,张郃都可以分骑兵去卤城、西县断后,骑兵跑的快,能控制住西县、祁山堡一带,就宣告断后成功,蜀军只能全军撤退夺回祁山通道,夺不回的话蜀军可以说进入末日倒计时了,大概率就只能全军交代在陇右了。而且对峙时间越久,张郃分兵去断后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越大,张郃优先保持粮道通畅,囤积了一定时日的粮草后,再分兵断后,只要部队粮食比蜀军多胜算就在张郃这边,这个完全是可以预见到的,何况即使张郃不分兵断后,曹真也可以分几千精兵走陈仓狭道过来。

不管怎么假设分析,都分析不出来蜀军有依靠正面会战击退张郃的可能(首先这需要张郃同意,而如果张郃真的愿意正面会战,极大可能就是他有把握赢,至少也是输了也不会造成崩盘式的后果。一伐的时候没有司马懿逼迫张郃,而且张郃的战死毕竟只是个战场受伤后感染致死的偶然事件),而形成僵局,那就是拼后勤。一旦开始拼后勤,魏国家大业大,诸葛亮耗不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以上的开脑洞推演,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画的假想图说明的规则,自己在地图上比划下。

多扯几句,后面的二伐,诸葛亮就选择了取陈仓做桥头堡再图进取,又被曹真安排的郝昭所拒。虽然两次失败,但也多了两次经验,第三次派陈式取了武都、阴平,保证走祁山道水路畅通,加上之后魏延阳溪赢了次,第四次就继续凹祁山,结果被司马拖到耗不下去了撤退。第五次痛定思痛,走陇右后勤始终不稳定(虽然走褒斜道也好不到哪去,北伐后勤是否充足完全看出发前的储备,所以积粮三年才开始五伐),而且即使取了陇右接下来还是得想办法取关中,而有司马老乌龟在,取陇右和取关中难度是一样的,那还不如走褒斜道取关中更直接点,在陇右打败司马懿,司马懿还可以补给后继续守关中,在关中打败司马懿,很可能可以直接取关中,是人都知道怎么选。五伐的屯田完全是没仗打,虽然补给主要还是靠后方运,但前线屯田收多收少都是补贴家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嘛,蚊子再小也是肉不是。这时候蜀汉经过四伐的会战后,诸葛亮对于会战击败魏军是有一定自信的,可能也跟司马懿部队中央军比例少有关,大部分都是雍州地方部队,像一伐那样的纯五万中央军是遇不到了。

5.5、诸葛亮主力能拿下上邽吗?该怎么拿?历史上对上邽有过攻城行动吗?

回归现实,蜀军想拿下上邽,有招降、攻城、围困、郭淮出来野战送死四个方式。招降郭淮可以设定成功率为零,蜀军没有攻城器械,也没有打造攻城器械的记载,郭淮少量部队出来野战送死也指望不上,那就只剩下围困了。围困需要大兵力,只能靠蜀军主力,还需要时间,并没有什么上邽城粮草断绝的记载,估计只要蜀国不攻城,郭淮说不定能撑一年。

无论后世众人如何想象蜀军如何分兵攻占陇西各地,只要魏军据城而守,蜀军想拿下城池就只有以上四个方法。而一旦出现魏军野战失败丢城,或者蜀军攻城,这类军事交锋史料不记载的可能性非常低,目前能看到的史料,无任何这方面的记载。

结合时间线,马遵和姜维可以在蜀军抵达祁山那么多天后,还可以去上邽或上邽冀县来回跑,我不认为蜀军有派大部队兵临上邽城下,在西县附近打造攻城器械可能性更大些,去冀县的部队也不是什么大部队,没能隔断冀县-新阳-上邽的通道。

5.6、马谡部真的有必要去街亭吗?

