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19: 1-30>
【士19: 1-30】【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在士师记第十九章中记载了,利未人和他的妾,这悲惨的故事是发生在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迦南地、他们的领袖约书亚去世后,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各人任意而行的堕落景象。本章首先说到:【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妾行淫离开丈夫,回犹大的伯利恒,到了父家,在那里住了四个月。她丈夫起来,带着一个仆人、两匹驴去见她,用好话劝她回来。女子就引丈夫进入父家。她父见了那人,便欢欢喜喜地迎接。】“当以色列中没有王的时候”,“这是本书第三次提到“以色列中没有王”(17:6;18:1)。神就是百姓的王(出15:18),但因为百姓不肯顺服神的管理,就不尊神为王,各人就任意而行。“有住以法莲山地那边的一个利未人,娶了一个犹大伯利恒的女子为妾”。“以法莲山地”指从伯特利向北到耶斯列平原的山区,包括玛拿西支派地业的西部;“利未人”杂居于各支派中间;“妾”是在元配妻子以外的妻子。那时的人有妻有妾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利未人是服事神的人,也是教导以色列人听从神话语的人,他们应该更明白神的心意,更晓得神不喜欢人这么做。这就说明了在当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妾行淫离开丈夫,回犹大的伯利恒,到了父家,在那里住了四个月”。“行淫”按照律法,妇人行淫必被治死(利20:10)。但因以色列人任意而行,根本不守这一律法。“她丈夫起来,带着一个仆人、两匹驴去见她,用好话劝她回来”,“两匹驴”一面载着礼物去送给岳家,一面准备迎接妾回来;“用好话劝她”就是向她说和睦的话。“女子就引丈夫进入父家。她父见了那人,便欢欢喜喜地迎接”。利未人的岳父“欢欢喜喜地迎接”他,因为夫妻能够复合,岳父当然很高兴。
【那人的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将那人留下住了三天。于是二人一同吃喝、住宿。到第四天,利未人清早起来要走,女子的父亲对女婿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然后可以行路。’于是二人坐下一同吃喝。女子的父亲对那人说:‘请你再住一夜,畅快你的心。’那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强留他,他又住了一宿。到第五天,他清早起来要走,女子的父亲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等到日头偏西再走。’于是二人一同吃饭。那人同他的妾和仆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对他说:『看哪,日头偏西了,请你再住一夜;天快晚了,可以在这里住宿,畅快你的心。明天早早起行回家去。‘】“那人的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将那人留下住了三天”。“留下住了三天”是当时盛情款待客人的惯例。“于是二人一同吃喝、住宿”。“二人”是指岳父和女婿。“到第四天,利未人清早起来要走”,“清早起来就是准备清晨动身离开岳家。“女子的父亲对女婿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然后可以行路”,这是盛宴款待的话。“于是二人坐下一同吃喝。女子的父亲对那人说:‘请你再住一夜,畅快你的心’”。“畅快你的心”就是尽管放松不要有什么顾虑。“那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强留他,他又住了一宿。到第五天,他清早起来要走”。“第五天”留到第五天显得有点过分了。“女子的父亲说:‘请你吃点饭,加添心力,等到日头偏西再走。’于是二人一同吃饭”。“日头偏西”大约是下午三时之后。“那人同他的妾和仆人起来要走,他岳父,就是女子的父亲,对他说:‘看哪,日头偏西了”,“日头偏西了”女子的父亲留他直到日头偏西再走,现在日头偏西了却说已经晚了。“请你再住一夜,天快晚了,可以在这里住宿,畅快你的心。明天早早起行回家去”。“早早起行”是指一大早动身启程。
