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中的磐石避难所:彼特拉(Petra)与圣经预言
“妇人就逃到旷野,在那里有神给她预备的地方,使她被养活一千二百六十天”(启示录12:6)。
告别了令人流连忘返的历史古城耶路撒冷,我们乘车穿过巴勒斯坦人掌控的约旦河西岸地区,通过严防把守的关卡,完成了入境手续,进入约旦,直奔古城彼特拉(Petra)。
在约旦南部荒凉的沙漠中,群山之间藏着一座被岁月尘封的古城——彼特拉(Petra),希腊文Π?τρα,意为“磐石”(这让人想起使徒彼得的名字)。古人称它为“玫瑰红城”,因为它的建筑直接雕刻于绯红色的岩石山壁之上,夕阳照耀之下,如同燃烧的宝石。公元前几世纪,它是中东贸易路线上的心脏地带。
彼特拉由纳巴泰人(Nabataeans)建成,他们是阿拉伯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间崛起。他们善于驯服沙漠,掌控香料与乳香的商道,从南阿拉伯一直通到地中海。
纳巴泰人最令人惊叹的成就,便是他们在严酷的旷野中建起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他们的水利工程令人赞叹:渠道、蓄水池、陶管输水系统,足以养活整座城市。他们的建筑融合了希腊、埃及、波斯与本地风格,是东西文明交汇的见证。
公元106年,彼特拉被罗马吞并,成为“阿拉比亚行省”的一部分。此后百年间,城市继续繁荣,新增了罗马式的剧院、神庙、广场与道路。但随着贸易路线向北转移,加上公元363年和551年两次大地震的重创,彼特拉逐渐被废弃,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沙尘中。
1812年,瑞士探险家约翰·路德维希·伯克哈特乔装成穆斯林朝圣者,历经艰险后“重新发现”了彼特拉。从此,这座被遗忘了的城市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1989年由Harrison Ford 主演的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在这里取景拍摄,使这座古城名声大噪,闻名遐迩。
今日的彼特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也被誉为世界七大新奇迹之一。每天清晨,大批游客从峡谷长廊“Siq”步入城中,走到长廊尽头时,“宝库”(Al-Khazneh)的面容一点点地渐渐展现在游客的面前,其震撼场景令人终生难忘。
彼特拉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遗产,也在圣经预言中扮演关键角色。它位于古代“以东”之地,与圣经多处预言密切相关(如俄巴底亚书、以赛亚63章、启示录12章)。这座古城是否正如启示录所说,是“神为妇人预备的地方”,它是否将成为末世中的避难所?
当我们今天说“彼特拉” (“Petra”),这是一种希腊—拉丁化后的名称;但在圣经时代,这块土地有两个更熟悉的名字:以东(Edom)与波斯拉(Bozrah)。
以东是以扫的后裔所居之地(创36:1),位于死海以南至阿拉伯北部的区域。波斯拉是以东的重要城市之一(耶49:13),多数学者认为它就是彼特拉所在区域。
因此,虽然圣经未直接提到“Petra”这个词,但它提到的以东、波斯拉、赛珥山等地名,都是彼特拉所在的地理范围。
旧约中的以东暗藏着末世含义:
“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处的阿,你因狂傲自欺…你虽如鹰高飞,在星宿之间搭窝,我必从那里拉下你来” (俄巴底亚书1:3–4)。这可能描写的就是彼特拉——一个筑于岩石中的高城,但其骄傲引来审判。
“这从以东、波斯拉而来,穿红衣、装饰华美、能力广大,向前行走的是谁呢?…我独自踹酒醡”(以赛亚书63:1)。这是主再来时从以东地、波斯拉施行审判的图像,被认为预示主耶稣再来时首先临到“旷野避难之地”来拯救以色列余民。
“雅各啊,我必要聚集你们…我必使他们如波斯拉的羊群,又如草场上的羊群”(弥迦书2:12)。这节经文透露出一个慰藉的画面:神在波斯拉聚集祂的百姓,如羊归圈。
但以理书11:41说到敌基督的入侵:
“他必进入那荣美之地…但这些国必脱离他的手,就是以东人、摩押人和亚扪人的首领。”
以东地(彼特拉所在地)在敌基督的权势下被“保留下来”,这让许多末世研究者推测,那里就是神为以色列将来预备的安全之处。
为何是彼特拉作为避难所?