诸葛亮主力在攻下上邽前,是无法全力去支援马谡的(去少了作用有限,全去后路就没了)。而马谡部守街亭的目的原本就只是阻拦张郃一段时间而不是击败张郃,军队战力不占优的情况下,安排部分部队去直面对方最强主力,自己主力却被敌方城池牵制着不能动,要动就得先啃下上邽,即使啃下上邽(攻城必定损失不小),大部队还是得直面张郃部。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全军会合在西县附近与张郃正面决战(打不过也能撤的走),派马谡去街亭阻击全是坏处,看不到好处。可以说派马谡部去街亭这个命令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你说马谡部独力就能击败张郃?蜀军要有这断档领先的战斗力,还打什么陇右啊,直接先拿长安,后下洛阳,最后取邺城不好么。

5.7、守街亭和不守街亭,后续形势发展对比

再澄清一个大众化的认识,不守街亭,把张郃部放进陇右,蜀国就输了。实际是,蜀军去守街亭,没守住而且被揍的很惨,蜀国才输了,跟张郃部进入陇右没有因果上的直接关系。

不守街亭,局势发展成,蜀军全军与魏国援军+郭淮上邽兵力对峙于西县-卤城一带,最终胜负由双方会战或对峙拼后勤决定,此时陇右郭淮的州郡兵战力虽然有一些,但估计也就是多五千郡兵的兵力。

守街亭,局势发展为:

可能一,守不住,马谡部无损失撤退,双方仍然在西县对峙,与不守街亭相同。

可能二,守不住,马谡部惨败,蜀军撤退,北伐失败,历史结局。

可能三,暂时守住了,诸葛亮攻不下上邽,然后马谡部扛不住张郃的加码,无损失撤退,同可能一。

可能四,暂时守住或长期守住,诸葛亮攻下上邽,双方于街亭对峙。

可能五,马谡大破张郃,蜀汉直接胜利,如上文所说,蜀军若有这战力,蜀汉一统三国指日可待,梦里有,现实无。

也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于不守街亭,双方于西县对峙,守街亭且守住了(诸葛亮攻下了上邽),双方于街亭对峙(当然蜀军也可以选择在上邽或者西县对峙)。

那请问双方主力对峙,是在西县对峙对蜀国有利,还是在街亭对峙对蜀国有利?从补给线来看,无论是后勤压力,还是分兵断对方补给的可行性,在西县对峙对蜀国有利的多。

也就是说,无论守街亭的结果如何,后续最好的局势也只是和不守街亭一样,派马谡部去街亭,增加了自己失败的几率,这个决策一下达那就是有损无益。

5.8、脑补子午谷奇谋的关中战局和陇右战局的对比

我们假设一个子午谷奇谋后的关中战局,来与陇右战局对比。陇右要求马谡部单独就能够击退张郃或者长时间阻击住张郃(前者属于化身高达,提一下过过嘴瘾),仅看后者。后者对马谡部的要求,和子午谷奇谋里对魏延部的要求是很相似的,难度也不相上下(还可以更宽裕点,假设马谡不是在街亭阻击,而是占据了陇山关口,与魏延一样有关口之利)。

马谡部对抗魏军的压力没有魏延部面临的大,但陇山的关口肯定不如潼关那么坚固(不提陇山有很多关口了,潼关附近也有蒲坂津),魏延部占据着潼关,只要粮食能提前抢够,多守一阵子也不见得比马谡那边难,而马谡部的粮食是抢都没地方抢,只能靠后方运。而即使两者都能守住,后续诸葛亮主力的支援,关中的储备和陇右的储备也是相差极大。陇右蜀军粮食少,但魏军消耗大,关中蜀军粮食多,而魏军补给近,对比起来还是半斤八两。实际来说两者都是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无法做到的,但诸葛亮既然不采纳魏延的,为何自己却偏偏在陇右采用同样的打法呢。何况子午谷奇谋,魏延部只能那么干,不那么干就没有赢的可能,是不得不为之,而陇右战局,没有这么干的必要,属于自己给自己增加难度。

假设中的关中战局和陇右战局还是有区别的,蜀军与魏国中央军正面对抗,在陇右获胜的机会比在关中获胜的机会大那么一点点(但如都成功的话,关中获胜的收益不是陇右可以比的)。原因如下:子午谷奇谋需要魏延部能顺利偷袭潼关得手,这个难度很高,而马谡部去街亭是没人阻拦的,如果魏延部偷袭不下,那连上桌比大小的资格都没有了,何况如上文所说,陇右战局实际不去街亭蜀军赢的机会还更大;陇右战局魏蜀都是路途遥远,双方后勤供给都困难,魏国虽然家大业大但骑兵多需求比蜀军大的多,路越长,魏国消耗就越大;关中和陇右在魏国心里的地位差距是很大的,陇右真的消耗太大了,魏国放弃的可能性怎么说也比放弃关中的可能性大,关中那只能是完全打不过时被迫放弃;再从具体战斗来说,陇右山地相比关中平原,对步兵为主的蜀军更为有利,能抵消一些双方战斗力的差距。

