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410402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中国人:百年近代史就是百年耻辱史。外国人:不存在的,别卖惨了


发表时间:+-

2025-05-08 07:30·侃了了论古今


1840年,当英国军舰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此拉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史。

然而,我们认为的“百年国耻”在很多外国人看来就是胡扯,为什么我们的这段历史得不到老外的共鸣呢?

沧桑近代史

中国历史教科书都会用巨大篇幅讲述近代史,所以大部分读者都对这段历史了然于胸,文章就不做详细的描述,仅进行必要的历史数据呈现,让这段历史更加具象化。

从1842年《南京条约》到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被迫签署343个不平等条约。其中《马关条约》赔款3.4亿两白银(约合今日人民币3200亿元),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财政收入;《辛丑条约》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每个中国人被迫背负2两“罚金”。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劫掠文物超150万件。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14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英国本土面积)

1931-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731部队的活体实验、重庆大轰炸的5年炼狱,构成民族记忆最惨烈的伤口。

凡此种种,在我们看来,不是耻辱又是什么?

坚船利炮

那为何老外却不这么认为呢?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

中国5000年历史发生了4000-5000次战争,约占全球战争总数的三分之一;更有封狼居胥、燕然勒石、“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等壮举和宣言,中国向来都是“武德充沛”之至。

即使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依靠冯子材自募的“萃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打得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左宗棠自筹军费,抬棺西征收复新疆时,强如沙俄也只能干瞪眼。

在一战和二战中,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是中国都是战胜国,关键是以一个农业国的底蕴牵制了作为工业列强的日本帝国最高90%的总兵力,并让后者投降认输。

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于半岛战场上硬刚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硬是将全球第一强国打到丢灰卸甲,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

再后来,不惧苏联在边境陈兵百万,在黑瞎子岛与红色帝国打的有来有回,坚定维护主权完整,还在内外封锁的困境中实现“两弹一星”的壮举。

最后还抽了空,在主力部队没参与的情况下,用边防军就把“第三世界最强国”印度打到准备迁都。

这一桩桩一件件惊世骇俗的战绩,让连“迂回穿插”都不知是何物的老外,如何相信中国人曾被欺负了一百年?

两弹一星

原因二

外国人往往不象我们这样关注悠久的历史,他们习惯性拿眼前的数据作对比和判断,我们也来看看数据对比情况(如下数据是为了更好的对比,全部按当时的比例换成白银计量,会有一定误差):

根据战后条约规定,德国需赔偿 1645亿两白银;奥匈帝国需赔偿414亿两白银;保加利亚75亿两白银...而中国《马关条约》赔款3.4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

从以上战争赔款数据上看,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不得不感叹,西方列强对同为“海盗文化”出身的自己人下手还真的是不留余地的狠。

再来看看领土的损失情况:德国战败后不仅丢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本土还割让了包括德国“龙兴之地”东普鲁士故土和工业、资源重镇阿尔萨斯-洛林等在内的精华领土,相比巅峰期领土面积缩水41.5%;横跨亚欧非大陆长达6个多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战后被肢解得只剩下14%的领土,缩水成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强盛一时的奥匈帝国甚至被打成了历史名词。

而相比之下,虽然腐朽的满清丢失了外东北、外西北,民国丢失了外蒙古(写到这里还是愤愤不平,早晚拿回来),但在外国人看来,这些都不是中国领土的精华部分,现在的中国依然拥有完整的天山南北、青藏高原,独占波澜状况的长江和九曲连环的黄河。

在外国人的认知里,中国没亡国、没分裂、领土基本保持完整,不过是和列强打了几场败仗,最后赔点钱。要是比惨,老外觉得中国都排不上号。

凡尔赛条约

为什么会有这种巨大的认知差异?

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台儿庄战役前中华将士们高喊的“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延绵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会将历史伤痛转化为集体责任,这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延续,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未曾矗立山巅之上,如何知晓云层之上的阳光有多璀璨,19世纪之前一直站在人类农耕文明巅峰的华夏民族,在近代的大变局中深刻品尝到了从山顶跌落谷底的滋味,更明白“农耕文明”打造领先几千年文明的不易,也明白文明被坚船利炮轰碎的可耻。

相比之下,外国人大都只是有较为短暂的历史,使得他们没有中国人这么强的国家荣誉和民族耻辱的对比概念,就像一条波澜不惊的溪流,没有见过长江的波涛汹诵和大海的惊涛骇浪,自然无法产生共鸣。

或许,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式:中国历史教科书用大约23%的篇幅讲述近代史,而欧美教材平均仅占4%。

历史叙事的差异

英国首相卡梅伦2013年访问中国时曾说过:“过去的历史不必成为今天的负担”,但就在同一年,中国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种对于历史认知的差异恰似同一面镜子,中国看到的是破碎的镜面,西方看到的是镜框的雕花。

我们不能因为外国人缺乏共鸣,就否定这段历史的“百年耻辱”。中国近代史的荣辱,是民族的伤痛,也是文明的伤疤。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让那些惨痛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浏览(343)
thumb_up(5)
评论(4)
  • 当前共有4条评论
  • jincao 回复 jincao

    你搞错了吧,1945年《雅尔塔协定》中,美英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默许外蒙古独立。最终外蒙古在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签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中承认外蒙古独立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jincao 回复 洋知青1

    你搞错了吧,1945年《雅尔塔协定》中,美英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默许外蒙古独立。最终外蒙古在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签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中承认外蒙古独立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毛皇帝在北京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苏联红军在旅顺仍然横冲直撞。直到55年中共把蒙古卖了,和美国在朝鲜打了一仗,苏联才勉强从旅顺撤军。

    即使现在,你敢说中国不是半殖民地吗?那么俄罗斯占领中国那些地方的俄罗斯人是怎么来的?夜莺岛上的越南人是怎么来的?长百山上朝鲜人是怎么来的?还有那无数被毛泽东出卖的土地上的外国人是怎么来的?他们不是殖民吗?


    屏蔽 举报回复
  • jincao

    博主文章最后一段是画龙点睛之笔。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