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世界观与生活的艺术》读后与感想
【此文为戴永富博士神学讲座的整理与感想。】
不知道在繁忙、快节奏的今天,还有谁会去认真思考有关世界观的问题,更何况自老庄后,长久以来国人原本就缺乏一种系统的、整体的世界观。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上升到哲学乃至信仰层次的大问题实在是太过烧脑,让人懒得去想,况且它又不能当饭吃,当钱花,倒不如把精力放在现实的实用上;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繁忙而没时间去想或不愿去想。
今天的人们的确太忙了,令人分心的事情实在太多,忙着事业,忙着赚钱,忙着应酬,疲于奔命不说,还有无数花天酒地的诱惑,哪里还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世界观的问题呢?即便是有时间,也会倾其全部泡在网上,那些短小、随性、题目离奇惊悚的快餐式发泄,似乎更能与后现代的生活合拍。
凡此种种,实质上是对问题的逃避,体现了人的软弱。
在某种意义上:忙碌,是一种逃避;享乐,也是一种逃避。都是逃避现实,不愿去深究那些关乎人生的最基本问题。结果不仅成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做人的基准和精神上的定力,因此一遇到风吹草动,或忧心忡忡、惶恐崩溃,或悲观消极、随波逐流,竟完全缺失了本该拥有的判断与选择,甚至会将常识都抛到脑后。
我们需要智慧。因为智慧中会凸显世界观之重要,正确的世界观会让我们有智慧。
世界观,是关乎人如何认识世界的大问题和大答案。尽管它并不属于人们通常每天都关注的具体事物,但却是人们用以关注、衡量一切事物的基础框架。
人们穷究:我们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我们的人生究竟有无意义?我们原本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人有灵魂吗?灵魂可以不死吗?如果不死,那么灵魂有去处吗?谁来为这个世界的不公主持公道?形形色色的作恶之人会为它们的恶行付出代价吗?如此等等。
有人说,世界观之所以抽象,是因为它太实用了。它看似无形却十分要紧,它是人生这座房屋的基石。我们的一切小问题皆由它而来,小到像:今天吃什么?周末去哪里?大些的诸如:今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想要寻找一位什么样的伴侣?
而圣经的世界观,常常与智慧、人生、奥秘和奇妙联系在一起。那智慧的内涵广于世界观。或说:智慧的认知成分就是世界观。而且智慧有着全面的卓越性。
箴言说:智慧是“使人善于管理生活并应付人生各样挑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智慧是关系到人生的艺术和生活的艺术。
那么,智慧的内涵都包括些什么?
智慧不等于知识,也不等于聪明(高智商),因为除了智商还有情商、逆商(逆境中坚忍不拔)。知识固然有用,却不是所有知识都能产生智慧。智慧关乎人对“最重要的事物的深刻且可贵的理解。”,是关系到人生最重要的大问题!
人对现实的整体性看见(世界观)是获得智慧的必要条件,而这种整体性看见还会带来张力。
整体性看见,意味着我们的视野要足够宽、见识要足够广、眼光要足够深远(洞见、远见)。当人进入一种良性的“世界观——智慧——世界观”的循环递进中时,生活才能不断升华,精神才能获得超越。
寻求超越,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了圣经的世界。而圣经智慧的世界观,其核心内容则是创造和救赎的奥秘。
1)创造性智慧:它是公开的、普遍的启示,人人可见(耶 10:12,箴 8:30-31,伯 38:4-5,诗 104:24)智慧关系到创造,是创造万物的“工程师”大能的体现。放眼周围的所有受造物,处处皆有智慧。因为从各式各样的受造物中,都能窥探到它们背后的根源。哲学,就是爱智慧,代表着最高学位PhD。圣经说,若要上帝喜悦,就必须有智慧。所以,PhD之上是圣经,是上帝的话语。对受造领域的观察之所以能产生智慧,是因为这种观察让人能够从更全面的视角观察受造物(伯 28:23-24),进而获得相应的广度与深度(罗 1:20)。