我认为这两个方略,陇右预期可以取得成果的机会比关中要大。但不能说蜀国弱最后北伐失败是理所应当,就可以掩盖决策的失误,一伐的突然性,无论走关中还是陇右都有机会成功,而陇右机会明显更大,但诸葛亮的指挥把陇右战局置于了和子午谷奇谋的关中战局一样的极难局面,属于自己手里牌本来就不好,结果打的更差。

5.9、怎么评价诸葛亮让马谡部守街亭?

我的结论是,诸葛亮一伐的时候对军事还不是特别顺手,毕竟之前干的都是后勤内政的活,再怎么天才面对新行业也需要学习摸索战争规则。而南中练级,孟获提供的经验值不太够,需要在北伐中继续升级。

也就是说,一伐派马谡去守街亭去阻拦张郃就是彻头彻尾的大昏招,后来诸葛亮在实战中了解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道理,在无法利用关口这种地利堵住魏国援军的前提下,集中全部兵力,在离自己补给线近的地点择机与魏军正面会战赢面更大,分兵之类的操作完全是给自己增加难度,偏师打赢魏军主力难度极高,打不赢魏军自己主力还是得去支援,结果还是个正面会战的局,但补给线却远了不少。四伐就进步了,缩回卤城会战了一场。一伐的失败,归结于为诸葛亮的失策毫不为过。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我一直很认可,老对手司马懿的评价就在那里。我这种分析,是开了上帝视角,站在事后诸葛亮(连这个词都是借诸葛亮之名)的角度去分析的。在开打之前,谁知道战事会如何发展?我分析错了,也就错了,最多被网友嘲讽几句,诸葛亮要是犯致命失误,蜀军都可能全部完蛋,紧接着蜀国就亡国了,而诸葛亮四次北伐,从未因失败伤筋动骨,就这点就不是普通名将能做得到的。对于一伐的这个失败,更像是,诸葛亮考了90分,而这张试卷要考到100分才能通过,我找出做错的题在哪里罢了,而且我相信诸葛亮事后也知道自己哪道题做错了。

6、街亭之战

6.1、诸葛亮给马谡的军令到底有那些内容呢?

明确去封关口可能性不大,一是史料无记载,二是上面已经说明断陇标志不在于封口而在于击退魏国援军(注意,不是阻击住,是要击退,把魏国援军打回关中,而陇山5条路,封口实操需要的资源太多)。猜测是防守阻击的一些法则,比如要是有城池这种现成的防御工事,那就进城,没有城就按诸葛亮教的方法扎营守寨子,千万不可违背扎营的几个基本常识之类的,目的就是阻击住张郃,不让张郃抵达上邽,以便他带主力抓紧时间攻取上邽。当然,他没有认识到,即使马谡阻击住了张郃,他拿下了上邽,蜀军也还没有胜利,虽然会让获胜的机会增加一些,但这个命令一出,马谡要是输了,蜀军北伐直接就失败了。

三国的大战,营寨攻守占比非常高,感觉比野战决胜负都高,很多野战劣势方吃一次亏,就缩回营寨,利用营寨修的工事拉近双方战力的差距,达成新的平衡。野战都不打,就直接据营寨守的也大有人在(陆逊,我不是单独指你,只是记得夷陵之战是这么打的,吴军先据山守自己的营寨,后面进攻蜀军的营寨)。要详细铺开,这又得去找相关史料,我懒,且知道这些史料极其难找,即使找到了还得费时费力筛选,就算了。

6.2、马谡、王平、张郃在街亭的表现

马谡街亭之战的表现,纸上谈兵没的洗。之前马谡的业绩也就是个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类战略层面上的建言,具体战术方面特别是战场战术方面完全没见他有什么表现,史料也没任何记载。

