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404395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德国在青岛驻留17年,花1200万两白银筑港口,建胶济铁路,啤酒厂


发表时间:+-

2025-04-20 00:25·清华秋实

楔子:德国从1897年11月14日登陆侵占青岛,到1914年11月被日本赶走,一共在青岛驻留了约17年时间。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其东洋舰队司令棣利司率领舰队驶入胶州湾,于11月14日指挥720余名官兵在前海栈桥突然登陆,随后逼迫清军撤离,完成了对青岛的占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出兵进攻青岛。同年11月,日军占领青岛,德国结束了对青岛的殖民统治。

青岛:殖民铁蹄下的玫瑰之城

一、德意志的东方野心

1897年11月14日,青岛湾的晨雾尚未散尽,德国远东舰队司令棣利斯站在"威廉亲王"号巡洋舰的甲板上,望远镜里映出栈桥旁清军营地升起的袅袅炊烟。他转身对副官说:"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沉睡的渔村带来文明。"

当天上午,720名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在栈桥登陆,迅速占领清军炮台和弹药库。总兵章高元率部退至四方村时,德军已架起克虏伯大炮对准清军营地。"这是文明对野蛮的征服。"棣利斯在给德皇的电报中写道,"胶州湾将成为德意志在东方的直布罗陀。"

三个月后,《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获得胶州湾99年租期,以及胶济铁路修筑权和沿线矿产开采权。德皇威廉二世在波茨坦宫举杯:"我们终于在太阳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此时的青岛不过是个2000人的渔村,德国人却制定了野心勃勃的城市规划。总督府的设计师拉查洛维茨在图纸上画下纵横交错的棋盘式街道,规划中的青岛将拥有港口、铁路、医院、学校,甚至一座歌剧院。"我们要把这里建成东亚的汉堡。"他对助手说。

二、白银浇筑的殖民乐园

1900年,青岛迎来了第三位总督奥斯卡·冯·特鲁泊。这位普鲁士贵族出身的海军少将,在青岛山的临时官邸里展开了新的蓝图。"要让青岛成为德意志文明的橱窗。"他在总督府会议上敲着桌子,"帝国的荣耀将通过每一块花岗岩基石闪耀。"

德国国库先后投入1.62亿马克(约合1200万两白银),这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5%。在总督特鲁泊的指挥下,青岛港的防波堤延伸入海,胶济铁路的钢轨向内陆铺展,啤酒厂的麦芽香气弥漫在信号山的绿树间。

1903年,日耳曼啤酒公司开业。德国酿酒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用崂山的泉水酿造出比慕尼黑更醇美的啤酒,青岛将因此闻名世界。"十年后,这家啤酒厂年产啤酒2000吨,成为亚洲最大的啤酒企业。

城市规划师们将青岛分为欧人区和华人区。欧人区的红瓦黄墙建筑掩映在梧桐树下,而华人区的棚户却挤在大鲍岛的山坡上。"文明需要界限。"特鲁泊在给海军部的报告中解释,"但我们会让华人区也享受现代卫生设施。"

三、总督们的青岛时光

卡尔·罗森达尔:匆匆过客

首任总督罗森达尔在青岛只待了十个月。1898年的一个雨夜,他站在总兵衙门的屋檐下,望着泥泞的街道叹气:"这里需要的不仅仅是士兵。"他主持修建了第一条柏油路——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却在次年因与海军部争执被召回柏林。

保罗·叶什克:铁腕总督

叶什克的任期充满血腥。1900年,他派兵镇压高密民众的抗路斗争,机枪扫射下数百村民倒在血泊中。"对待野蛮人必须用野蛮人听得懂的语言。"他在写给德皇的信中说。这位总督最终因伤寒死在青岛,葬在欧人墓地的十字架下。

奥斯卡·冯·特鲁泊:城市缔造者

特鲁泊在青岛待了十年,主持建造了总督官邸、基督教堂和胶济铁路。1905年,他在信号山南麓奠基新总督府时说:"这座建筑将见证德意志的永恒。"1911年离任时,青岛已从渔村变成拥有16万人口的城市。

阿尔弗雷德·麦尔·瓦尔代克:末代总督

瓦尔代克上任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已笼罩欧洲。1914年11月7日,他在总督府地下室签署投降书,将青岛拱手让给日军。"帝国的太阳在东方陨落了。"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四、驻军与反抗的交响

德国在青岛常年驻军约4000人,分布在伊尔蒂斯兵营、俾斯麦兵营和毛奇兵营。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时,守军增至1.07万人,但面对5万日军的围攻,最终弹尽粮绝。

青岛民众的反抗从未停止。1900年,胶州农民傅二组织抗德义勇队,袭击铁路工地;1904年,四方机厂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待遇;1912年,同盟会在青岛发动起义,虽未成功却点燃了革命火种。

德国人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胶海关税务司阿理文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带来了现代文明,却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主持修建的胶海关大楼,如今仍矗立在新疆路,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五、玫瑰与荆棘的告别

1914年11月11日,最后一批德军登上"沙恩霍斯特"号巡洋舰。特鲁泊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青岛港,对副官说:"我们留下了一座城市,却带走了帝国的梦想。"

日本占领青岛后,拆除了德国人的纪念碑,却保留了啤酒厂和铁路。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时,城市基础设施已远超同时代的中国城市。但那些红瓦黄墙的建筑里,依然回荡着殖民时代的叹息。

历史的吊诡在于,德国人的建设客观上推动了青岛的现代化,却无法洗去侵略的原罪。当青岛啤酒香飘世界,当胶济铁路延伸至欧亚大陆桥,我们不应忘记:这座美丽城市的诞生,曾伴随着血与火的阵痛。


附录:德国驻青岛总督家世与年谱

奥斯卡·冯·特鲁泊(1853-1919)

家世:普鲁士贵族出身,父亲为陆军中将,母亲系容克地主之女。1868年加入海军,1898年任青岛海军司令,1901年晋升为总督。


年谱:

- 1853年:出生于波茨坦

- 1868年:加入德国海军

- 1898年:任青岛海军司令

- 1901年:晋升为胶澳总督

- 1904年:主持修建总督官邸

- 1906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

- 1911年:卸任回国,晋升海军少将

- 1919年:病逝于柏林

统治特点:

- 推动青岛从军事基地向贸易中心转型

- 主持建设青岛港、胶济铁路、啤酒厂

-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现代市政体系

- 镇压民众反抗,维护殖民统治

阿尔弗雷德·麦尔·瓦尔代克(1867-1945)

家世:汉诺威贵族后裔,父亲为外交官,母亲系荷兰银行家之女。

1885年加入海军,1911年任青岛总督。

年谱:

- 1867年:出生于汉诺威

- 1885年:加入德国海军

- 1911年:任胶澳总督

- 1914年:指挥日德战争,战败投降

- 1919年:退役,定居汉堡

- 1945年:死于盟军空袭

统治特点:

- 任期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 青岛成为远东唯一战场

- 战败后被日军俘虏,押送至日本

- 战后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


浏览(515)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