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子

注册日期:2025-04-06
访问总量:1392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罪留下了朱红的污渍—利未记中的替罪羊


发表时间:+-

“Jesus paid it all, all to Him I owe;
Sin had left a crimson stain,
He washed it white as snow.”

“耶稣已偿清一切,
我全然亏欠于祂;
罪曾留下朱红的污渍,
祂已洗净,使其白如雪”。

这是基督徒非常熟悉的赞美诗,它来自19?世纪福音圣诗《耶稣已偿清一切》(Jesus?Paid?It?All),歌词作者是埃尔维娜·M·霍尔(Elvina?M.?Hall)。这四行歌词是整首歌的灵魂,是不断重复的副歌部分;字句虽短,却把基督救赎的道理生动地描绘出来:

这里把罪视作人欠的债。耶稣借着十字架“付清”了人类无法偿还的罪债,救恩已完结,无须再补加功劳。

既然恩典免费却昂贵,信徒的生命、感恩与顺服理当完全归于基督。不是“还债”式的功德,而是出于爱与感激的奉献。

罪带来深刻且无法自洁的玷染,像凝固的血迹。“朱红”在圣经里常象征流血、表示罪的严重性。

最后一节呼应《以赛亚书》1:18:“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表明我们的罪得到完全的赦免,我们的生命被彻底更新。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段歌词与摩西五经《利未记》的关联。

《利未记》16 章记载,耶和华通过摩西晓谕亚伦,在赎罪日那天“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放在耶和华面前,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亚伦要把那拈阄归与耶和华的羊献为赎罪祭,但那拈阄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要活着安置在耶和华面前,用以赎罪,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撒泻勒“。

“亚伦为圣所和会幕并坛,献完了赎罪祭,就要把那只活着的公山羊奉上。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借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旷野去。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

阿撒泻勒是希伯来文 ???????? 的译音,原文的意思是“完全除去”,由山羊 “???”与除去“?????”两个字合并而成,英文有的音译为“阿撒泻勒 Azazel”(英文ESV版),有的直接意译为“替罪羔羊 scapegoat”(英文NASB、KJV版)。而犹太传统认为,“阿撒泻勒是一处悬崖(《Mishnah》Rashi on Leviticus 16:8:b),“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要在那里被推下悬崖(《Mishnah》Yoma 65a:9)。

总之,“拈阄归与耶和华的羊” 将被献为赎罪祭(利16:9),正如“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林后5:21)。“拈阄归与阿撒泻勒的羊”将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利16:22),正如基督“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彼前2:24)。

根据《Talmud》记载,两只山羊要尽可能相像,要用朱红色线系在“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角上,又系在“归与耶和华”的羊脖子上。犹太传统认为,如果在献祭和送走替罪羊之后,这条朱红色线变白了(the strip of crimson wool turn white),表明百姓的罪孽已经被赎。而在第二圣殿被毁之前40年,朱红色线停止变白,反而变得更为深红(《Talmud》Rosh Hashana 31b, Yoma 39b)。

诗歌《耶稣已偿清一切》副歌第三和第四节指的就是这个场景:

”Sin had left a crimson stain,
He washed it white as snow.“

”罪曾留下朱红的污渍,
祂已洗净,使其白如雪”。

这里的“crimson stain” (朱红的污渍)指的就是系在山羊身上的朱红色线,是众人的罪。被献祭和被送走的替罪羊担当了当年以色列百姓的罪,使这条朱红色线变白了,让他们的罪得赦免。然而,这种靠替罪羊得来的救赎只能是暂时的,而且是没有保障的。

而耶稣是神的羔羊,他的献祭永久性的除去了世人所有的罪孽,把沾满罪的朱红色线洗得洁白如雪。

“Jesus paid it all, all to Him I owe;
Sin had left a crimson stain,
He washed it white as snow.”

“耶稣已偿清一切,
我全然亏欠于祂;
罪曾留下朱红的污渍,
祂已洗净,使其白如雪”。

 

浏览(620)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