不分场景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类话的(我串台了,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桥段),可以直接断定为夸夸奇谈,军事白痴。孙子兵法这种纯理论的兵书,对于实际操作没有任何用处,你要是打赢了,肯定是符合孙子兵法某个理论的,你打输了不用说肯定也是违反了孙子兵法某个理论。比如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在军旅实践(并不是一定要打实战,平时的训练、演习也算军旅实践)中总结出这句话的人(虽然是正确的废话,通篇孙子兵法都是这样),军事才能肯定不错,也就是说孙武这位作者的军事才能值得肯定。但是这句话的难点在于你如何做到让自己不可被战胜,又如何能在僵局中发现敌人的破绽并确信这破绽是真的不是伪装的呢,不同的战局做到这两点的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孙武也没法具体面面俱到的写出来。到现在一堆无知人员张口就是中国古代多么多么强,有孙子兵法天下无敌,每次网上见这种白痴言论真不禁哀叹,怎么还有这么多这认知水平的人?

扯远了,继续鞭尸马谡,史料林林总总,什么违亮节度,什么舍水上山不下据城之类的。我不知道历史上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找一个没水源且附近水源地极大可能被断的地方扎营,这种低级错误犯出来就没的洗了。马谡新手没经验只顾着山上有地势优势忽略了这点可以理解,但是王平规劝数次不听劝诫就真特么是脑残了,其他将领估计也劝了不少,这种常识性问题(我很是觉得诸葛亮给的军令里面,有提到扎营的基本要点,但没有写的特别具体,马谡可以跟王平狡辩山上没水源,但蜀军可以下山取水之类的),副将王平都劝不动,其他将领劝也是白劝。军队喜欢讲究服从,但要摊上这么个最高领导,服从真是灾难,而且这种灾难还得自己拿命去承受。特么的这白痴还拿孙子兵法来为自己辩解(演义中的,史实如何不知),可怜王平又不识字,掉书袋哪说的过马谡,只得抗命不遵,自带一千兵马山下扎营准备擦屁股。

说到这里提一个古代战争普遍的情况,一场战斗,失败方会有很多溃兵,损失率并不见得能有多高,除非真陷入死地,但陷入死地败方结局一般都是全员投降(黄权:你又要报我身份证吗?),除了遇到几个变态杀神,死亡率相比有战斗的反而更低一些,所以马谡这种大败王平还是收容了不少活人回去,也就是蜀军绝对损失未必会很大,已知最高九千人,王平每多收容一千,损失就少一千。

战争进程很简洁,张郃率领先头部队抵达后,一边等待后续部队,一边观察形势,当世名将敏锐的发现了蜀军水源地这个致命弱点,断绝了马谡取水路径。陇右那地形,小河流挺多的,旁边经常是高高低低的山头。很有可能蜀军取水只能小部队去取,大部队无法展开,而张郃又占据了有利方位,让蜀军小部队压根就无法取水。蜀军只剩下全军冲锋一个可能,史书没有提到马谡有没有组织过部队在死地的决死冲锋(在部队缺水虚脱之前),只写了张郃断绝水源后,击,大破之。也就是张郃肯定是让马谡部队渴了很有一阵子,再发动攻击的,人类不喝水一般两天就虚脱的不行了,张郃估计也就围了一两天,估摸着蜀军没劲了就发动了攻击,毕竟万一下雨了那不白围困了,仰攻有战力的的对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很多地方这段时间雨不少,只不过天水这里还没到下雨的时候,但偶尔会不会降雨就只能看老天爷的了。

那么在蜀军产生缺水的负面作用之前,蜀军有没有大规模冲锋下山呢?这史书里完全没提,但以常理度之,在取水失败后,部队自身应该就意识到已经身陷死地了,不趁着还有力气的时候全军冲锋决战,那就只能失败或者投降了。假如有这种行动的话,张郃又是如何守住让蜀军无功而返的呢(只要守住第一次就行了,蜀军冲击一次后,在没水喝的情况下后面不会再有劲了,再冲就是找死,不如守着营寨等老天下雨,虽然不是雨季但万一老天开眼下了次呢)。想必是用密集的弓弩将蜀军小股部队击退,蜀军如果真全军冲过一次,那就正面会战同样把蜀军打回山上,蜀军只要往回退,就不追让他们退(实际上全军布好阵冲锋可能没那个地形,而只有全军分成多个小股部队的冲锋)。还是缺少太多史料了,这山是光秃秃石头山还是土山,有没有树,树多不多?有几条下山的路?山上有没有列阵的空间,以便蜀军整好阵型交战?这些因素都对推断蜀军上山后的行动有帮助,可惜就是一个字也没有。

