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小院

注册日期:2024-08-20
访问总量:17929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讀《史記》79: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上)


发表时间:+-

張耳和陳餘都是陳勝手下的大將。


張耳是魏國首都大梁人,年少時是魏公子無忌的賓客。(“張無忌”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熟悉吧,從金庸作品來看,他一定熟讀《史記》和莎士比亞戲劇,從寫作技巧上,他發揚了莎士比亞的技法;但是從作品的內涵上,他繼承了《史記》的中國傳統:仇恨與報仇。)。張耳曾經逃亡到外黃(秦縣名),當時外黃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富家女,因為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就逃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裏。 這個朋友很了解張耳,就對該女說,你如果想嫁一個有能耐的丈夫,就嫁給張耳吧。 女子於是嫁給了張耳,張耳就用女方家裡的錢,結交天下朋友,後來做到外黃縣令。 名聲遠揚。 陳餘也是大梁人,喜好儒數,經常到趙國遊玩,趙國的一個富人很欣賞他,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張耳和陳餘是好朋友,陳餘待張耳如同父親。


秦國滅了魏國之後,張耳就閒居在外黃縣,漢高祖劉邦還是平民時,曾經拜訪過他,並且在他那裡住了幾個月。 秦國也知道張耳陳餘是當地的名人,就懸賞捉拿他們。張耳和陳餘於是改名換姓,到了陳郡,在哪裡做了居委會工作人員。有一次居委會主任因為和陳餘有過節,要打他,陳餘一怒要殺了他,張耳及時制止了他,於是陳餘挨了一頓打,事後,張耳暗自責備陳餘,你怎麼這樣沈不住氣,為這點小事就要殺人?陳餘也感到自己不對。 秦國下詔書懸賞捉拿他們倆,他們也照本宣科給居民傳達捉拿自己的命令。


陳勝起事,打到陳郡,擁兵數萬,張耳和陳餘前來投奔陳勝,陳勝早就聽說他們很能幹,見到他們,很是歡喜。


陳郡的名望之人都勸陳勝稱王,陳勝問二人的意見如何。他們都勸陳勝自己不要稱王,要天下為公,才能完成大業,如果一開始就自己稱王,那麼和秦皇帝有什麼區別呢。應該立那些六國的後代為王,這樣天下群雄並起,可以分散秦國的兵力,讓天下也知道陳勝起義是為了天下百姓,不是為了自己利益。但是陳勝沒有聽他們的建議,自立為陳王。


陳餘建議陳勝說:您現在的主要力量都是在對付秦國,像趙國這樣的偏遠地方您沒有辦法顧上,我對趙國很熟悉,我可以幫助你攻打原來趙國的領地。陳勝就任命自己的熟人武臣做將軍,只讓張耳陳餘為校尉,領兵三千,攻打秦國在趙國的領地。武臣的軍隊到了趙地,亮出旗號,有十餘座城市開始響應,人們紛紛殺了秦國的官吏,獻城投靠義軍。但是其餘的城池就拒不投降,武臣開始領軍攻打范陽城。 范陽人蒯通對縣令說,您現在非常很危險,很多人對於秦國的統治深惡痛絕,有人很有可能會殺了您投降義軍,您不如派我到義軍那裡和談,這樣可以抱歉性命。 縣令認為他說的對,於是派他前往。


蒯通見到武臣,說可以給他出一個不戰而勝的上策,幫助他得到那些不肯投降的城池。他說:現在范陽縣令在整頓兵馬,準備決死一戰,主要原因是知道武臣對於秦朝的官員都很痛恨,殺了不少人,所以不敢投降。勸他赦免范陽縣令,讓他還做縣令,這樣其他的秦國城池聽說這件事,也會效法范陽令投降義軍。武臣聽說感覺有裡,於是接受范陽縣令的投降,然後安排他乘豪華的奔馳電車到趙國各地一遊,那些秦朝的官員,一看范陽令投誠後,不僅保住了性命,還被重用,也都紛紛投降義軍,義軍不戰而得城池有三十餘座。


這時候,陳勝開始聽信讒言殺害有功之臣,張耳陳餘也怨恨陳勝不肯重用他們,儘儘安排他們做個校尉,於是對武臣說,現在陳勝稱王,也封賞了一些人為王侯,他們中間很多人也不是六國的王室後代,您現在用三千人馬打下了整個趙國,如果現在不封一個王,恐怕沒有辦法治理趙國,不如安排一個陳王的兄弟,或者趙國王室的後人,為趙王,以免發生動亂。武臣一聽,連連說好,就自己做了趙王。


陳勝得到消息,大怒,要殺武臣全家,然後起兵攻打武臣。 左右大臣連說不可,說:如果這樣,義軍就又多了一個勁敵,不如派人恭喜武臣,然後騙他出兵幫助攻打秦國。陳王於是派人恭喜武臣為王,把武臣的家眷遷到宮中軟禁了起來,也封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


張耳陳餘看出陳勝的詭計,就勸武臣不要出兵幫助攻打秦國,而是派兵擴張趙國的周邊領地,擴充自己的實力。武臣於是派人領軍攻打周圍的燕地,常山郡和上黨郡等地。


浏览(884)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