彼特拉的独特地理构造——狭窄峡谷、环绕山岩、隐蔽通道——非常适合成为天然的避难所。早在古代,这座城市就几乎刀枪不入,如今,它也可能象征启示录中描述的神为“妇人”所预备的安全之地(启示录12:6)。
启示录12章充满象征意义的异象,它记述了一场属灵的冲突:
“妇人生了一个男孩子,是将来要用铁杖辖管万国的;她的孩子被提到神宝座那里去了。妇人就逃到旷野,在那里有神给她预备的地方,使她被养活一千二百六十天。”(启12:5–6)
妇人:大多数解释认为是以色列的象征。
男孩子:耶稣基督,升天归于神的宝座。
龙:撒但,抵挡基督与祂百姓。
旷野中的地方:神为妇人(以色列)预备的避难所。
这一段落被普遍视为一个末世图像——在大灾难中,神要为以色列的余民预备一个保护之地。许多研经学者(如阿诺德·弗鲁克特鲍姆 Arnold Fruchtenbaum、查克·史密斯 Chuck Smith 等)指出,这“旷野中的地方”可能就是彼特拉(Petra)。他们的理由包括:
地理与历史吻合:彼特拉位于圣经“以东”与“波斯拉”之地,与以赛亚书63章“主从波斯拉而来”的预言遥相呼应。
天然避难构造:如上所述,彼特拉隐藏于岩石峡谷之间,入口狭窄,极易防御。
但以理书的线索:敌基督在末世掌权时,惟有以东、摩押、亚扪地“脱离他的手”(但11:41),似乎暗示这些地区有神的特别保守。
启示录12:14 的补充:
“妇人得了大鹰的两个翅膀,飞到旷野,到自己的地方…在那里被养活一载二载半载。”
一年 + 两年 + 半年 = 三年半,与“1260天”一致(以犹太年360日计),说明是大灾难后半段的保护时期。
如果这真是指彼特拉,这座古老岩石城将从历史的沉寂中再度成为关键舞台——不再是贸易枢纽,而是神亲自设立的“属天碉堡”,为祂忠心的余民遮风避雨。
我们是否正在见证这座城在末世舞台上的归位?今日彼特拉虽荒凉,却保存完好,似乎正等待一个尚未到来的使命。
“波斯拉”(也称Petra)不仅将是上帝子民的避难所,主也将从那儿再次而来,正如以赛亚那段震撼人心的预言所说:
“这从以东、波斯拉而来,穿红衣,装饰华美,能力广大,向前行走的是谁呢?…我独自踹酒醡;众民中无一人与我同在。”(以赛亚书63:1、3)
这段经文描绘了一位穿红衣、从以东地(波斯拉)凯旋而来的神圣者,衣服染血,形象威严而令人敬畏。教会传统普遍认为这是预表主耶稣基督再来时的情景。
启示录19章也提到主再来时穿“溅了血的衣服”,带领天军降临:
“他穿着溅了血的衣服…并用铁杖辖管万国;他踹全能神烈怒的酒醡。”(启19:13,15)
这与以赛亚63章的图像几乎完全一致,显然是在描绘同一位“战士弥赛亚”的再来场景。
这意味着主的末世再临,很可能从波斯拉(彼特拉)开始,以色列余民正藏身于此,呼求弥赛亚拯救。
正如我们已经探讨的:
启示录12章描写妇人逃到神所预备的“旷野”,很多学者认为是彼特拉;
但以理书11章指出以东地区在敌基督的掌控之外;
而主耶稣自己在马太福音23:39说:“你们不会再见我,直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暗示祂的再临将回应以色列人末后的悔改呼求。
因此,彼特拉/波斯拉极可能是“属灵会合点”——主与祂的余民在末世最艰难时刻的相遇之处。
初次降临,主耶稣是温柔的羔羊;但再来时,祂是踹酒醡的战士。祂不再受苦,而是施行公义审判。
“酒醡”象征烈怒(参启14:20),祂亲自击败仇敌,为被逼迫的百姓伸冤;
祂穿红衣并非象征装饰,而是战争与公义的标志;
“我独自踹酒醡”强调神自己亲自审判,正如救赎也完全出自祂手。
这提醒我们,主的再临不仅是荣耀的显现,也是可畏的清算时刻。
彼特拉的岩石静默千年,但当主再临时,它或许将见证祂的脚步与血衣。
今天我们是否只熟悉“温柔的耶稣”,却不认识那位即将再来的“烈怒中的君王”?
我们是否愿意成为那在旷野中等候祂显现的人,而不是在繁华的世界城中沉睡?
我走完了彼特拉这一段旅程,也深深体验了一种新的生命,我愿意:
在旷野中信靠主耶稣那看不见却真实的磐石
在主未显现前,活出“等候祂显现”的盼望
将属灵的彼特拉生活,活在每日敬虔与信心中
“逃往旷野”的妇人,终必被主亲自拯救。那一天近了,让我们不再沉睡,而是预备迎接祂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