张郃击破马谡后,马谡直接就扔下部队逃了,事后被抓回来死于狱中(或者被诸葛亮砍了,总之是死了),张休、李盛这哥俩估计也因此被诛(这里可以发挥下想象力,假设张李二人是马谡部的将领,山上扎营后表现糟糕,这里就不展开了,写正文的时候再给他们俩脑补安排些剧情),还有个黄袭被夺兵。但这三位的名字只见于王平传,是否跟着马谡一起犯的事无法确认。

王平的表现就可圈可点,总共就一千人,硬是擂鼓状声势让张郃没有进逼,自身从容撤退,还收容了不少溃兵(重点,这是王平极大的功劳,无论古今中外,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永远是战争表现的唯一衡量标准,当然,这也是句孙子兵法式的正确的废话)。至于张郃为啥不进逼王平,其实吧,刚打完一场大胜仗,士兵的兴奋度肯定有个衰退的过程,这时候突然有另一波敌人,鼓还敲得震天响,一般将领都不太会立马接着攻击吧,怎么着也得先侦察侦察,等士兵们休息好了,再进攻也不迟,谁知道对面这货,刚敲完鼓就溜了,说不定还是边敲鼓边溜的。张郃第一仗就打崩了蜀军万人部队,可以说已经赢了这次战役了,三国那阵子能打掉对面一万人的部队,很多时候都是决定性的胜仗了(张郃被张飞狠揍的时候,貌似双方都是万把人)。陈寿扯什么张郃疑其伏兵,故不进逼,大概率就是随口胡编的。

而张郃为什么不先攻击王平部呢?王平离山扎营有多远不清楚,但张郃也不太可能等到王平部击鼓才发觉这支蜀军的存在。应该是通过观察,知道山上的马谡蜀军多,山下的王平蜀军少,威胁不大,毕竟九千人和一千人营盘面积是不一样的。如进攻王平,马谡部没受到威胁,可以从山上下来支援,即使不会输给马谡,万一马谡部下来了就不回山上而是钻到王平营中,这不帮马谡弥补错误了么。而直接围住马谡部,断绝水源,这仗就赢定了,即使王平过来支援也完全可以分兵挡住。

7、其他

7.1、街亭之战后的简略情况

街亭之战的时候,或许同时,或许晚两天,郭淮也窜出来把盯着他的高翔部暴揍一顿,蜀军损失多少不得而知,但高翔活着回来了。高翔这一路失败的影响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记载,就没法多谈了,只能暂定对大局无影响,明确的用途是给郭淮刷了军功。

街亭战败后,诸葛亮即带领全军撤退。虽然损失了大几千的部队(高翔那边也有损失),但主要战力损失在承受范围内(四月初撤军,同年冬就又出散关摸陈仓)。同时迁走西县民众,也算补了部分回来。这应该是个愿打愿挨的事,诸葛亮坐镇西县,想必西县投蜀比较彻底,不跟着走有被曹魏清算的风险,跟曹操强迁汉中民众估计还是有差别的。

前线溃兵撤退的速度我认为是要比成建制部队前进速度快的,只要拼命往回跑就是了。这也是马谡部去街亭我估计了差不多10天时间,而撤回来只估计了5天的原因。

后面就简单了,张郃继续前进,收拾那几个叛乱的郡,两个投降的郡的郡守(郡守本人没投降,只是离开了自己的治所去了上邽)被重罚,陇右被魏平定。

那个遥远的安定郡叛乱,叛军首领退守月支城(估计就是乌支城),曹真去了轻松讨平(对方见曹真亲身来了,自缚投降),因为实在是太远,对陇右主战场几乎没有影响,我就没多细究。

写到这里,想到有个编瞎话的,说什么张郃讨平了安定郡再去打的街亭,什么张郃打完街亭就失踪了,什么诸葛亮没去拿下安定郡是多大的昏招,什么只要拿下安定郡北伐就成功了之类的,合着安定郡是曹魏首都啊。只能说这些写手,就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觉得标新立异能出彩,谈三国的很多都这样,脑补能力极强,个个想象力极端丰富。