世界由创造而来,而我们更是从上帝而来,来自上帝的创造,再回到上帝那里。
2)奥秘性智慧:它是隐秘的、特殊的启示,既非普遍亦非公开,这奥秘事关隐藏的救赎计划。保罗说,我们是奥秘的管家。
圣经中不乏智者,像所罗门、但以理、约瑟等等,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揭开了奥秘。
如果自然是创造性智慧的领域,救赎的历史是奥秘性智慧的舞台(弗 3:9-10),那么隐藏的正是上帝和祂百姓的救赎历史。
奥秘性智慧能够推翻世人的智慧,因此人需要恩典方能得到(创 41:32-33,林前1:21,太 11:25)。换句话说,智慧一方面好像凭理性就能看见(公开的,普遍的),但另一方面智慧更需要上帝的恩典(隐藏的,特殊的)。保罗说:上帝的愚拙比人的智慧更有智慧。正达此意。
然而,圣经中不乏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述:
箴言 8:1-3说:智慧岂不呼叫?聪明岂不发声?他在道旁高处的顶上,在十字路口站立,在城门旁,在城门口,在城门洞大声说:众人哪,我呼叫你们,我向世人发声。
但约伯记 28:20却说:智慧从何处来呢?聪明之地在哪里?(甚至阴间也不知道智慧在哪里?)
箴言8:17针对智慧如是说:殷切寻求我的,必定寻见。
但传道书7:23-24却说:我用智慧试验过这一切。我说:“我要做智者”,谁知智慧却离我甚远。智慧如此遥不可及、深不可测,谁能找得到呢?
箴言4:5说:人要得智慧,要得聪明。
但在但以理书2:21-22中则说:上帝将智慧赐给智慧人,将知识赐给聪明人。
箴言告诉我们要寻求智慧,传道书却说寻求智慧又有什么用?箴言告诉我们要求公义,传道书却说做人不要太好,何苦呢?
这些看似冲突的说法令人疑惑、奇怪、矛盾,但却充满张力!
从箴言的积极和有信心,到传道书的相对消极和感叹;再到约伯记的怀疑和“天问”,整个智慧书充满矛盾的张力!伴随着观察与领悟,人们时常在信心和怀疑的张力中徘徊、纠结。
如果说箴言肯定了创造的秩序,那么传道书和约伯记则表达了人对秩序的隐藏性的困惑。
这就是奥秘,是尚未揭开的答案。在奥秘被揭开之前,人,无法仅仅通过观察上帝的创造便能寻见终极的答案。
为什么慢节奏、不讨人喜欢的乌龟比其它动物活得更长?这是奥秘!
世界不乏壮丽的美景和美好的事物,却又充满痛苦和邪恶。面对邪恶,我们不愿投降!
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法国的无神论学者都表达过同样的意思:如果上帝不存在,这不仅不值得庆幸,而且还很悲哀。因为如此这样,被冤屈的人将永远无法伸冤!
看,我们一方面看到赞美上帝的东西,另一方面又看到怀疑上帝的东西,但我们却又不愿意放弃信仰。这就是张力,这就是奥秘。
所谓奥秘,就是你发现的那些让你困惑的、但又不愿意放弃的东西。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兼神学家帕斯卡曾说过,对我们而言,上帝的存在似乎不是很清晰,但你也不能说上帝不存在。更多时候,也许最理智的说法是:上帝正在隐藏。
这正是圣经以赛亚书45:15 的表述:救主以色列的神啊,你实在是自隐的神。
由此,那些让我们欲罢不能、不愿放弃的奥秘,自有上帝的解释,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就如同一个小孩子,他分明知道父母很爱他、对他好。可是有一天父母对他发脾气、凶他,这让他十分困惑,但他又不愿离开、不愿放弃。这就是奥秘!
创造原本皆为美好,但由于创造已遭破坏,使得创造性智慧只能在救赎得奥秘被揭开的条件下,才能带领人认识上帝。也由于创造已被破坏,罪已经深入这个世界!故而只是从创造去认识上帝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救赎的奥秘去认识祂。
所以,根本的张力是美好的创造和堕落的破坏之间的张力。我们的挑战正在这里!在张力中挣扎,是等待应许的实现。信仰的态度正在于此!
