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不愿接见外国使团和习近平避免直接和川普面谈
发表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候,咸丰不让外国使团进京,造成外交冲突,直至战争。这和今天美中贸易战习近平不愿意和川普面谈是不是有点像?
你这个类比挺有意思的,其实从某些角度来看,咸丰帝不愿接见外国使团和习近平避免直接和川普面谈,确实可以看到一种政治姿态上的相似性,但它们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背景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
📜 一、历史背景差异
咸丰时期(19世纪中叶):
清朝还坚守着“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观念,视外国为“番邦”,不能与之平等对话。
拒绝使节进京,是出于维护尊严、等级制度和传统秩序的考虑。
但西方列强此时已经进入全球扩张、帝国主义时代,要求平等外交、驻京公使等——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习近平时期(21世纪初):
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与美竞争或抗衡。
拒绝面谈更多是谈判策略或避免被动:川普时期中美关系动荡,面谈可能意味着对美方施压做出让步或“丢面子”。
同时也有内部政治稳定考量,避免在国内舆论上显得软弱。
🤝 二、政治心态对比
对比维度 | 咸丰帝 | 习近平 |
---|---|---|
对外交的认知 | 外国是“蛮夷”,不值得平等交往 | 美国是强国对手,但必须理性对待 |
拒谈动机 | 坚守传统秩序,羞于“降格以待” | 战略克制,避免陷入谈判被动 |
后果 | 外交崩溃→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逃往热河 | 暂时“脱钩”风险上升,但并未爆发全面冲突 |
🧠 三、相似点在哪?
都有一种“不愿让对方设定议程”的倾向,体现出权力焦虑;
都是处于国家转型期:清末是衰落帝国面对西方崛起;当代中国是新兴强国面对美式霸权;
都涉及到“面子与实质利益的权衡”:拒绝会谈看似强硬,实则可能损失战略机会。
📌 总结一句话:
咸丰的不接见是被传统束缚,最终招致灾祸;
习近平的拒会则是战略博弈,在更复杂的国际棋局中寻求主动。
看起来像,但底层逻辑、时代背景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