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树下

注册日期:2024-04-24
访问总量:72669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大饥荒中抢饭人


发表时间:+-

                                大饥荒中抢饭人

         1960年冬天的青岛正是市民们饥寒交迫的岁月。台东四路上这家能容纳百人就餐的饭店人头攒动。大饥荒高峰时刻。这家饭店只卖一种饭食——清汤面。每碗八分钱收二两粮票。吃饭的人很多,买饭要排队。一般的人一顿饭要吃二碗。说实话,这二碗先用清水煮,后用冷水泡后的面条吃下后只是能是半饱,吃上三碗才会有点饱腹感。

         人们在窗口排队买面,一手交上钱和粮票一手接过那碗面。

          我看到一名壮年男子把面条放在饭桌上转身回去端另一碗时,桌上的那碗面正在被一个20多岁的男子狼吞虎咽地往口里塞。抢饭吃的男子蓬头垢面,脸色蜡黄,眼里闪着饥饿的光,穿一件脏兮兮的黑棉袄。他吃面不用筷子,直接把五指伸进碗里捞面条塞进嘴里。

         面条的主人转回身来看到自己的面条被人抢吃,便挽了袖子要冲上去拳打那男子。众人见状都上前劝架说,别打了!别打了!那人确实饿的受不了了才这样,放过他吧!

        那抢饭者说打死也要吃下这碗面。

         还有的讨饭人在饭店里见老弱病残妇女在吃饭,就上前朝就餐者的饭碗里吐上一口唾沫,吃饭者嫌脏,丢下饭不吃了。那人便正好吃了起来。

         失节事小,饿死事大。人们为了活命已无法顾及脸面。

          六十多年来饥民抢饭夺食的那一幕在我脑海定格难以消失。

          食不果腹,那有尊严?那饿死的三千万中国人……

          永远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经历。



浏览(407)
thumb_up(4)
评论(6)
  • 当前共有6条评论
  • 溪边树下 回复 天雅

    完全是这样。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大饥荒中抢饭吃的事听舅妈提起过。那时几个表哥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菜市场没东西买,所以舅妈说每天一早就去饭馆门前等开门,抢位子,只为能吃饱。你一边吃,旁边经常有要饭的站着,等你吃完,马上抢过剩菜饭就吃。那些年,她说很难,尽管舅舅拿定息不缺钱,但买不到吃的。母亲也说,她休息日总是偷偷的约了朋友一起去黑市买些鸡蛋甚么的给我们补营养。

    屏蔽 举报回复
  • 溪边树下 回复 Siubuding

    谢谢评论。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Siubuding

    @1960年11月上旬,在甘肃河西地区检查工作的内务部部长钱瑛发现夹边沟农场和明水大河农场饿死人的情况。


    以我党当年已经完备的情治体系,党中央真的需要内务部部长钱瑛到甘肃河西地区检查工作才发现饿死人的情况吗?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Siubuding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A4%B9%E8%BE%B9%E6%B2%9F%E5%86%9C%E5%9C%BA

    夹边沟农场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食不果腹,那有尊严

    正如我多次高度赞扬太祖的妙计:把商君书发扬光大,更高几层楼。

    不是毛主席的失误,错误,而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处心积虑的大计。

    虽然在制度有点仿效其爸爸约瑟夫斯大林通过集体农庄制造的乌克兰大饥荒,但布局更加严密高招狠辣彻底,从而从根本上打造我党的稳定统治的基础。

    他老人家不顾还没变成苏修的赫鲁晓夫的劝告,执意把合作社/集体农庄升级为“人民公社好”。

    三年饿殍发生前,党中央已经通过对“阳春白雪”的试点,更有信心剥夺人类残存的一定尊严:1957年下半年,随着“反右派斗争”扩大化[5],夹边沟农场成为接收甘肃省各地“右派”分子的劳教农场,改称“酒泉夹边沟劳改劳教农场”。夹边沟农场接收的第一批劳教人员是1957年11月初甘肃省酒泉运输公司的4人、劳改局的4人和11月16日张掖专区机关的48人。此后直到1960年底,陆续有3千名左右的右派分子被送到该农场接收劳动教养。。。

    以毛主席对中国下里巴人的深刻理解和操控能力----有傅斯年在四十年代佐证,他有可能不预知人民公社必然会导致大饥荒的吗?当时我国粮仓还有粮出口到苏东,宁愿饿死国民也不开仓,并非要换进口工业材料产品那么简单。

    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皆尊严为零乃至负数,方可成就至尊。心灵肉体大重置,成就我党统治稳定之基。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