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carl

注册日期:2013-07-28
访问总量:201508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国人的操性: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


发表时间:+-

“一名博主采访了贵阳市后坝零工劳务市场等活的工人们。工人们表示:“欠我九千多,现在(老板)电话打不通了” “欠我三千八” “一年工资都没拿给我们,也是十多万” “去年做的,一千块钱没拿到” “农民工挣钱太辛苦了”” https://x.com/whyyoutouzhele/status/1922274448402473120

博主采访贵阳后坝零工市场,工人们被拖欠工资的悲惨经历,与鲁迅《阿Q正传》中“欺软怕硬”“向下施暴”的社会心理机制形成了惊人一致的现实映照。结合“以中国人的操性,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这句讽刺性语言,我们可以在鲁迅的精神底色上,更深刻地理解当代社会中某些结构性不公如何重复演绎着百年前《阿Q正传》所描绘的场景。


一、阿Q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与对下施暴

阿Q是被社会碾压的小人物。他被赵太爷打了、被假洋鬼子羞辱了,却只能在小尼姑、儿童等更弱势者身上“找补”。这是典型的**“向下出拳”型社会逻辑**:没有反抗上层的勇气和资源,只能将怒火转嫁给比自己更无力的人。精神胜利法也好,暴力发泄也罢,其本质是对压迫结构的屈服和复制。

现实中被欠薪的农民工——本该受到制度保护,却在权力结构中始终处于最底层:

  • 没有正式合同,没有稳定雇佣关系;

  • 欠薪后投诉无门,打官司周期漫长且成本高;

  • 法律在纸面上保护他们,但现实中,身份、资源、话语权的缺失让他们处于“权利的真空”中

正如鲁迅所说:“吃人的礼教”,现在变成了**“吃人的用工制度”**。


二、“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当代的结构性向下暴力

这句讽刺话虽粗俗,却道出某种真实的社会逻辑:“强者无所畏,弱者无所依”

  • 老板拖欠工资,因为知道这些农民工很难维权;

  • 用工方不签合同、不交社保,因为他们知道打官司难、胜诉后执行难;

  • 某些地方政府“和稀泥”,因为农民工不是“稳定因素”,老板才是纳税人、是招商引资的对象。

这就是现代版的“赵太爷打阿Q”:合法性与道义沦为工具,欺负弱者不仅成本低,而且毫无风险


三、社会冷漠与制度“精神胜利法”

在鲁迅笔下,围观群众对阿Q的遭遇大多冷眼旁观,甚至讥笑和鄙视他。这种冷漠的社会心理,今天仍然存在:

  • 当农民工被欠薪时,人们常说“谁叫你不签合同”“你自己不懂法律怪谁?”

  • 当博主采访发出声音时,舆论却可能更多关心“这是真的假的”“是不是炒作?”

  • 制度本应成为农民工的盾牌,却常被变成了高悬不可及的形式主义装饰。

这不正是鲁迅所批判的“看客文化”与“自我合理化”吗?以不作为来逃避良知的责任,以程序正义掩盖实质不公。


四、从鲁迅到当下:我们能做什么?

鲁迅写《阿Q正传》并不是为了贬低国人,而是为了唤醒“麻木者中的清醒者”。面对当代“阿Q”式的悲剧重复,面对农民工的真实困境,我们至少可以:

  1. 转变话语立场:停止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来责难弱者;

  2. 推动制度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应只是“纸面权利”;

  3. 破除“上推不动,下压顺畅”的恶性社会惯性:通过法治、公平机制等方式降低“向下施暴”的动因;

  4. 形成公共关注与舆论压力:如博主的采访就是一次“鲁迅式的呐喊”。


?? 总结:不是“操性”,是结构

“以中国人的操性,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这句话不是在骂中国人,而是在反讽一个扭曲的权力结构和价值体系:强者无边,弱者无助;制度冷漠,人心麻木。

《阿Q正传》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旧社会;但它的反光,如今仍然照进我们现实的角落。那些在后坝劳务市场呐喊的工人,就是今天的阿Q。不是因为他们懦弱,而是因为一个仍未完善的制度让他们无处申冤

 

================= 

一般情况下,我都更喜欢Grok写的:

这段关于贵阳市后坝零工劳务市场工人的采访内容揭示了中国底层劳动者面临的普遍困境:工资被拖欠、权益受侵害、维权无门。这些现象与鲁迅在《呐喊》中通过《阿Q正传》所刻画的社会病态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结合采访中的现实与《阿Q正传》的文学意象,以及“以中国人的操性,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这句话,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心理机制和文化传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现实与《阿Q正传》的共鸣:弱者被压迫的循环

1. 现实中的弱者困境
采访中,工人们描述了被拖欠工资的普遍现象,欠款从几千到十几万不等,老板失联或推诿,工人们却无可奈何。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零工经济中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农民工往往缺乏劳动合同、法律保障和社会资源,面对资本或雇主的压榨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他们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不是应得的报酬,而是无尽的等待和失望。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劳务市场中并不鲜见,尤其在建筑、装修等行业,拖欠工资几乎成为“潜规则”。

2. 《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代表了被压迫却无力反抗的弱者。阿Q面对强者的欺凌(如地主赵太爷、秀才)毫无还手之力,却转而在更弱者(如小尼姑、吴妈)身上寻找心理补偿,通过欺凌更弱小的人来维持自尊。他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心理机制,用以掩盖现实中的无力和屈辱。阿Q的遭遇和心态与现实中被欠薪的工人有异曲同工之处:工人们在面对老板的欺压时,往往只能忍气吞声,甚至在绝望中自我安慰(“挣钱太辛苦了”),却无力改变现状。

