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协定,一场跨越20年的三国演义
2025-04-17 18:23·爱看科普
还记得上月底,中日韩三国外长会议在东京落幕,随后三国外长交叉握手的合照瞬间登上全球各大财经新闻的头版。会议也达成了六大共识,其中最有分量的一条就是三方确认重启中断8年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那个曾被美国强势绞杀、近乎夭折的 “中日韩自贸区”构想,竟在十三年后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卷土重来。
2012年,三国正式启动谈判,目标直指“RCEP+”——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的基础上,打造更高标准的贸易规则。然而,这场看似水到渠成的合作,却因多重阻力屡屡搁浅。
一场被掐灭的“东亚自贸梦”
时钟拨回2002年,那一年的东亚三国,中国刚加入WTO,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日本和韩国已完成工业化,产业结构偏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那时候日本GDP是中国的4倍,韩国人均GDP是我们的3倍。
但当时地缘政治稳定,贸易争端少,中国凭借巨大的人口优势,市场潜力大,能为日韩提供出口和产业转移机会,而日韩的技术和产业转移也可以助力中国的就业、产业升级及开拓国际市场,三方能形成互补生产网络。
2002年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东盟10+3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借会议进行三边会谈,基于上面这些数据及全球化趋势,朱镕基总理首次提出中日韩自贸区的构想,当时参会的日本首相是小泉纯一郎,韩国总统是金大中。
然而彼时没人觉得能成,毕竟当时中日韩的贸易依存度还不到20%,比不过欧盟一根手指。2003-2009年,三国在非政府层面联合研究评估自贸区可行性并发布报告,但始终未进入正式谈判。
但接下来的几年的发展堪称魔幻: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发展中国家,GDP以每年10%的速度狂飙,日本索尼、丰田风光无限,韩国三星靠手机和芯片横扫全球。到2012年谈判启动时,三国贸易额已突破8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量的20%,三国的民间文化交流也是空前高涨,日流、韩流充斥大陆娱乐与消费市场。
2010年左右,已具雏形的“中日韩自贸区”呼之欲出,自贸区内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将进一步提高三国的经济竞争力,可能形成一个比美国和欧盟还要大的经济体,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政治上可以削弱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有助于日韩摆脱美国的控制,真正走向独立。
那时候,日本经产省官员甚至私下说:“我们出技术,中国出市场,韩国当桥梁,东亚完全可以自成体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三方都有利的自贸区,经历了长达10年的研究论证,2012年三国终于宣布启动正式谈判,首轮谈判在韩国首尔举行。
日本代表在谈判桌上提出,中国必须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尤其是金融和电信领域。中国则要求日本降低汽车和电子产品的关税;韩国则试图在农业和制造业之间找到平衡。
不过虽然有分歧,但是三方都是对具体方案和利益分配的分歧,整体目标还是一致的,如果不出意外,自贸区的谈判还是会向前推进的。
但是,意外真的来了,甚至此后三方先后举行的16轮正式谈判,每次稍有进展,就会被场外政治事件干扰。一位参与谈判的中方代表私下透露:“每次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历史问题就会突然被提起,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
距今最近的一轮是在2019年,三方在货物贸易自由化率、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投资准入等方面未达成协议,对自贸协定范围和服务模式也未形成共识。
谈判关键时刻的“意外事件”
地缘政治无疑是三国之间最大的“绊脚石”,每当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历史问题、领土争端便会“适时”发酵,仔细想来,很难不让人怀疑其中没有“人为干预的剧本”。
2012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刚刚启动,三国代表正准备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此时的三方信心满满,结果这一年,日本突然宣布“国有化”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引发中国强烈抗议,随后中日关系瞬间急转直下。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公开宣称:“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美国还用同样的手法炮制了独岛(竹岛)争议。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当年香港“爱国人士”组织了一个爱国保钓团体,在自贸区协议前出征钓鱼岛,获得全国人民的舆论支持,然而多年后,此团体核心人物古思尧却在2018年参与港独行动甚至侮辱国旗,还在法院坚持自己就是故意的。
