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赎罪:从《利未记》到新约的献祭转化
再思赎罪:从《利未记》到新约的献祭转化
引言
“赎罪”(atonement)这个概念对犹太教与基督教而言都居于核心地位。圣经中的赎罪不仅是仪式行为,更是关于人如何与圣洁的神恢复关系的深刻神学真理。
从《利未记》的祭司制度到新约中耶稣的献祭,圣经展现了赎罪观念的发展与深化。而大卫·莫菲特(David M. Moffitt)在其著作《Rethinking the Atonement》中,挑战了西方神学对赎罪的简化理解,重申了耶稣复活、升天和天上大祭司职分在赎罪完成中的重要性。
一、赎罪的希伯来语与《利未记》的献祭体系
1. “赎罪”在希伯来语中的词根:?????? (kaphar)
常被译为“遮盖、赎回、遮蔽”。
出现于《利未记》最频繁的用法是“大祭司为百姓赎罪”(??????? ?????????)。
赎罪不是情绪安慰,而是客观的遮蔽与洁净行为,使人可以重新靠近神。
“因为生灵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利未记17:11)
2. 利未记中的献祭种类
赎罪祭(???????):主要处理人对圣所的玷污,强调洁净功能。
赎愆祭(??????):多用于偿还具体过错(如偷窃、欺骗等),强调责任与补偿。
燔祭(?????):表达完全奉献给神。
平安祭(?????????):强调恢复关系后的共享与感恩。
3. 关键特征:大日赎罪(利未记16章)
每年一次,大祭司进入至圣所,将血洒在施恩座上,为:
圣所赎罪(因百姓的罪污染了神的居所),
祭坛洁净,
百姓群体赎罪。
重点:不仅赦罪,更是洁净神的居所,使神继续与祂的百姓同住。
二、新约中的赎罪:延续与更新
1. “赎罪”与“献祭”的语言转化
新约的希腊语中,“赎罪”常用:
hilastērion(?λαστ?ριον):施恩座(罗马书3:25)
katharizō(καθαρ?ζω):洁净(约壹1:7)
lutron(λ?τρον):赎价(马可福音10:45)
“神设立耶稣作赎罪祭(?λαστ?ριον),是凭着他的血,借着人的信。”(罗马书3:25)
2. 希伯来书的赎罪神学(尤其是7–10章)
耶稣不是在地上重复献祭,而是一次进入天上的圣所(10:12)。
他是永远的大祭司,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设立(7:17)。
他的献祭不止是死亡,而是:
经过死亡、复活,
升天,进入天上的圣所献上自己的血(9:11–12),
坐在神的右边,为我们代求。
三、Moffitt 的再思考:《Rethinking the Atonement》的核心洞见
大卫·莫菲特在《Rethinking the Atonement》中提出了一项关键挑战:
“西方神学过于将赎罪简化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忽略了复活与天上献祭的决定性作用。”
1. 耶稣的死不是结尾,而是献祭的开端
犹太献祭从不在“死亡”时结束,而在祭司将血带入圣所、施行洁净礼时才完成。
同样,耶稣的死亡只是开始,复活后的升天与献祭才完成了赎罪的全过程。
2. 天上的圣所是真正的施恩座
耶稣“带着自己的血进入天上至圣所”,这正是利未记16章的天上成全版。
他并非一次性献完而结束,而是继续在天上为我们代求、施行洁净(来7:25)。
3. 复活不可或缺
如果没有复活,耶稣就无法作为活的大祭司进入圣所。
十字架和复活是不可分割的赎罪事件的两个阶段。
四、今天我们如何理解赎罪?
