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摸准了“后真相时代”的脉搏。咱们摸准了吗?
川普第一次竞选总统并获胜的2016年,“后真相”这个词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并给出定义:有关客观事实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的影响力,低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内容的用词。简而言之,“后真相”就是价值判断先于、并重于事实判断
老高按: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对毛泽东时代拨乱反正(虽然很不彻底),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之赐,我总算开始学习人类正常思维逻辑,明白了:一个人在做出判断时,一般会有几种类型:事实判断,是非判断,道德判断,价值判断,功利判断,等等。
后面几种,属于主观的价值评价,各人的顺序或有不同;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件,不论什么人,公认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必须是“事实判断”(真还是假)。然后才轮到其它判断。我认为,事实判断之后的顺序,应当依次是:是非判断(是对还是错),道德判断(善还是恶),功利判断(利还是弊),价值判断(荣还是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这几种判断的次序搞乱了,事实判断被排挤到后几位,甚至可有可无。
2016年美国大选中,我注意到了不少人开始不理会真相——基于明显的谎言或者未证实的传闻,就大加挞伐或者大加讴歌。开始只认为是历史的小小湍流或逆流:这些人是不明真相而已,弄清真相了,就不会相信谎言。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次知道了“后真相”这个词,我半信半疑,甚至认为,这是一些学者无奈之下想出的一个解释现实的概念吧?
八年多来的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后真相”远比我以为的要深刻得多,顽固得多。“后真相”时代,许多人遵循的是与我过去持有的根本不同的逻辑,与之争论,希望对方也遵循“事实判断第一”的原则,多半是鸡同鸭讲;就算我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指出了争论对方观点不符事实或者自相矛盾,对方也觉得不值一哂……这个时候,就觉得我还是应该恪守老友阎淮先生所秉持、并谆谆告诫我的“三不”要诀:“不说明、不辩解、不争论”!
读到孙立平教授昨天的一篇文章,虽然说得比较简单,但也涉及这一问题。
特朗普的胡说八道是一种个人现象
还是一种政治现象抑或是一种时代现象?
立平坐看云起(孙立平) 老孙荐读 2025年4月27日
张口就是瞎话,今天说了明天就可以不认账,这样的人任何社会都有,任何时代都有,这是一种个人现象。但把这样的一个人选为世界第一大国的总统,而且就用这样的一种方式与世界各国打交道,大家还都基本默认了,这就不是一种个人现象了。
首先我们应该确定,特朗普不但不傻,而且是一个很精明的人。
据《财富》杂志报道:现在特朗普位于佛州的海湖庄园是在1985年买入的。卖家在1981年将庄园挂牌出售时,标出的最低价是2000万美元。特朗普获悉后,先是花费200万美元买下海湖庄园与海滩之间一块挂牌34.6万美元出售的土地,然后威胁海湖庄园的卖家称,如果不把房子卖给他,就在海滩和庄园间修建一栋“丑陋的建筑”,挡住海景。最后卖家无奈以800万美元的超低价将海湖庄园卖给特朗普。
事后,特朗普曾得意地说:“这是我建的第一面墙,每个人都快发疯了。他们卖不掉大房子,因为海滩是我的,房价不断下跌。”
说这件事情,不是要评价这桩买卖中的伦理问题,而是想说,特朗普是一个很精明的人。那既然如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特朗普就不知道谎言掩盖不住真相吗?就不知道如此的出尔反尔、顺口开河会损害他及国家的道德形象吗?就不知道他的言语与行为已经近乎一个很难看的无赖吗?
其实,所有这一切,特朗普都知道,即使他自己不知道,他的顾问和团队也不会不知道。但特朗普知道,他只能这么做,因为他摸准了时代的脉搏。
什么时代?就是一个后真相时代。2016年,也就是特朗普第一次竞选总统并获胜的那一年,“后真相”这个词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词汇。牛津词典对其的定义是:有关客观事实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的影响力低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的内容,或表示这种情况时的用词。如果用韦伯的学术概念来解释,就是价值判断先于并重于事实判断。
正因为如此——
美国的MAGA们坚信,“让美国再次伟大”,只要有这个就够了,他说的其他的就都是对的。
海外的MAGA们坚信,“他是在下一盘大棋”,只此一点就够了,他说的其他的就都是对的。
很多人都以为,特朗普每天发的那些颠三倒四的推文,特朗普接受采访时那些信口开河的谈话,很多都是情绪化的任意而为吧。今天高兴了就可以发这个,如果不高兴就可能说那个。虽然这样的情况不能完全排除,但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误解。
有证据表明,在两次美国大选特别是最近这次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团队广泛地使用了大数据技术,从多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与整合,特别是来自社交媒体数据。他们根据点赞、分享、发帖等行为信息,以及性别、年龄、居住地点等个人资料,进行选民画像与分析,从而进行精准的定向广告投放,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在就任总统后,特朗普团队中也有一支人数可观的专业数字媒体团队,他们对社交媒体的受众和玩法非常熟悉。特朗普常常通过不同甚至内容完全相反的推文,来争取不同群体的支持。例如,他可以在这篇推文中攻击移民,以迎合部分对移民问题持保守态度的选民;他也会强调 “美国优先” 的贸易政策等,试图争取制造业工人等群体的支持,尽管有些推文互相也会打架。但效果达到就是了,别的无关紧要。
这里要特别注意原特朗普首席战略顾问班农提出的一种战术:信息淹没战。班农说:媒体只能一次专注在一件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发动信息淹没战术。每天搞出三件事给他们。而他们只能在一件事东西上花心思,这样我们就能趁机完成所有事情,一举搞定。砰,砰,砰,三声。这些家伙将永远——永远无法招架。但关键在于枪口速度,攻势必须同时发动、持续重击、毫不间断。这样就会使接受信息的人,连连贯的思考都很难。
有人说,唐纳德·特朗普入主白宫后这一段时间,就像照着剧本一样遵循了班农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普林斯顿大学哈里·法兰克福教授系统研究过的“胡说”(Bullshit),就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政治行为的方式。
当代的分析史学家提摩希·史奈德在分析2021年冲击美国国会大厦事件时说:后真相就是前法西斯主义……当我们放弃真理时,我们就把权力让给了那些拥有财富和魅力,创造奇观来取代真理的人。如果没有对一些基本事实的共识,公民就无法形成公民社会,使他们能够保护自己。如果我们失去了产生与我们相关的事实的机构,那么我们往往会沉湎于有吸引力的抽象和虚构中……后真相时代磨灭了法治,引来了一个神话政权。
近期文章:
民主何以为继?先哲的理想那么丰满,我辈的现实如此骨感
《人类简史》作者:若还有人对川普感到惊讶,就是自欺欺人
历史学家眼中当今如何应对全球变局的最优对策
川普许多举措我不认同,但背后的逻辑值得想想
胆小鬼游戏结束,认怂的川普怎么找到下台阶?
川普本身可能不算大问题。但他是未来大问题的先兆
真希望有人能拉住他。但愿人类这一次运气能好一点
秦晖剖析西方左派依赖身份政治,形成难以克服的恶性循环
这次大选民主党输在哪里?权威重磅分析终于出来了
世界可以重置,正义不可出局——反白左反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