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2

注册日期:2019-05-09
访问总量:451317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图文)受难日:“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发表时间:+-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范学德


今天,借助Grok3,收集并整理古代教父和后世神学家对《马太福音》27:46和《马可福音》15:34的注释,他们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在整理过程中,心中一再回响的是那最痛的呼喊,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引用《诗篇》第22篇第1节,用亚兰语喊道:“以利(或以罗伊),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仅以此文,献给耶稣受难日,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

“祂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是真正的被弃,不是父真的抛弃了子,而是子在肉身中承担我们的罪,在自己身上承受神的忿怒,以释放我们。这是人性在罪的重压下的呼喊,然而对神的信靠依然存在,因为祂说:我的神。”

 

“十字架神学家说,神在十字架上启示自己,而非在荣耀中。当基督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神看似隐藏,但正是在此祂被真正找到。神不在世界的权势或智慧中,而在十字架的软弱与愚拙中显现。”

 

“‘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这是基督人性在十字架上的呼喊,祂承担了我们的罪。这不是神性的分离,而是人性中的被抛弃感,因为神将祂的忿怒倾倒在子身上,为世界的罪。然而,这呼喊显明基督的信心,祂仍称‘我的神’,教导我们在患难中呼求神。”

 

“当基督说:‘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感受到世界的罪压在祂身上。祂并未被神抛弃,而是承担我们的咒诅,使我们藉祂得救。祂的信心不变,因祂仍称‘我的神’,向我们展示在试炼中如何信靠神。”

 

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1926–2024年)

“在苏格兰战俘营阅读《马可福音》时,读到‘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我感到有人理解我的绝望。耶稣的呼喊是无神者和被神抛弃者的呼喊,是那些在集中营和毒气室中死去之人的呼喊。祂与他们同在,带着同样无解的问题而死:‘我的神,为什么?’这不仅是代赎,更是与邪恶受害者的共在。”

 

“被弃之喊是十字架神学的核心。它表明神并非不受苦,而是在子中受苦。父在无限的爱之悲痛中承受子的死亡,子承受父的抛弃。这不是三位一体的分裂,而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事件:十字架是神内的死亡,而非神的死亡。神因此将世界的苦难纳入自身,转化为盼望。”

 

“当耶稣喊道:‘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可福音》15:34),祂不仅引用《诗篇》22,还表达了祂受难中最深的体验。这呼喊不仅是人被神抛弃的呼喊,而是神的儿子感受到世界的‘神弃’(gottverlassenheit)。在这一刻,父将子交给死亡,子体验到神的缺席。这是十字架的奥秘:神自己进入‘神弃’状态,以救赎它。”

 

卡尔·巴特(Karl Barth,1886–1968年)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喊道:‘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可福音》15:34),这不仅是绝望之人的呼喊,而是神的儿子在祂的人性中承担世界之罪的呼喊。神自己在基督里将自己暴露于世界的无神状态,以战胜它。这呼喊是和好的表达,神在其中审判罪恶,同时救赎罪人。”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是被拣选承担世界之罪者的呼喊。在这一刻,神转脸不看基督所承担的罪,但并未弃绝基督自己。父并未抛弃子,而是让祂体验人类的‘神弃’状态,使所有人在祂里面与神和好。”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呼喊是神子降卑的顶点。祂不仅是受苦的人,更是神自己,降卑到这人之中,承担世界的罪。在这呼喊中蕴含了和好的全部深度:神自己承担了人的无神状态,以救赎他。”

 

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年)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是与无神者和被弃者同在的神。神并不遥远,而是在基督里与我们同在,在我们的无神状态中。祂与我们一同受苦,不是作为全能的统治者,而是成为软弱者,以救赎我们。”

 

“十字架不是虔诚生命的可怕终点,而是神为我们成为‘被神抛弃者’的地方。当耶稣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承担了世界的罪与羞耻,使我们通过祂昂贵的恩典而活。”

 

 “十字架不是虔诚生命的可怕终点,而是神为我们成为‘被神抛弃者’的地方。当耶稣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承担了世界的罪与羞耻,使我们通过祂昂贵的恩典而活。”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是无神之世界的呼喊。但在这呼喊中,神自己临在,不是作为审判者,而是为我们受苦者。基督是受苦者的兄弟,祂的呼喊是我们的安慰。”

 

北森嘉藏(Kazoh Kitamori,1916–1998年)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喊道:‘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神的痛被启示。这呼喊反映神意愿爱祂忿怒的对象。神自己被破碎、受伤、受苦,因祂拥抱了不应被拥抱之人。神的痛是祂忿怒与爱的综合,十字架是这痛最显明之处。”

 

“十字架不是神的外在行为,而是神内在的行为。当耶稣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我们看到神痛的最深处。父判子死刑,以爱祂忿怒的对象;子承受被神抛弃的痛。这是神痛,是植根于神痛的爱,医治我们人类的痛。”

 

“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是神痛的呼喊。神以祂痛的力量征服人类的不顺服。通过痛的类比(analogia doloris),我们理解神的心。我们的痛与神的痛不同,但反映了它。服侍神的人必须受苦,因神痛是救赎的途径。”

 

“神痛植根于《耶利米书》31:20,‘我的心肠为他疼痛’(日文直译版)。当耶稣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呼应这痛。十字架是神心破碎的历史事件,不仅为以色列,也为全人类。路德的译文‘因此我的心破碎’支持这一点。”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年)