现在回看那场轰轰烈烈的保钓行动背后的动机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时间来到2015年,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入关键阶段,三国试图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达成初步共识。但是关键时刻,原本韩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就慰安妇问题已经达成协议,但在韩国国内引发强烈不满,民众抗议不断。
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势力对协议也表示反对,认为日本对韩国让步过多,于是韩日关系再度紧张,自贸区谈判自然也受到影响。韩国代表在谈判中态度摇摆,担心国内民意反弹,导致谈判进展缓慢。
2016年,韩国政府宣布同意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理由是应对朝鲜的核威胁和导弹试射。然而因为萨德系统可以探测到中国境内的大部分地区,这一下子打破了地区战略平衡,中韩关系也因为萨德事件愈发紧张。
中国对韩国采取了经济反制措施,包括限制韩国企业在华经营、抵制韩国商品(如乐天集团)以及限制中国游客赴韩旅游。这些措施严重打击了韩国经济,尤其是旅游业和零售业。萨德事件虽然不直接针对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事件,但它对三国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间接干扰了谈判进程。
时间来到2019年,此时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已经进入第16轮,三国试图在年内达成初步协议,但是意外再次发生,日本突然宣布对韩国实施半导体材料出口限制,引发日韩贸易战。
韩国国内也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两国关系跌至冰点,于是谈判再次陷入僵局,韩国代表在谈判中态度强硬,要求日本取消出口限制,否则拒绝讨论自贸区议题。
可以说,从奥巴马任期后半期开始,地缘政治强势介入中日韩关系。美国提出多种战略,要求同盟国站队,遏制中国发展。而日韩作为美国同盟国,因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因素,与中国存在政治互信不足问题,最终让1.0版本的自贸区谈判最终谈成了烂尾楼。
中日韩重建“自贸避风港”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的世界地缘局势已发生巨大变化。当年日韩眼中那个只能从事低端制造业的 “血汗工厂” ,如今已掌握着核心技术,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工业全产业链,成为他们难以逾越的大山。美国却开始用关税做武器,对全世界重要贸易伙伴进行无差别攻击。
在中国的强势崛起和美国的“自杀式操作”下,却意外催生了“中日韩自贸区 2.0”的重启,但这次自贸区的重启,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与13年前不同,当时的年轻人都在热烈讨论着自贸区的未来,而如今,中日韩三国13年来的种种摩擦与积怨深入民间,韩国年轻人反日情绪、日本右翼叫嚣“中国威胁论”,中国网友时不时讽刺“棒子”。
而且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还将继续,就在今年时隔6年后举行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期间,钓鱼岛“不早不晚地”又出事了。3月21日至24日,日“理惠丸”“第八琴海丸”“第八泰生丸”“善幸丸2”号渔船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中国海警舰艇依法对其采取必要管控措施并警告驱离。
在特朗普美国优先、四处收割的政策下,日韩两国不得不面对现实,若想在经济领域实现突破与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国家战略账。
中国的谈判风格,向来是第一次给你的条件最好,如果错过了,再和我们谈条件,谈一次降低一次!
当中国在2025年东京谈判桌上拍板定调时,就意味着“现在不是我们需要自贸区,而是自贸区需要中国。”
中国早已不是13年前那个 “求着合作” 的追赶者,而是手握 RCEP、CIA(东亚碳定价联盟)、数字人民币三张王牌的规则制定者。而这一次,由中国主导的区域经济新秩序,将给日韩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是继续做任人宰割的鱼肉,还是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参考资料:
香港反对派成员古思尧侮辱国旗受审 当庭不认罪:就故意的——2018-01-05 观察者网
中国海警依法驱离日本非法进入我钓鱼岛领海船只——2025-03-24 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