【那人不愿再住一夜,就备上那两匹驴,带着妾起身走了,来到耶布斯的对面(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临近耶布斯的时候,日头快要落了,仆人对主人说:‘我们不如进这耶布斯人的城里住宿。’主人回答说:‘我们不可进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不如过到基比亚去’;又对仆人说:‘我们可以到一个地方,或住在基比亚,或住在拉玛。’他们就往前走。将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日头已经落了;他们进入基比亚要在那里住宿,就坐在城里的街上,因为无人接他们进家住宿。】“那人不愿再住一夜,就备上那两匹驴,带着妾起身走了”。“不愿再住一夜”从犹大的伯利恒到以法莲的山地,大约需要一天时间,再住一夜可能就要在路上过安息日了。“来到耶布斯的对面。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耶布斯”是耶路撒冷的古名,虽划归便雅悯支派辖境(书18:28),但便雅悯人没有赶出耶布斯人(1:21)。“临近耶布斯的时候,日头快要落了”,从伯利恒到耶路撒冷大约有两个钟头的路程,因此他们是在日落两个小时以前动身离开伯利恒的。“仆人对主人说:‘我们不如进这耶布斯人的城里住’”,仆人建议在天黑以前进城住宿。“主人回答说:‘我们不可进不是以色列人住的外邦城”,“外邦城”当时耶布斯人占据耶路撒冷城(1:21),故称外邦城。“不如过到基比亚去”,“基比亚”位于耶路撒冷城的北面约6公里,至少需再走一个小时以上。“又对仆人说:’我们可以到一个地方,或住在基比亚,或住在拉玛”,“拉玛”位于基比亚的北面约3公里。“他们就往前走。将到便雅悯的基比亚,日头已经落了”,“日头已经落了”是指天已经黑了。“他们进入基比亚,要在那里住宿,就坐在城里的街上,因为无人接他们进家住宿”。“城里的街上”可能指离城门口不远的宽阔处;“无人接他们进家住宿”,利未人以为同胞的城邑会比外邦人的耶布斯更好,但基比亚人却毫无待客之道,任由他们一家坐在城门口的广场上。
【晚上,有一个老年人从田间做工回来。他原是以法莲山地的人,住在基比亚;那地方的人却是便雅悯人。老年人举目看见客人坐在城里的街上,就问他说:‘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他回答说:‘我们从犹大的伯利恒来,要往以法莲山地那边去。我原是那里的人,到过犹大的伯利恒,现在我往耶和华的殿去,在这里无人接我进他的家。其实我有粮草可以喂驴,我与我的妾,并我的仆人,有饼有酒,并不缺少什么。’老年人说:‘愿你平安!你所需用的我都给你,只是不可在街上过夜。’于是领他们到家里,喂上驴,他们就洗脚吃喝。】“晚上有一个老年人,从田间作工回来,他原是以法莲山地的人,住在基比亚”。那位老人竟是利未人的同乡,是寄居于基比亚的外地人。“那地方的人却是便雅悯人”,“那地方的人”是指基比亚人。“老年人举目看见客人坐在城里的街上,就问他说:‘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就是问明对方的身份和由来。“他回答说:‘我们从犹大伯利恒来,要往以法莲山地那边去。我原是那里的人,到过犹大伯利恒”。“那边”是指山地的另一边。“现在我往耶和华的殿去,在这里无人接我进他的家”。“耶和华的殿”是指会幕所在的示罗(18:31)。“其实我有粮草可以喂驴,我与我的妾,并我的仆人,有饼有酒,并不缺少什么”,这意思是他们只需要一个睡觉的地方,不会打扰主人太多。“老年人说:’愿你平安!你所需用的我都给你,只是不可在街上过夜‘”。“你所需用的我都给你”,表示利未人虽有足够的食物,老人仍坚持用自己的食物款待他们;“不可在街上过夜”可能老人知道有安全的顾虑。“于是领他们到家里,喂上驴,他们就洗脚吃喝”。“洗脚”是当时款待客人的表现。因为古时的旅客穿草鞋走在多沙尘的道路上,因此洗脚是必要的洁净动作。