继续吐槽,关羽水淹七军也是个脑补流重灾区,什么为啥别人不被淹,就于禁他们被淹,什么自己不知道往高处避水又不准备船怪谁,长篇大论得出关羽神威,以少压多把魏军压制到了不得不被淹的境地……然后评论区出现简短回复,正史于禁庞德正因为去了高处避水,因水势大,后勤路被淹没了,水军又无法跟关羽抗衡,于是这些魏军成了一个个补给断绝的孤岛,继而被关羽全部攻灭,这个评论无人回复也无人点赞,唉,直接命中要害的回答让这些夸夸其谈的现原形了呀,但无所谓,这些人脸皮个个比城墙厚,直接无视这些戳肺管子的回复。子午谷那些也是,看见个个在那分析子午道好不好走,魏延能不能按时走出来,你们就不能仔细看看魏略的全文,再对照下卫星图,分析下魏略原文到底是什么意思么。

扯太远了,再扯回来,要赞扬下魏大将军曹真,可以准确判断出诸葛亮下次要出陈仓,不知道曹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但结果那是真准。难道因为蜀军祁山箕谷两路吃瘪,傥骆、子午路难走,就只剩陈仓道了?当然也有可能祁山已经有了防备即使蜀军再从这路出,魏军也有应对。褒斜道赵云箕谷撤退时还烧了栈道,修好没那么快。而陈仓年久失修,是个破绽,需要专门提醒皇帝安排款项加固城防,曹真再推荐两个防守给力的将领,做好万全准备,就等诸葛亮往上面撞了,还真被他等到了,不得不说真有点神。

7.2、为什么街亭输了,诸葛亮就要撤军?

蜀军总共不到5万人,马谡1万先锋被打崩,高翔也被击破,这至少1万3千人战力损失掉了,如果有伤兵,那还需要人照顾,继续削弱己方战力。

原本形势对蜀军就不怎么好,全装全员情况下部队战力、人数对比魏军都不占优,马谡这惨败亏了几千兵,对己方士气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同时粮食运送多半还有些吃紧,接下来还拿什么打?撤走才是最优选择,所以诸葛亮就麻溜的撤了。

真的想正面干张郃,不全军5万在西县附近等着张郃来战,马谡部损失后,剩下的部队4万反而想继续打,有这种打法套路吗。

街亭本身并不重要,马谡部在街亭惨败对蜀军战力的极大削弱才是一伐失败的直接因素。如马谡直接弃守街亭,那仗就还有的打,在街亭送了波大的,诸葛亮就只能撤了。

7.3、假如第一次北伐真的拿下了陇右会怎样?

我觉得也不能过于乐观,曹魏临渭未失陷,郭淮带几千人撤退没多大问题。蜀汉还不得不派兵驻守度过消化期(当地兵信不过),这样汉中力量就弱了。即使消化了陇右,陇右又能给蜀汉提供多少帮助呢?两万脱产兵力是不可能的(看陇右那个地形,山堆堆中间几块小平地,种不了多少地,那会没有现在满地图的梯田),一万马匹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没查过当时陇右的养马情况)。拿下了陇右,照样还是得想办法进攻关中,对抗的还是雍州的大部分力量+关东援军。虽然彼消我涨,但涨消的幅度都不宜夸大,对大局的影响很难说有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史实上蜀国就没能拿下陇右,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先假设一个历史,再根据这个假设做进一步的假设,持续套娃完全没有意义,假设一次已经是大违本意了。

7.4、总结

再总结一下吧,街亭之战,极有可能是诸葛亮的指挥有误,原本压根就不需要安排人去街亭阻击什么曹魏援军,给自己加麻烦的同时没有什么预期正收益,把蜀军置于了对自身极其不利的境地。然后是马谡彻头彻尾的自大狂、军事新手(新手不可怕,谁都是从新手过来的,自大不听劝才致命),造成街亭惨败,直接导致一伐失败。蜀军有失有得,部队总归需要战争的锻炼,统帅也需要在实战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指望第一次出山就大赢特赢有点不现实,因此让魏国提高了警惕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真想攻其不备占到实际的大便宜,还不如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

以上分析的差不多了,但这样太零碎了,虽然研究历史不能放飞想象力瞎掰,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强行设定几个时间点,强行推断几个情况,在上述分析的大框架下,脑补些剧情,好让一伐的故事讲述起来能完整顺畅。

浏览(165)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