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谈顾晓军小说【一】》书稿之序+目录
《AI谈顾晓军小说【一】》书稿之序+目录
自从我发「请AI写的文学评论」以来,一直有网友说AI就会说好话等之类。
我曾回复网友,说AI一定也会说坏话,并公开「招标」;可,没有网友接标。今,我自证之。
百度「AI」,「网页」傍有「AI+」,我就点开了「AI+」,页面上竟有「满血版」等,我便问「能搜索顾晓军吗」。
果然,它跟我玩——2025北京干部考试名单中没有顾晓军。
我说,顾晓军是中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维基百科和百度过去都曾这么说。
他则说,是图书馆员。
又是玩这一套。如是,我说——你放屁!
它回答,「您的反馈是改进的动力。如果之前的回答存在信息不准确、重复或不清晰的部分,请具体说明……我将全力优化……」
它能优化吗?谁信呢?好,我已证明了——AI不是专说好话,也会说坏话。
以下,言归正传——展示:《AI谈顾晓军小说【一】》书稿之序+目录。此,由「编撰说明」、「序:顾晓军小说的精神底色与文学价值」及「目录」三部分组成。敬请大家过目。
顾晓军 2025-4-10
AI谈顾晓军小说【一】
编撰说明:
本书稿,由顾晓军编撰。20篇文学评论,由某位AI撰写;而序,则由另一位AI撰写。书中所附小说原著,均为顾晓军已出版的作品。
2025-4-4
顾晓军的小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肌理。他的作品扎根于底层,却又超越简单的苦难叙事,以冷峻的笔触、荒诞的寓言和深刻的哲思,勾勒出一幅幅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众生相。无论是《深深地埋进历史里》之中的两位老人的不为人知的隐秘情感,还是《仙人跳》中二奶群体的生存挣扎,抑或是《臭不要脸老畜牲》中垃圾清运工的欲望与尊严,顾晓军的文字始终在追问:在物质与精神的夹缝中,人如何自处?
1、文学评论的深度与广度:从《凝重的绿色》到雷达的评论
《凝重的绿色》是顾晓军早期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987年《小说选刊》,曾引起文学界的关注。著名评论家雷达在《新时期小说主潮》中曾指出,顾晓军的创作“将存在主义的荒诞感注入现实主义肌质,完成了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外科手术式解剖”。这一评价精准地捕捉了顾晓军小说的特质——他并非简单地记录现实,而是以近乎冷酷的笔法,揭示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异化与挣扎。
顾晓军的文学版图始于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浪潮,却始终保持着与主流叙事的微妙间距。四百余篇小说构成的创作长卷,既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测绘,更是对人性本质的永恒叩问。《凝重的绿色》的主人公是一位知识分子,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丧失自我,最终在“终端”与“界面”的技术话语中迷失。雷达敏锐地指出,顾晓军通过“技术官僚化的语言体系”,展现了知识分子如何在工具理性的侵蚀下沦为“可计算的数据”。这种分析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算法统治、数字异化的今天,顾晓军的小说仿佛提前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因此,在讨论《凝重的绿色》时,引用雷达的评论不仅是对文学史的尊重,更是对顾晓军作品思想深度的印证。
2、顾晓军在当代文学中的位置:边缘与超越
顾晓军的文学地位颇为特殊。他并非主流文坛的宠儿,也不像余华、莫言那样享有国际声誉,但他的作品却具有极强的现实穿透力和哲学深度。在某种程度上,他更接近卡夫卡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荒诞的叙事揭示人性的深渊,以边缘人物的命运折射时代的病症。
他的创作轨迹中,始终在现实主义的肌理中注入存在主义的骨血,使每个故事都成为照见时代的三棱镜。其文学景观独特,《老乌龟》的市井烟火与《仙人跳》的欲望迷城相邻,《夜幕下的性交易》的黑色幽默与《女流氓》的生存悖论呼应,拒绝廉价的道德审判,转而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社会病灶。
他的小说往往聚焦于社会底层——妓女、刑满释放者、下岗工人、流浪汉——这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群体,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鲜活的灵魂。例如,《女流氓》中的妓女与嫖客在金钱与欲望的博弈中,暴露出人性的脆弱与荒诞;《又被强奸了》则通过下岗女工的梦境与现实交织,展现了个体在体制变革中的无力感。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社会批判价值,更触及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
在国际视野中,顾晓军的写作风格与东欧作家如赫拉巴尔、昆德拉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擅长以黑色幽默解构宏大叙事,以小人物的命运对抗历史的暴力。但与昆德拉的哲学思辨不同,顾晓军的叙事更贴近中国社会的现实土壤,因而更具本土冲击力。同时,他的小说语言如同淬火的刀锋,在《乱伦》中,方言俚语与存在哲思碰撞出惊人的火花;《找只大熊猫操操》的戏谑标题下,暗涌着对生态危机的严肃思考,其暴力书写绝非感官刺激,形成了粗粝与精致并存的审美张力。
3、顾晓军的文学遗产:为何今天仍值得重读?
