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秩序的向心化路径
一.决定国际秩序的因素
国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共有三种: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又称为理性主义或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
现实主义强调对抗,理想主义强调合作,建构主义强调无论是哪一种国际秩序本质上都是观念建构的产物。
上述三种论述中,现实主义理论在学术界最有影响,算得上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流砥柱。
从现实主义的论述角度来说,国际秩序是由国际权力结构所组成,国际权力结构主要是由世界上一些军事和经济强国所主导的。
一般而言,世界强国的崛起在古代主要表现为军事,政治和文化上的成功,在近代则首先表现为科技和经济上的成功。
世界上的国家行为体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过安全和利益分配等权力博弈之后,可能产生单极,双极和多极的世界霸权体系,各有其特定的稳定性。在这里霸权体系中的国际霸权一般指拥有独力支配一定范围内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中规则和制度安排能力的强权国家。
二.原子主义与结构主义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又包含两种基础理念:原子主义和结构主义。
原子主义强调国家行为体单元力量的变化决定国际秩序的走向;结构主义强调由不同行为体所构成的文化场域和力量场域作为国际秩序的整体架构。
在物理学中场被看作是分布在特定区域内的一种整体性存在 ,具有整体决定部分的特点 , 而不是由成分的简单加总所构成。
原子主义的理念就是基于个体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的心灵原子论,到近代则发展成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国家理论,并被进一步延伸到国际关系的层面。
就国际关系的实证层面而言,主要涉及到两个国际条约所组成的国际体系,一个称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是因为欧洲在十七世纪所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所导致的;一个是雅塔尔条约体系,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成果。前者建立了主权国家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后者奠定了殖民统治后期有关民族自决和民族解放的共识,其中民族自决理念源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民族解放理念源于以苏东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
三.向心化理念的建构
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原子主义具有分离主义倾向,可以称为离心化理念,结构主义具有整体主义倾向,可以称为向心化理念。
结构主义强调物质力量的结构性,其中军事和经济力量起决定性作用,在其中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受制于外在结构,比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或国际无政府结构。
建构主义强调国际关系不是物质性因素决定一切,而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共同信念、行为规范和互动方式构建了现实。
所以在国际关系的现实层面,结构不仅不是既定不变的,也是可以通过互动和观念变化被建构出来。
四.朝贡体系和殖民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并不排斥霸权的存在,而是强调霸权不是出自强迫,而是观念建构和文化共识的产物,类似于中国前现代时期的东亚朝贡体系,建基于儒家礼乐文化传统。
同样殖民主义如果不是源自军事胁迫,而是源自观念建构和文化共识,也可以成为建构主义国际秩序的重要补充。因为无论是朝贡体系抑或是殖民体系,本质上都是国与国之间安全和市场的彼此融合。
正如国民社会不可避免地呈现为资本精英和大众的二极分化一样,国际社会也由科技发达国家和科技欠发达国家所组成,产业链的分工在不同国家之间也因此会有所不同,有的国家侧重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的国家侧重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链的分工一般包括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初级加工、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完整流程的分工,并且各个分工环节之间还要形成固有的联动关系。
附加值大的产业通常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庞大的资金,精英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常控制了国际产业分配的上下游产业,例如对于农业来说国际垄断资本提供种子、设备,控制上游,出售农产品的大型连锁超市等控制了下游。
在单极,双极或多极国际关系结构中,全球产业链可以围绕着精英国度沿着“在岸”“近岸”和“友岸”方向被重新布局。
五.向心化路径的可行性
在自由主义或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已有人权大于主权的理念。
在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已有结构大于单元的理念,在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无论是原子主义还是结构主义都是出于国家行为体的观念建构。换句话说无论是离心化的理念,抑或是向心化的理念,只要具有现实可行性,原则上都有可以通过国家行为体的互动,最终达成共识,并予以建构出来。
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向心式理念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家安全上的恐怖平衡,并能够接受通过大国博弈,小国站队,从而形成单极,双极和多极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
若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和人类整体作为国际关系理念建构的运思基点,采用向心式思维而非离心式思维,并进一步致力于建构一种逐渐走向融合的国际秩序新路线,至少在理论上看来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