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中的赤贫农民
大饥荒中的赤贫农民
大饥荒年代的中国农民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人民日报》总是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来粉饰社会主义的优越和太平。
1960年的大饥荒年代十七岁的我多次往返于离青岛120公里我的山东昌邑县老家。目击农民的赤贫生活,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人人面黄肌瘦面色如土是对农村人的普遍印象。
居住条件
低矮的土茅屋都是土胚垒成的。地面一律是夯实的土地。见不到城市水泥地面。许多人没见过水泥地面是啥样。窗户全是用报纸糊的用以避风。不见谁家的门窗上有半块玻璃。
没有电靠油灯照明。为省油晚上一家人都坐在黑影里说话。来人了或找东西才短暂点亮油灯。
裸童男女
村里的一群孩子欢迎我这位城里来的小玩伴。七八个孩子全都光着腚没穿衣裳。其中有二个女孩都七八岁了赤裸裸站在孩子群里。从不穿鞋的小脚和全身都被太阳晒成一个颜色,还沾有不少泥土。太穷了,能有衣服遮体竟是一种奢望。
鹅卵石代替卫生纸
乡村没有像城里那样的上下水公厕。每家都有一个挖地四尺深浅的牲畜栏圈,那里也是人们大小便的地方。这里不像城市,大便后能使用手纸。粪栏旁边有不少散落的鹅卵石,大人告诉我,这时用来擦屁股的。用完后放回原处,被雨水冲淋或让太阳晒干后就干净了,可以无限循环使用。此事使我加深了对一贫如洗这一成语的理解。这多么象原始社会的生活!
小孩子吃完饭要舔碗 大人把刷锅水沉淀后喝掉
乡下的日子太穷了。灶间的锅台因为烧草被熏的一片漆黑色。一口大铁锅天天做饭,但锅里难见一滴油花。吃的盐是用鸡下的蛋换来的,农民没有进钱的门路。农民太穷了,听说城里人吃酱油认为那是奢侈品。
当年的农民就是农奴,这是刻在我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