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信

注册日期:2010-07-24
访问总量:27392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儒家学派问题补议


发表时间:+-

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网上一搜,可以搜到许多同样的说法,但都语焉不详,没有给出具体出处,特地做了一番文献检索,却没有查到郭沫若究竟在哪本书做出过上述判断。

郭沫若论儒家起源的文章主要就两篇:第一篇是《驳“说儒”》,用考古学知识批驳胡适《说儒》中的某些具体观点;第二篇是《论儒家的发生》,主要是对《驳‘说儒’》一文的复述和补充。

  考之内文,《驳“说儒”》倒是说过这样的话:“儒应当本来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们的专号,那在孔子以前已经是有的,但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产物,是西周奴隶制逐渐崩溃中产生出来的成果。”

  近代学者有关儒家来源的主张,除了章太炎和胡适的一派的主张,大概就要数郭沫若的主张。

  章太炎和胡适认为儒家早期就是商代巫史,这一点甲骨文也有证据,详情可参考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的儒》)。然后按照许慎《说文解字》儒字条,主张商代儒也指术士,比较宽泛。然后到周朝不信上帝而信天,更注重礼乐而不是祭祀,所以周朝懂礼乐制度的那些士人,到了春秋时期也称为儒。最后就是孔子学派因为影响很大最后也特称为儒,就是狭义的儒。

   当代学者何新还从通假字和上古方言角度论证儒字与商周宗教神职官守有关,认为儒者就是起源于三代祭司之职。

  何新《论孔学·儒者与中国上古之神道教》:“儒之古音从需,近觋、胥、兄。《周礼》中司乐称胥。胥、须、需字通。胥又作谞,《说文》谓‘有才智之人。’武威出土汉武帝遗诏木简简文师儒记作师谞,可证胥、谞、儒互通。所谓师儒,也就是儒师。儒字从人、从需,需师即儒师。总之,周代宗教神职之司祭官(相),以方言不同而称作相、胥、须、兄(祝),其实都是儒者——儒师的前身。”

 郭沫若主要采用马列主义唯物史观,他不承认商朝有儒这个阶层,认为儒家原来就是奴隶制贵族,不从事劳动,但当时并不称为儒,后来奴隶制解体,有些破落贵族,才被篾称为儒。春秋后获得解放的奴隶有一部分变成庶民中的地主暴发户故也要学习礼乐,而破落贵族能教人礼乐,地位又逐渐变得高起来,就是孔子之徒一类人,也称为儒,被认为是涵义更为广泛一点的儒。他认为所谓儒是术士的说法,是秦汉时期才有的。

 从中不难发现郭沫若的儒家概念从狭义到广义跟章太炎和胡适等一干人的说法正好是反过来的,先有破落贵族是狭义儒,后来破落贵族可以搞私学办丧葬,变成更为广泛的儒概念,广义的儒作为术士是到秦汉时期才有的,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是坑术士。

不过仔细推敲一下个中缘由,章太炎胡适所界定的狭义儒家概念也就是专门指代孔子及其门徒作为一个学术团体的儒家概念最早倒确有可能是由墨家提出来的。因为墨家自己是个学派,他就用儒这个名称专门指控孔子及其门人,把他们也当作是一个学派或学术集团来斥骂,这似乎也合情合理。

若上述推论不谬,后来先秦诸子按照学派来划分估计也是墨家最先搞出来的,抑或是其他诸子按照墨家对待孔子门人的态度如法炮制搞起来的。但是无论是郭沫若抑或是章太炎好像都没有明确提到儒家是墨家命名的,如果真有这样的观点很可能也是出自一些学术影响不是很大的学者之手。



浏览(372)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