“祂在十字架上如何被‘抛弃’,当祂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不是神性与肉身的分离,而是我们的人性在祂里面受苦,以承担我们的罪。神的儿子,取了奴仆的样式,在自己身上承受罪的刑罚,使我们藉着祂与神和好。”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基督在十字架上如此喊道,并非被父抛弃,而是以罪人的身份出现。祂未曾犯罪,却为我们的罪成为罪,使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祂在诗篇中说这话,不是出于绝望,而是代表罪人。”

 

“我们的主在十字架上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并未显示与父分离,而是人性在罪的重担下说话。祂应验了圣经,即《诗篇》22,预言了祂的受难。毫无疑问,祂未曾犯罪,却为我们成为罪,使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

 

“在十字架上悬挂时,祂喊道:‘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不是父的抛弃,而是我们的人性在基督里说话。祂为我们成为咒诅,使我们从律法的咒诅中得释放(《加拉太书》3:13)。这‘被抛弃’是什么?是罪的刑罚,祂在自己身上承担,以使我们在祂里面得称为义。哦,无可言喻的爱,祂为我们忍受如此的苦难!”

 

“为何祂说‘我的神’,若祂被抛弃?祂在这呼喊中不正显明祂的信心,因为在如此大的苦难中仍称神为‘我的神’?这不是真正的抛弃,而是人性在罪的重压下的一种感受。基督在十字架上承担我们的罪,为我们承受神的忿怒,以释放我们。祂说这话,教导我们在患难中呼求神,即使我们看似被抛弃。”

 

“‘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如此喊道,并非被父抛弃,而是以罪人的身份说话。祂未曾犯罪,却为我们的罪成为罪,使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5:21)。因此,这呼喊中没有绝望,而是代表罪人;没有与父的分离,而是我们的人性在祂里面说话。这篇诗篇整体预言了基督的受难,在此节之后歌颂胜利与荣耀。”

 

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

“在十字架上,基督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并非祂的神性与父分离,而是祂的人性在罪的重担下感受到被抛弃。这种感受属于为罪的满足(satisfaction),因为基督未曾犯罪,却在自己身上承担了罪的刑罚。”

 

“当祂说:‘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表明自己是真实的人,根据人性感受到因我们的罪而被神离弃。然而,父并未按神性抛弃子,而是按人性允许祂受苦,使祂通过受难除去世界的罪。基督说这话,以应验圣经并表明祂是弥赛亚。”

 


奥利金(Origen,185–254年)

“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即‘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并非因为祂被神抛弃,而是作为人,祂为我们承担了人性,并在自己身上显明了人类的苦难。”

 

亚他那修(Athanasius,296–373年)

“当祂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并未与神性分离,而是在苦难中显明祂的人性,以证明祂真实成为人,并为我们忍受了苦难。”

 

波伊提乌的希拉里(Hilary of Poitiers,310–367年)

 “当祂喊道:‘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并非神性与肉身的分离,而是人性情感的表达。神的儿子,承担了我们的罪,在自己身上接受了神的忿怒,通过祂的受难释放我们。祂说这话,不是真的被抛弃,而是作为人承受罪人的刑罚。”

 

耶路撒冷的区利罗(Cyril of Jerusalem,313–386年)

“耶稣大声喊道:‘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即‘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并未真正被抛弃,而是承担了我们的罪,使我们藉着祂得救。因为神是纯洁的,不能注视邪恶,因此当子为我们成为罪时,神转脸不顾祂。”

 

米兰的安波罗修(Ambrose of Milan,340–397年)

“祂在十字架上喊道:‘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这不是父的抛弃,而是人性的受苦。基督未曾犯罪,却为我们成为罪,使我们在祂里面得称为义。祂说这话,以表明祂是真实的人,并通过祂的受难使我们与神和好。”

 

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347–407年)

“让我们明白,祂并未被抛弃,而是以我们的本性说出这些话,因为听啊,之后祂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中。’若祂被抛弃,怎能说‘在你手中’?因此,祂说这些话是为了表明祂是真实的人,祂的苦难是真实的。”

 

哲罗姆(Jerome,347–420年)

“‘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说这话,并非真的被抛弃,而是以罪人的身份说话。祂引用的《诗篇》22整篇预言基督的受难,在哀叹之后歌颂胜利与复活。因此,基督说这话时,表明祂是真实的人,同时应验了预言。”

 

亚历山大的区利罗(Cyril of Alexandria,376–444年)

“子在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时,并未与父分离,而是在十字架上显明人性的软弱,使我们藉着祂得蒙赦免。”

 

大马士革的约翰(John of Damascus,676–749年)

“当基督喊道:‘我的神,我的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显明的是人性,而非神性。因为神性不受苦,但人性为我们承受了苦难,使我们藉着祂得救。”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年)

“当祂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无疑,基督在自己身上承担了罪的刑罚,经历了神的忿怒,以使我们免于定罪。然而,不能理解为父真的背弃了祂,而是祂的人性受到如此严重的折磨,以至于祂感受到我们的罪所应得的被神离弃。”

 

N.T. 赖特(N.T. Wright,1948–)

“当耶稣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祂并非表达绝望,而是在宣称整篇《诗篇》22是祂自己的故事。祂以弥赛亚的身份,与以色列的苦难乃至全人类的苦难认同,承担咒诅以带来救赎。这呼喊既是哀叹,也是祂弥赛亚使命的宣告。”














浏览(1206)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