【他们心里正欢畅的时候,城中的匪徒围住房子,连连叩门,对房主老人说:‘你把那进你家的人带出来,我们要与他交合。’那房主出来对他们说:‘弟兄们哪,不要这样作恶;这人既然进了我的家,你们就不要行这丑事。我有个女儿,还是处女,并有这人的妾,我将她们领出来任凭你们玷辱她们,只是向这人不可行这样的丑事。’那些人却不听从他的话。那人就把他的妾拉出去交给他们,他们便与她交合,终夜凌辱她,直到天色快亮才放她去。天快亮的时候,妇人回到她主人住宿的房门前,就仆倒在地,直到天亮。】“他们心里正欢畅的时候,城中的匪徒围住房子,连连叩门”,“匪徒”就是不守规矩的暴徒。“对房主老人说:‘你把那进你家的人带出来,我们要与他交合‘”,“与他交合”表示这些匪徒是男同性恋成癖者。这就和从前所多玛,蛾摩拉一样可怕的罪恶。“那房主出来对他们说:’弟兄们哪,不要这样作恶”,“作恶”就是对他所接待的客人作出恶行。“这人既然进了我的家,你们就不要行这丑事”。“丑事”就是违反人伦道德的恶行。“我有个女儿,还是处女,并有这人的妾,我将她们领出来任凭你们玷辱她们,只是向这人不可行这样的丑事”。这种宁可牺牲自己女儿的贞操,也要保护客人免受恶徒的恶行,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他用一件罪恶去阻止另一件罪恶,完全没有活在神律法的管理之下。“玷辱”指奸淫。“那些人却不听从他的话。那人就把他的妾拉出去交给他们,他们便与她交合,终夜凌辱她,直到天色快亮才放她去”。“那些人”就是城中的匪徒。“那人”指利未人;“凌辱”就是残酷地对待、性暴行。由此也可看出利未人是多么的自私,对他的妾是多么的无情和冷漠。“天快亮的时候,妇人回到她主人住宿的房门前,就扑倒在地,直到天亮”。“房门前”这是她最后仅存的力气只够回到门前,却无力敲门;“扑倒”即倒毙。基比亚人受到迦南恶俗影响,同性淫乱之风泛滥,他们表面上还是神的百姓,生活已经堕落到所多玛(创19:4-5)的地步,甚至比迦南人更邪恶。
【早晨,她的主人起来开了房门,出去要行路,不料那妇人仆倒在房门前,两手搭在门槛上;就对妇人说:‘起来,我们走吧!’妇人却不回答。那人便将她驮在驴上,起身回本处去了。到了家里,用刀将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使人拿着传送以色列的四境。凡看见的人都说:‘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直到今日,这样的事没有行过,也没有见过。现在应当思想,大家商议当怎样办理。‘】“早晨,她的主人起来开了房门,出去要行路。不料那妇人扑倒在房门前,两手搭在门坎上”。“两手搭在门坎上”,表示她最后一口气仅能将手搭在低低的门坎上,情景极其可悲也可怜!“就对妇人说:‘起来,我们走吧!’妇人却不回答”,“我们走吧”这话显明利未人的冷漠无情,难怪他的妾要离开他;“不回答”因为早已断气了。“那人便将她驮在驴上,起身回本处去了”,“驮在驴上”就像驮物品一样使她伏卧在驴背上。“到了家里,用刀将妾的尸身切成十二块,使人拿着传送以色列的四境”,“切成十二块”即每支派各一块;“以色列的四境”是指以色列全境。“凡看见的人都说:‘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直到今日,这样的事没有行过,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没有行过,也没有见过”就是绝无仅有的事。“现在应当思想,大家商议当怎样办理”,表示应当有所回应。而这位妾无名无姓,从头到尾都默不作声、备受凌辱,最后被肢解成十二块,这正是当时以色列人堕落光景的写照。这位利未人用罪恶的方式来呼吁以色列人主持公道,但这并非出于公义和圣洁,只是为了发泄个人的愤怒。而他残忍、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妾,与基比亚人并没有分别。他虽然是一个教导律法的人,却徒有敬虔的外表,毫无敬虔的实际。但愿我们今天都要反省自己的属灵光景,并要靠着主的恩典活出敬虔得胜的生命!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