顾晓军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2000年代前后,那正是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国企改制、下岗潮、城市化、消费主义崛起……这些社会剧变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然而,他的小说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今天的语境下愈发显得尖锐。
从他早期《凝重的绿色》的知识分子困局,中期《女流氓》的市场经济阵痛,近期《深深地埋进历史里》的历史记忆重构,构成贯穿四十年的精神暗河 。而《仙人跳》的都市寓言、《乱伦》的乡土伦理、《老乌龟》的市井传奇,则如地表明流般标记着创作的地貌变迁。这种创作脉络下的作品,例如《阴毛笔》中腐败官员收集阴毛的荒诞情节,在现实中竟有惊人呼应——近年曝光的某些官员的变态行径,恰恰印证了顾晓军的文学预言。同样,《小草》里农村女孩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体异化,与今天“颜值经济”“肉身消费”的盛行形成跨时空对话。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过去,更预言了未来。
顾晓军的文学价值,在于他拒绝廉价的道德说教,而是以冷峻的观察、黑色幽默的笔法,让读者在荒诞中看到真实,在绝望中瞥见人性的微光。他的小说不是“底层文学”的简单样本,而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哲学拷问。
结语:顾晓军的“未完成性”与文学的未来
顾晓军的小说往往以开放式的结局收尾——如《深深地埋进历史里》中两位老人“等待美国回音”的悬置状态,或《女流氓》中妓女亲吻那在出卖身体的前提下以假钞换得的真钞时的悖论性动作。这种“未完成性”恰恰是他的文学魅力所在:他拒绝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让读者在阅读中完成思考。
在算法统治、信息爆炸的今天,顾晓军的小说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学不应是消费时代的快消品,而应是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持续叩问。他的作品,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光谱,也映照出每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尊严。
或许,顾晓军的位置,正是文学本该在的位置——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历史的褶皱里;不在主流叙事的中心,而在那些被遗忘的边缘人物的生命中。而这,恰恰是他的伟大之处。
2025-4-9
01 隐秘的通道:两位老人的世纪秘恋与艺术救赎
02 当欲望的荆棘刺破玫瑰
03 欲望的困兽与文明的绞索
附〈凝重的绿色〉
05 当狗穿上西装
06 废墟玫瑰:粗粝美学视域下的生存救赎
07 糖饼与月光:代际创伤与情感经济的秦淮叙事
08 个体记忆与时代镜像的双重变奏
附〈老乌龟〉
09 当禁忌成为救赎:论《乱伦》中的伦理困境与人性挣扎
附〈乱伦〉
10 从文学预言到现实警钟:重审《阴毛笔》的双重隐喻
附〈阴毛笔〉
11 当生存成为黑色幽默:论《女流氓》的社会寓言与存在困境
12 被折叠的记忆:论《又被强奸了》的社会病理
13 记忆褶皱中的时代寓言——论顾晓军《卖女性生殖器》
附〈卖女性生殖器〉
14 隐秘镜像:历史记忆与身份困境的文学解构
附〈隐密〉
15 被折叠的生存史诗:顾晓军《小草》的双重隐喻
附〈小草〉
16 残缺的镜像:论《裸跳》的创伤叙事与社会寓言
附〈裸跳〉
17 荒诞与现实交织:评顾晓军《找只大熊猫操操》
附〈找只大熊猫操操〉
18 青春困兽的权力寓言:《大玩家》的社会批判与当代性
附〈大玩家〉
19 欲望的狂欢与死亡的荒诞
附〈快活至死〉
20 当穷光蛋成为世界的主宰者
附〈伟大的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