1. 赎罪不是情绪宽慰,而是圣洁的转变
它意味着神真的“遮盖”我们的罪,使我们重新成为祂居所的一部分。
不仅赦免,更是洁净、恢复、献上归神。
2. 耶稣是“现今仍在天上代求”的大祭司
他不仅“为我死”,更“活着为我代求”(来7:25)。
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生命、敬拜与祷告,都有一位天上的大祭司在引导与成全。
3. 我们的回应:献上身体,当作活祭(罗马书12:1)
正如耶稣在天上继续献祭,我们在地上的生命也当成为“献给神的属灵祭”。
五、赎罪流程的对比:利未记的地上模式与耶稣的天上成全
圣经中的赎罪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逐步的祭司行为表达出来。在《利未记》16章(赎罪日)中,大祭司必须亲自进行多项仪式,而新约作者,尤其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明确指出这些仪式不过是“属天事物的影像”(来8:5)。
下面是两者之间的流程对照表:
利未记赎罪流程 | 耶稣的赎罪成全 |
---|---|
1. 大祭司预备自己(洗澡、穿洁净衣,赎自己的罪) | 耶稣是无罪的大祭司,无需为自己赎罪(来7:26–27) |
2. 牵出赎罪祭牲(牛与羊)并宰杀,为百姓流血 | 耶稣献上自己为祭牲(约1:29;来9:14) |
3. 将血带入至圣所,洒在施恩座上,为圣所赎罪 | 耶稣升天后“带着自己的血进入天上的至圣所”(来9:12) |
4. 另放一只“归于亚撒泻勒”的羊,象征罪被带走 |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外“在营外受苦”(来13:12),担当罪 |
5. 大祭司为百姓和圣所祷告与遮罪 | 耶稣在父面前为我们持续代求(来7:25;罗8:34) |
6. 赎罪日一年一次,重复进行 | 耶稣“一次献上,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来10:14) |
7. 神赦免以色列的罪,更新圣所与约的关系 | 父因耶稣的献祭,赦免并与我们立永远的新约(来8:10–12) |
解读要点:
耶稣不是死后任务结束,而是复活后继续行动
旧约赎罪并不在“宰杀”之时完成,而是在将血带入圣所、完成洁净和代求之后。
同样,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流血,但必须经过复活与升天,进入“天上的至圣所”,才使赎罪完全生效。
天上的圣所是真实而永恒的
来8:1-2 说耶稣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为我们作执事,在真帐幕中”。
这是旧约圣所的原型,耶稣进入的是永不震动的属天领域。
祂至今仍在天上持续为我们代求,维护新约关系
《希伯来书》7:25:“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罗马书》8:34:“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在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
耶稣不是死后任务结束,而是复活后继续行动
旧约赎罪并不在“宰杀”之时完成,而是在将血带入圣所、完成洁净和代求之后。
同样,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流血,但必须经过复活与升天,进入“天上的至圣所”,才使赎罪完全生效。
天上的圣所是真实而永恒的
来8:1-2 说耶稣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为我们作执事,在真帐幕中”。
这是旧约圣所的原型,耶稣进入的是永不震动的属天领域。
祂至今仍在天上持续为我们代求,维护新约关系
《希伯来书》7:25:“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
《罗马书》8:34:“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在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
今天的启示:
耶稣不仅是过去曾经为你死过,更是今天仍为你活着、代求的主。
基督徒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一段过去的历史事实,而是建立在一个正在进行的、活的祭司职分上。
