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树下

注册日期:2024-04-24
访问总量:72669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大饥荒中的赤贫农民


发表时间:+-

                              大饥荒中的赤贫农民

         大饥荒年代的中国农民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人民日报》总是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来粉饰社会主义的优越和太平。

         1960年的大饥荒年代十七岁的我多次往返于离青岛120公里我的山东昌邑县老家。目击农民的赤贫生活,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人人面黄肌瘦面色如土是对农村人的普遍印象。

                                                  居住条件

         低矮的土茅屋都是土胚垒成的。地面一律是夯实的土地。见不到城市水泥地面。许多人没见过水泥地面是啥样。窗户全是用报纸糊的用以避风。不见谁家的门窗上有半块玻璃。

         没有电靠油灯照明。为省油晚上一家人都坐在黑影里说话。来人了或找东西才短暂点亮油灯。

                                                  裸童男女

          村里的一群孩子欢迎我这位城里来的小玩伴。七八个孩子全都光着腚没穿衣裳。其中有二个女孩都七八岁了赤裸裸站在孩子群里。从不穿鞋的小脚和全身都被太阳晒成一个颜色,还沾有不少泥土。太穷了,能有衣服遮体竟是一种奢望。 

                                         鹅卵石代替卫生纸

         乡村没有像城里那样的上下水公厕。每家都有一个挖地四尺深浅的牲畜栏圈,那里也是人们大小便的地方。这里不像城市,大便后能使用手纸。粪栏旁边有不少散落的鹅卵石,大人告诉我,这时用来擦屁股的。用完后放回原处,被雨水冲淋或让太阳晒干后就干净了,可以无限循环使用。此事使我加深了对一贫如洗这一成语的理解。这多么象原始社会的生活! 

                  小孩子吃完饭要舔碗    大人把刷锅水沉淀后喝掉

       乡下的日子太穷了。灶间的锅台因为烧草被熏的一片漆黑色。一口大铁锅天天做饭,但锅里难见一滴油花。吃的盐是用鸡下的蛋换来的,农民没有进钱的门路。农民太穷了,听说城里人吃酱油认为那是奢侈品。

        当年的农民就是农奴,这是刻在我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浏览(1010)
thumb_up(8)
评论(18)
  • 当前共有18条评论
  • 天雅

    少博的毛诗改得好。留国内,怕不给抓进去?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天雅

    clicking the annotation tags you can find the annotation or contexts.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天雅

    If you go to https://siubuding.github.io/poems/ you will see:

    屏蔽 举报回复
  • 溪边树下 回复 天雅

    所以要把真实历史写下来。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回复 Siubuding

    现在的年青人都看不懂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Siubuding

    几个早起积肥的农民各挑着一担大粪匆匆地走着。忽然走在头里那人不慎滑倒。担着的东西泼洒一地。几个同伴赶紧放下担子,上前去正要扶他起来。跌倒者奋力挣开同伴的搀扶,手指着正满地流淌的那物,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地说道:“同志们,不要管我,抢救公社的大粪要紧!”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老贫农

    @毛的人民公社制度就是极端残酷的农奴制,农民都是农奴。


    党的教育事业教育我们,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

    但我国的国家主人连奴隶主的财产的财产也不如,因为,党的教育事业也教育我们:

    社会主义新农奴

    2024-10-05

    社会主义新农奴

    国家财产也不如

    公社大粪更要紧

    训华秀丽高觉悟


    几十年后仍感动

    党的教育未放松

    与时俱进无死角

    改开不改奴性浓


    屏蔽 举报回复
  • 溪边树下 回复 天雅

    理解你!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回复 溪边树下

    本人可能是毛上山下乡运动中最后一届下乡插队的中学毕业生了。那已经是70年代中期了。上海郊区,所住的农家在村里算比较富余的。男主人退伍后跑远洋鱼轮,女主人是妇女队长。就算再富余的农村中富余的农家,也是只有农忙时,才有中午一顿干的,平时和晚上都是稀饭。整村就没有一家有水泥地的房子,都是泥地平房。菜一般就是晒干的腌罗卜。年底时,排干鱼汤水,抓鱼分给各家。虽然每家都养猪,但家有喜庆的话,也得偷偷摸摸的杀。猪都规定要卖供销社。

    其实,当时上海郊县农村并不欢迎城市青年去插队,地少人多,我们去了等于和他们抢资源。是因为每安排一个知青,市里贴百多元安家费,每月还给一些钱,他们才当政治任务接受的。我下去一年不到,就高考回城了。尽管时间不长,也算经历了整个春麦,三夏,双抢,冬季开河的一整套农村作业。

    从个人经历,城市青年花一年半载去农村锻炼一下,还是有些好处的。家里几个兄弟姐妹,就我一个当过农民务过农。不知是天生的性格使然,还是务农的经历,其他人都一口一个“乡下人”称呼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我始终开不了这口。不好意思当面懟,每听这话,我就心里嘀咕,你们不就是多了个城市户口,有甚么看不起别人的。自食其力,比你们呆在家里,甚么也不做要强多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溪边树下 回复 Siubuding

    共识同乐。握手!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