信仰需要等待,等待离不开挣扎,因为不愿放弃。在骄傲与悲观的两级中间,是等待的心态,是盼望的心态。
圣经所展现的是创造秩序的介绍、隐藏、混乱和转化(即创造、堕落、救赎、荣耀)。这就是世界观的内容与内涵。
如此看来,世界观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大局性:世界观是以现实的受造、堕落和救赎为内容的大局性知识。为了找到人生的意义,人要通过大环境(现实)来解释小环境(人生),以及最小的环境(我的人生)。而发现意义的方式是通过更高、更广得超越性视角来观察,因为我们是有信仰的人。
无神论者罗素曾悲观地说:人生毫无意义。因为从宇宙的角度看,地球算什么?人又算什么?太阳、地球尚且短暂,何况于人?不管你多么轰轰烈烈地过一生,最终又算得了什么呢?
相反,信仰之人现今的挑战是:能不能把圣经的大故事理解为自己的故事?倘若圣经不能在你身上起到转化作用,信仰便是枉然。
2)张力性:世间,秩序和混乱、善与恶、幸福与痛苦皆能共存。痛苦能够更直接地挑战你的世界观,迫使你审视其信仰,因为痛苦最不容易被理性所驯服。有些痛苦可以解释,但更多的痛苦很难解释。
智慧既令人登高望远,也使人无法逃避张力(接受考验)。而张力,会带来挣扎甚至信仰危机。上帝正是通过这种考验与试炼促人成长。张力并不可怕,因为张力本身就是信仰的核心!
早期教父说过这样的话,坏人一帆风顺,过得很舒服,这很难让人接受;但是,好人不受苦则更难让人接受。
这话颇耐人寻味。因为倘若好人(信徒)一切都很顺利,没有管教,他就会怀疑:上帝是不是不管我了?已离我而去?
因此,世界观与现实的张力会使人更有智慧。智慧的人从不逃避现实,可以欣然接受一个有痛苦的世界。
信仰之人的世界观即便正确,却远非完整,且常常伴随谬误。因为他们还处于新现实的已临(already)与未临(not yet)之间,所以信仰与现实的张力在所难免。
如果没有张力,我们就不再需要信心。无论是拒绝信靠的悲观,抑或是过于天真的乐观(不靠上帝),均是缺乏智慧得表现。面对挣扎,信仰之人要么无法看破问题而心如死灰,要么把问题看成发现奥秘的线索而心存盼望。
难题是线索,它让你有盼望。
骄傲与绝望是两个灵魂杀手,但在两者中间得,是盼望!
上帝既然能化空虚混沌为有秩序的创造,从无到有,从黑暗到光明,上帝也必能会使问题如卵壳裂开,孵出上帝的奇妙。
一位德国诗人说:我们常常喜欢答案,不喜欢问题,但文学的成就恰恰是通过正视问题,把问题放在心上,反复思想。就像圣母马利亚那样:“把这一切存在心里,反复思想”(路加福音 2:19,51)。
这就是所谓得属灵孵卵:信仰之人在挣扎和不解中期待着上帝恩典的揭晓。人们在期待中会感受到令人安息的奇妙(wonder),同时也为更大的奇妙预备。
圣经中充满等待的故事,因为等待很重要。
奇妙,就是无法置信、难以形容,它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和理性,但却让人兴奋无比!
奇妙,能化惧怕为渴慕,也使人“跳出人生正常经验的范围、打碎偏见并把现实的隐藏维度启示出来。”
圣经中约瑟的经历是一种奥秘。奥秘一旦被揭开,就是奇妙!
面对困难,我们觉得是奥秘。把苦难、痛苦当作奥秘,等待奇妙的发生!有奥秘,才有奇妙。新娘的红盖头隐藏着奥秘,但在盖头揭开的瞬间,奇妙便发生了,当然也可能是另类“奇妙”。
根据虚无主义的世界观:痛苦证明了现实的荒诞,故而毫无奇妙可言。但按照圣经的世界观,美善与痛苦的并存暗示着有待揭开的奥秘存在。
所以,有信仰的人看待痛苦、看待邪恶,与无神论者会不一样。因为对信仰之人而言,这是奥秘,虽然我们有很多不明白,但我们相信!