3. 连接点:弱肉强食的社会逻辑
采访中工人的遭遇和阿Q的经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社会逻辑:弱肉强食。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中,权力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成为常态。工人们被拖欠工资,老板却能逍遥法外,这与阿Q被赵太爷欺压却无处申冤如出一辙。鲁迅在《阿Q正传》中揭示了这种社会结构的残酷性:弱者不仅被强者压迫,还在压迫中内化了无力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如阿Q欺负小尼姑)将压迫转嫁给更弱者。


二、“以中国人的操性,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的批判

这句话看似戏谑,却深刻地讽刺了中国社会中某些根深蒂固的心理和文化倾向。它呼应了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国民性的批判,尤其是对“欺软怕硬”心态的揭露。以下从心理机制和社会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及其与现实的关联。

1. 心理机制: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  

  • 欺软怕硬:这句话直指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在权力不对等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欺软怕硬”,即不敢挑战强者,却乐于压迫更弱者以宣泄挫败感或维护自尊。阿Q是这一心态的典型:他不敢对抗赵太爷,却对小尼姑肆意嘲笑。在现实中,拖欠工资的老板显然是“强者”,他们利用工人的弱势地位逃避支付薪酬。而工人们作为弱者,往往只能在私下抱怨或互相倾诉,却鲜有直接反抗。这种“欺软怕硬”的逻辑在社会各阶层中都有体现,例如工头欺压工人、工人之间互相倾轧。

  • 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也有体现。工人们面对欠薪的无奈,可能通过自我安慰(如“挣钱本来就辛苦”)或对未来的幻想(如“下次找个靠谱的老板”)来缓解心理压力。这种自我麻醉虽然暂时缓解了痛苦,却无助于改变被压迫的现状,反而让剥削者更加肆无忌惮。

2. 社会文化:等级观念与权力崇拜  

  • 等级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为“欺软怕硬”提供了土壤。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强化了上下尊卑的社会结构。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虽已弱化,但在劳务市场等权力不对等的场景中依然存在。老板作为“有钱有势”的一方,自然被视为“上位者”,而工人则被默认为“下位者”,其权益被随意践踏。这种等级意识使得欺压弱者被视为“理所当然”,正如那句话所暗示的:“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

  • 权力崇拜:中国社会对权力的崇拜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倾向。老板、官员或其他“强者”往往被赋予道德豁免权,他们的剥削行为被社会默认,甚至被弱者内化为“命该如此”。工人们在采访中并未表达对老板的强烈愤怒,而是更多地诉说自己的苦楚,这反映了一种对权力不对等的无奈接受,类似于阿Q对赵太爷的畏惧和顺从。


三、现实批判与鲁迅精神的延续

1. 现实的残酷性
采访中工人的遭遇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正义的缺失。拖欠工资的背后是劳动保障体系的漏洞、法律执行的低效以及社会对弱者权益的漠视。这些工人的困境与阿Q的悲剧如出一辙:他们都在一个不公的社会结构中挣扎,却无法突破自身的弱势地位。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中国数亿农民工的缩影。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农民工总数接近3亿,其中建筑行业欠薪问题尤为严重。2022年,人社部曾通报多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涉及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亿元不等。这表明,工人们的遭遇是系统性问题,而非偶发事件。

2. 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
鲁迅通过《阿Q正传》批判了国民性的麻木和顺从,呼吁人们正视社会的不公并奋起反抗。他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理念在今天依然适用。工人们的困境需要更多社会关注,而不仅仅是博主的采访。鲁迅笔下的阿Q最终被处死,象征着弱者在不公社会中的悲惨结局。如果工人们的权益继续被忽视,他们的命运可能同样是无尽的绝望。鲁迅的精神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同情弱者,而应推动制度改革,例如完善劳动监察、加强欠薪追责、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等。

3. 对“欺负弱者”文化的反思
“以中国人的操性,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这句话虽然尖刻,却点出了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病态倾向——将欺压弱者视为理所当然。这种文化的根源在于权力不对等和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要打破这一循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制度保障:加强劳动法执行力度,建立欠薪黑名单制度,对恶意欠薪者施以重罚。

  • 社会意识: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扭转“欺软怕硬”的社会心态,倡导尊重劳动者的尊严。

  • 赋权弱者: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工会支持等资源,增强他们的维权能力。


四、结论

贵阳市后坝零工市场的工人困境与《阿Q正传》中的社会批判形成了深刻的共鸣:弱者在不公的社会结构中被剥削,却无力反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将压迫转嫁给更弱者。“以中国人的操性,不欺负弱者,那欺负who啊?”这句话尖锐地揭示了“欺软怕硬”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惯性,这种惯性在拖欠工资的现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鲁迅的精神提醒我们,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能止于感慨,而应通过制度改革和社会意识的提升,打破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只有当弱者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才能摆脱“欺负弱者”的“操性”,走向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鲁迅是早期的制度无用论者,他相信人性更重要。这是个关键。光有制度,人性还那样,能有什么好结果?

浏览(893)
thumb_up(4)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liucarl

    中国社会就是个丛林社会,更需要“礼教”所带来的秩序,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平等可言。排出个长幼尊卑,才能排排坐,吃果果啊!不然资源那么稀缺,总不能一拥而上吧?

    就是个垃圾社会加垃圾文化,没啥可说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自然


    大官欺负小官

    小官欺负老百姓

    老婆回去打老公 ( 解放前是老公回去打老婆)

    老公回去打孩子

    孩子欺负虫子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