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中美贸易全面开打:川普早已准备,然物价上涨难免
舒畅:中美贸易全面开打:川普早已准备,然物价上涨难免
随着北京时间本周三凌晨,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4%关税正式生效,中美贸易战无疑已全面爆发。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两国经济关系进入冰点,也代表着长达数十年的中美经济互依格局已然破裂。白宫此前呼吁中方尽快达成协议,但中国商务部表态强硬,表示将“奉陪到底”。白宫新闻秘书也在记者会上强调,特朗普总统不会容忍中国的报复性关税,并警告:“如果美国被揍一拳,总统将回击得更重。”
这场贸易战不仅是外交和经济上的摊牌,更直接牵动着美国老百姓的钱包。随着关税的升级,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几乎所有商品都将面临成本上升,给消费者带来切实压力。
一、部分中国商品已被替代,美国提前布局供应链多元化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美国确实已经在部分关键商品上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以下是几个显著的替代趋势:
电子产品与信息硬件:加征关税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服务器、耳机等产品大幅减少62%。墨西哥和台湾快速填补这一空白。
家具:中国在美家具市场份额从37.9亿美元跌至19.7亿美元,被越南取代成为头号供应国。
电视与显示器:墨西哥超过中国,占据了近45%的市场份额。
纺织与服装:越南也在此领域表现强劲,迅速填补中国留下的空缺。
汽车零部件与电子元件:墨西哥因地理优势和美墨加协定受益明显。
中国企业“出海”规避关税:不少中国厂商通过在越南、墨西哥设厂,间接进入美国市场。
这种供应链调整缓解了部分关税冲击,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川普政府有底气对中国采取这种强硬的态度然而事实却是所有的这些准备仍不能完全抵消价格上涨的趋势,尤其是在消费端。
二、美国零售商普遍预期:物价将上涨
最近多家美国大型零售商已经公开承认,关税将推高商品价格:
沃尔玛:首席财务官明确表示,关税将影响商品成本,最终转嫁至消费者。
梅西百货:关税将影响盈利,服装、家具等商品价格将上升。
塔吉特(Target):虽要求供应商吸收部分成本,但难以完全阻止物价上涨。
电子产品:分析师预测部分商品价格上涨40%至50%。
好市多(Costco):尝试通过“寻宝式”商品策略维持部分价格稳定。
由此可见,价格上涨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服装、家具、家用电器和汽车相关商品。
三、政府应对:减税、补贴、价格管制三管齐下?
面对物价上涨的现实,美国政府也在采取多项措施来安抚民众和维持消费信心:
财政刺激提议:特朗普提出利用由“政府效率部门(DOGE)”节省的资金向纳税人发放一次性支付,以缓解生活成本压力。
减税计划:包括取消对小费、加班费、社保福利的联邦税,鼓励购买“美国制造”的汽车。
川普政府有可能采取经济学者韦伯主张,对石油、天然气等关键领域实施战略性价格控制,防止企业趁机暴利。
虽然政策方向多元,但成效尚需观察,尤其是如何在避免通胀与保障民生之间取得平衡。
现在的问题是,中美之间是否还有回旋的空间?我个人认为,转机尚未完全关闭。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中国国内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微妙变化,其中包括两则虽未得到证实、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传闻:
其一,海外评论人士陈破空分析指出:“这段时间,习近平鲜少露面,但官媒却频繁高调宣扬‘习思想’。这种宣传调性,反而给人一种回顾、告别,甚至举行‘送别式’的氛围感。”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中美互动中采取较为柔和的姿态?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并将由此展开的政策调整归因于某位即将退位的领导人身上。在中国政治惯例中,当政策方向需要重大调整时,将责任转移到一个即将被边缘化的领导者名下,以维持整体政权“伟光正”的形象,并非罕见——十年动乱时期便多有类似先例。
其二,网络上最新传闻称,中国正考虑对美国进口半导体产品实施关税豁免。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其背后的信号值得关注。这是否代表中国方面愿意在科技贸易领域做出妥协?尚需进一步观察。要知道,半导体是中国第一大进口品类,其中大量来自美国的高端芯片目前难以替代。若中国对这些产品实施高额惩罚性关税,无异于自损根基,将严重冲击国内高科技产业链。因此,即使确实存在豁免的政策动向,也只能低调处理,不可能高调宣布。这背后反映出中国维持关键技术与供应链稳定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大容量计算与高性能芯片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