凭信心给奥秘留空间。那奥秘,带有应许的力量。一般人用单维度的眼光视问题为恼人之事,信仰之人却多维度地视问题为有待实现的应许的待孵“蛋壳。”这是立体、多维的独特眼光。
然而,如果只知世界观却不能把它活出来,那么这个世界观就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不能变成智慧。信仰之人的重生和信靠,见证着上帝从无到有创造的大能;信仰之人只有经历了堕落所造成的痛苦之后,才能体会救赎的奇妙。因为在人身上,上帝已经按照祂的形象和样式打上了印记,故而原本就有世界观的情节。
世界观不只是一幅地图,更是一部剧本,需要人把它活出来。活出基督,就是把对世界观的认知化为智慧。
说到耶稣基督,他“道成肉身”的不只是一个人,而且也是启示了受造物的缩影。使徒保罗说,耶稣有罪身的形状。根据大公教会的基督论:耶稣的身体是人类堕落以后的身体,所以他的身体会受伤、会挨饿、会死。
1)耶稣经历了创造:他的道成肉身,反射出从无到有创造的奇妙,因为耶稣违反了人的常态——他没有父亲。同时他又演绎了一个犹如交换的故事:耶稣进入了我们的故事,所以我们也可以进入基督的故事。
2)耶稣经历了堕落:尽管耶稣无罪,但却经历了世上的痛苦,他复活前的身体和受难都意味着承受了人类堕落的后果和惩罚。
3)耶稣经历了复活:他的复活意味着新天地的提前到来,也意味着新的创造。
所以,惟耶稣基督才是第一且唯一能够完美经历世界观所有情节与奥秘之人。他是受造物的代表和载体,也是受造历史的缩影。耶稣就是一个小宇宙。耶稣之所以能扮演这角色,只因他是创造性和奥秘性智慧的联合者。(来 1:2,西 2:2-3)
回看圣经,它的故事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最终,耶稣的故事变成了我们的故事。
耶稣基督就是世界观活生生的表现,他的死而复活,不只是信仰之人的认知对象,也是他们获得立体性知识的认知方式:将大局性的认知与张力性的认知结合起来,形成“初步找到方向(orientation)——迷失方向(disorientation)——重新找到方向(reorientation)”的认知过程。
迷失方向代表着因信仰而遭到冲击,所以也是一种死,重新找到方向是一种复活,因为通过圣经更广的视野看到上帝隐藏的秩序。这正是死而复活的更深层含义。
这三个步骤,正代表了所经历的创造秩序、堕落现实对秩序的挑战、救赎对秩序的更新等世界观情节。其中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信仰中,是上帝先给我们答案,然后让我们通过痛苦经历问题,其中包括理性的顺服。这与常规认知相反!
重新找到方向未必等于获得完全清楚的答案:人们凭信心所看到、所遇到的问题已孕育着奇妙的解答。这体现出基督自己的信靠顺服。
米开朗基罗说:别人看是石头,而我看见的是大卫。石头里面有隐藏,有奥秘,雕刻家就是去释放这块石头!
由此引申,别人看见的是苦难,而我看见的是奇妙!当你看见问题,那问题的背后孕育着答案,这就是奥秘,奥秘就是有答案,但还没有解开。一旦揭开来,便是奇妙!
当信仰之人选择信靠顺服时,就开始像耶稣基督了,在耶稣基督里就意味着新的创造。所以,世界观是一幅旨在培养信仰之人成为智者的生活蓝图。耶稣基督既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世界观的缩影,因此,实现智慧的人生就是在基督里效法基督。与基督合一,是信仰之人灵命的真谛,是信仰之人毕生的工程。
效法基督,可以使世界观变成可经历的现实(多维度的认知),即智慧。
效法基督,可以与圣经世界逐步实现重合。
等待奥秘的揭开,将是何等地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