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四十六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北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南渡之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八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江宁(今南京)不幸病逝。第二年春,四十七岁的李清照追随宋高宗行踪,流徙在浙东一带。其间曾由黄岩雇舟,追从御舟入海,至温(今温州)、越(今绍兴)。这首词便作于此年,将此番经历注入梦境,展现海上波澜壮阔的景象,抒发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南宋现实的不满。李清照是婉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是她的绝无仅有的豪放词风杰作。梁启超评之:“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梁令娴《艺蘅馆词选》)评语中的《漱玉词》,是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词集。
起首二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星河”:银河。拂晓时分,晨雾弥漫,沧海浩瀚无垠,水天相接,无边的波浪,奔腾翻滚犹如云涛,涌向天际。晨曦里,随着海舟的行驶和颠簸,天上的银河在转动,点点繁星宛如银河中飘舞的无数风帆。景致壮美,气象万千,是宋词中独一无二的海天相连的景象。
在海上漂泊,仰望如梦如幻的天空,词人心驰神往。“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帝所”:天帝居住的宫殿;“天语”:天帝的话语。梦魂仿佛飞到了天国,来到天帝的住所。听见天帝慈祥的话语,他殷切地问我:你可有归宿之处。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以来,国破家亡,词人和无数百姓一样流离失所。南宋皇帝宋高宗只顾自己逃命,置广大人民的生命于不顾。在这里,李清照勾画出一个安宁温暖的天国,一位亲切和霭、体恤民众的天帝,寄托心中的理想王国,隐示对南宋统治者的谴责。
通常双调的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彼此既关联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首词则一气呵成,上片末两句写天帝的问语,下片首两句为作者的对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嗟”:感叹;“谩有”:空有。我回答天帝:路漫长,日将暮;学写诗词,空有惊人之句、惊世之作。词人通过幻想,倾诉萍踪飘忽、历经艰辛的困境,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感伤,悲愤!第一句凝聚屈原《离骚》中:“日忽忽其将暮”以及“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诗意。第二句隐用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词的最后三句回到海景,抒发对美好的向往。“九万里风鹏正举”,海天茫茫,海风九万里,大鹏正高高扬起,迎风飞翔。此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接着词情顺之一转,大风正在高举鹏鸟,词人突然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蓬舟”:江南的乌蓬船,意指轻舟;“三山”:相传渤海上的三座岛山,蓬莱、方丈和瀛洲,仙人居住,可望而不可即。作者在此妙用典故,加以发挥,生出奇想。请高举大鹏的九万里长风不要停息,吹送我的一叶蓬舟,抵达仙山琼岛。词的尾句,呼应上片的末句“归何处”,海中的“三山”就是词人心目中的归处,那里没有尘嚣、没有污浊、没有苦难。
全词多处化用前人言简意赅的诗文,气势磅礴,格调高远。在现实的苦难中,通过梦幻之境,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词意深幽隽永。它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历代诗词的典范。清代学者黄苏评此词:“浑成大雅,无一毫脂粉气。”(《蓼园词选》)
李清照目睹南宋君臣在江南仓皇逃跑的懦弱行径。在同一时期,她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辛辣地讽刺不思抵抗的逃跑主义,慷慨激昂地表白自己的人生理念。这首《渔家傲》与《夏日绝句》一样,充分展现了这位光彩照人的女词人柔中有刚、风骨傲然的鲜明个性,无愧为封建社会里的人中之杰。当代学者郑振铎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中说:“李清照是宋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