我们可以满有信心地来到神面前,因为耶稣不断维系着这永不废弃的恩典之约。
耶稣不仅是过去曾经为你死过,更是今天仍为你活着、代求的主。
基督徒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一段过去的历史事实,而是建立在一个正在进行的、活的祭司职分上。
我们可以满有信心地来到神面前,因为耶稣不断维系着这永不废弃的恩典之约。
六、希腊原文词汇分析:新约赎罪语言的深度意义
新约中的赎罪观念承接了希伯来圣经(尤其是《利未记》)的神学脉络,作者尤其透过特定希腊词汇,将旧约的象征、礼仪与基督的实际成就连接起来。以下是几个关键用词及其含义:
1. ?λαστ?ριον (hilastērion) — “施恩座”、“赎罪祭”
出现于:罗马书 3:25
“神设立耶稣作赎罪祭(hilastērion),是凭着祂的血,借着人的信。”
原文解析:
?λαστ?ριον 在希腊七十士译本(LXX)中常用于指《利未记》中约柜上的施恩座(利16:14–15)。
这不是“赎罪者”,而是接收祭牲血的地方,神显现与人相交的地方。
含义延伸:
保罗称耶稣为 hilastērion,意味着:
耶稣不仅是祭物,也是施恩座本身——是人与神真正相遇的地方。他是那位以自己的血建起神人之间和好的空间。
2. ε?? τ? παντελ?? σω?ζειν (eis to panteles sōzein) — “拯救到底”
出现于:希伯来书 7:25
“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eis to panteles sōzein),因为祂是长远活着,为他们祈求。”
原文解析:
παντελ??(pantelēs)由 π??(全部)+ τ?λο?(终点、完全) 构成,意指:
全面、彻底、
从起初到终点没有遗漏,
包含时间上的延续与内容上的完全。
含义延伸:
“拯救到底”不仅是一次性的救恩,
而是从最初悔改到完全成圣、进入荣耀整个过程的持续拯救。因为耶稣是“永远活着、不断代求”的大祭司,所以祂的救恩不是一次性施行,而是持续供应,有保障的赎罪关系。
3. προσφ?ρω (prospherō) — “献上、奉献”
出现于:希伯来书 9–10 章
如:“祂一次将自己献上”(来9:14)
原文解析:
prospherō 是祭司术语,指“把祭物献上给神”。
特指亲自献上,而非只是“被杀”。
含义延伸:
强调耶稣不是“被动牺牲者”,而是主动的大祭司,将自己完全、甘心地献上。
这与利未记中的祭司角色一致,但耶稣同时是大祭司也是祭物本身。
4. διαθ?κη (diathēkē) — “约、立约”
出现于:希伯来书 8:8–12
“我要与以色列家另立新约(diathēkē)”
原文解析:
diathēkē 在LXX中对应于希伯来文 ??????? (berit),意为“约、契约、盟约”。
在《希伯来书》中,强调耶稣所流的血,是为建立并维系新约关系。
含义延伸:
赎罪的目的不是仅仅赦罪,而是恢复与神的关系。
耶稣死而复活并升天,是为了使新约成为一个活的现实,由祂持续在天上代求中维护。
小结表格:四大关键词与其神学深义
希腊原文 | 中文译法 | 神学意义 |
---|---|---|
?λαστ?ριον | 施恩座、赎罪祭 | 耶稣是神人相遇之所,代替圣所仪式 |
ε?? τ? παντελ?? σω?ζειν | 拯救到底 | 拯救是持续的、彻底的,祂长远活着代求 |
προσφ?ρω | 献上 | 耶稣主动完成献祭,非仅受害 |
διαθ?κη | 新约 | 赎罪的终点是恢复与神立约的关系 |
结语
从《利未记》的祭司系统到希伯来书的大祭司基督,赎罪始终是关于“恢复神的同在”。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赎罪之工,不只是历史中的一刻,而是以祂复活、升天、进入至圣所、持续代求构成一个完整的、持续有效的天上献祭体系。
如莫菲特(David M. Moffitt)所说:
“如果我们只看到耶稣的死亡,而忽略祂复活后所进入的祭司职分,我们就错过了整个新约赎罪的重心。”
莫菲特提醒我们,真正的赎罪不能停留在十字架死亡,而必须延伸到:
复活的耶稣进入
天上的圣所,
为我们执行
永远有功效的献祭与代求。
这是一次宇宙性的洁净与更新。
让我们存敬畏的心,感恩地回应——
因为那位代我们赎罪的主,今日仍活着,为我们献祭,直到完全的成全。
(强力推荐:《Rethinking the Atonement: New Perspectives on Jesus's Death, Resurrection, and Ascension 》David M. Moffi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