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从华西村到大寨,海市蜃楼为什么消失?
X平台上有一个结论介绍引起我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这原本是一个仅有两千人口的小村庄,却在短短数十年内迅速崛起,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发展了钢铁、纺织、化工等产业,组建了“华西集团”,它的“华西股票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村民人均存款六百万元人民币,住房整齐划一,崭新别墅,村民享有完善教育、医疗和养老福利。当时的中国广大农村贫困的农民月收入平均千元不到,华西村变成了全球少见的“人间天堂”,乌托邦在中国农村再一次“实现”!这奇迹是真的吗?
我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试图了解华更多华西村成功的“宝贵经验”,却找不到任何让人信服这不是乌托邦和海市城楼二是这个村子所有村民努力奋斗的结果。
相反看到的却是一个噩耗:在村的党委书记吴仁宝死后,儿承父业,和家族依然掌控着村子的财政大权。可好景不长,很快村子彻底破产--破产过程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和难以置信:据说是仅仅几个月工夫,华西企业就被查没钱了!钱去哪了无人知道。反倒是谣言四起,企业的股价像过山车一样的上升然后悬崖式大幅下跌几乎为零,现在是一钱不值!不但如此,还导致每个村民都背上了数千万的债务!曾经的“神话企业”资不抵债,最后象征性地以“一元钱”卖给了国有企业。表面辉煌小村子最被打成原型!
突然,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时代的另一个“样板典范”——山西大寨。那时,伟大领袖一句名言“农业学大寨”,全国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其实目的无非就是让农民服服帖帖的享受那种衣不蔽体,饭不果腹部的穷困生活!
大寨的“奇迹”无非就是一种高超的政治宣传。七沟八梁一面坡、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若非中央财政支持,哪里会有一首歌词里描述的"床上新被窝,家里粮满仓社员梦里笑声甜”的虚构生活。老猫死,文革完,真相揭开。邓小平上台,推行他的黑猫白猫务实政策,解散人民公社,恢复农民自主,那个配合演戏的国务院副总理也被解职,灰溜溜的下台了!这才真正开启了农村经济的复兴之路。
从大寨到华西村,这类“样板”似乎总是阴魂不散,今天的中国人或许有这么一个特点:总是期待着大救星来解放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然而现实非常残酷失败的经验令人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