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美国1929年的秋天和现在
Once I built a tower, to the sun.
Brick and rivet and lime,
Once I built a tower,
Now it’s done,
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
E. Y. Harburg and Jay Gorney, “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 1932
20 世纪 20 年代末,美国和世界经济都出现了“繁荣”的势头。不断上涨的股价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财富的来源。在纽约华尔街的证券交易所,从 1928 年 3 月到 1929 年 9 月,股价持续上涨了 18 个月。
1929年9 月 3 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下了 381 点的历史新高。在胡佛总统当选时(1928 年 11 月),普通投资者如果购买了价值 1,000 美元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里的股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股票价值将翻一番。
1928 年的股市繁荣吸引了数百万人将资金放在股市里,而 1929 年 10 月股市崩盘时,数百万人亏了钱。当时的美国人口总数大约在1.2 亿左右(121.767 million)。虽然无法准确统计出1929年股市崩盘中亏损的人数,但数百万美国人失去了储蓄和投资,许多家银行倒闭,受影响的普通美国人远远超出了那些直接投资股市的人。
1929 年 10 月 24 日是个星期四,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抛售量,交易量达到创纪录的 1290 万股,股价暴跌。尽管在股市崩盘前几周,股票价格已经大幅度波动,但真正的恐慌直到 10 月下旬的这个星期四才开始的。
黑色星期四的第二天,一群银行家购买了数百万美元的股票,希望将股票价格稳定下来,避免灾难。这一策略只在当天奏效。10月28日,星期一,抛售狂潮重卷。10 月 29 日黑色星期二,股市跌至谷底,数百万惊慌失措的投资者要求他们的经纪人抛售股票,但几乎找不到买家。
华尔街的股票价格随之稳步下跌。一个月后,到 11 月下旬,道琼斯指数从 9 月份的高点 381 跌至 198。三年后,股价最终跌至41点 ,不到最高峰值的九分之一。
以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开始,长达12年(1929-1941)的美国经济萧条期在历史上被称为The Great depression(大萧条)。两位总统;共和党的胡佛总统和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FDR)想尽办法把美国经济拉出泥潭。回想起来,经济衰退在 1932-1933 年冬天触底,直到 1939 年另一场世界大战开始时才全面复苏,
美国经济在大萧条中遭到了重创,GDP在短短四年内(1929 年至 1932 年)从 1040 亿美元下降到 560 亿美元,下降了将近50%。GDP下降了将近50%,国民收入也下降了 50% 以上。大约 20% 的银行倒闭,1000 万个储蓄账户被清空。货币供应量缩减了 30%。到 1933 年,不包括农民,失业人数达到 1300 万人,占劳动力的 25%。本文开篇引用的那首诗让读者对当时劳工市场哀鸿遍野的情景有感同身受。
众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1920年美国出现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做了诸多分析,他们认为: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萧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有:
收入分配不均
与生产力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相比,工人工资增长甚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经济上的成功, 5% 的美国人获得了超过 33%的收入。一旦产品需求下降,企业就会裁员,导致需求更加下降和更多的裁员。
股市投机
全民炒股,各个经济阶层人都相信,他们可以通过“玩市场”致富。人们不是通过投资来分享公司的收益,而是猜测股票价格会上涨,然后快速卖出以快速获利。
当时股民们借钱买股票,首付低至 10%。依赖股票价格上涨来偿还贷款。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市场崩溃,许多人失去了他们借入和投资的一切。
过度负债
银行的低利率以及消费者以及企业对美国经济繁荣的持久信念导致借贷和分期付款购买增加。过度借贷导致了贷款违约和银行倒闭。
消费品生产过剩
在生产力提高和信贷使用增加的推动下,商业增长,生产出了大量商品,而工人的工资收入没有相应增长,购买欲望无法实现,导致商品过剩。当时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输出国,全世界的商品供应(主要是欧洲)有赖于美国的制造业。与当今美国作为消费大国,国内消费量占GDP的30%不尽相同。
疲软的农业经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繁荣从未惠及农民,他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饱受生产过剩、高负债和低价之苦。随着大萧条持续到 20 世纪 30 年代,恶劣的天气和长期干旱加剧了农民的困难。
政府政策
20 世纪 20 年代,政府对企业完全信任,但很少对其进行控制或监管。国会制定了高额关税,保护了美国工业,但却损害了农民和国际贸易。
一些经济学家将数百家银行倒闭的罪责归咎于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美联储没有试图稳定银行、货币供应和价格,而是试图维护金本位。没有存款保险,人们惊慌失措,试图将钱从银行取出,导致更多银行倒闭。
全球经济问题由于国际银行、制造业和贸易,各国变得更加相互依赖。欧洲从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但美国未能认识到欧洲战后的问题。相反,美国坚持全额偿还贷款和高关税政策削弱了欧洲,并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
众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提到了胡佛总统在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一项错误政策,就是1930年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Hawley-Smoot Tariff (1930))
1930 年 6 月,在华尔街的股市崩盘7个月后,胡佛总统总统签署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税率表。共和党国会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或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税法规定对外国进口商品征收 31% 至 49% 的税款。为了报复美国的关税,欧洲国家对美国商品征收了更高的关税。国际贸易本来就已在下滑,因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活动都在放缓,而关税的提高使下滑更加严重。世界各地的经济进一步陷入萧条。
这两天看网上新闻,某些经济学专家们已经开始把1930年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与昨天总统签署的川普税法(Trump Tarrif)相比较了,说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经济萧条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了。认为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和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会再现。
CNBC说特朗普关税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在即,欧洲银行业遭受重创,
人微言轻的只录博主说,少安勿躁,不用那么着急吧。
胡佛总统在当年签署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税率表,税法规定对外国进口商品征收 31% 至 49% 的税款,造成了当时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经济走入更进一步的萧条,但应该不是造成全球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
家领导学物理出身,一直爱说的一句话,能够重复的物理现象,边界条件要完全一致。现在美国在全世界经济行为中的经济地位和角色虽然还是老大,但与1930年大不相同。
1930年的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商品生产和输出国,其它国家的制造能力与美国相比相差很多。在美国制造的产品过剩,本国无法消化的情况下,对它国进口美国的商品增加关税是会影响到它国的制造业发展,和对美国商品的购买力,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美国的制造经济。
而如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经济体,制造能力相对其它国家而言大不如昔。美国GDP的70%是国内消费带来的。物价上涨,普通人口袋里没有钱,消费能力下滑。购买力的降低在一段时间内对服务行业,维修部门,餐饮都将带来影响。但增加关税的长期作用,至少一时半会儿还可能说不清楚。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行为是非常复杂的学科范畴,孤陋寡闻的只录博主对坊间经济学家的推测和断言从不照单全收,不迷信权威。
在三个星期以前,油管视频All-in podcast 的主持人之一,David Frieberg曾经预测过川普总统的经济计划。(川普的经济赌博:大卫·弗里德伯格预测了总体规划 )。David Frieberg是一位美国企业家、商人和天使投资人。他创立了气候公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该公司 2013 年以 11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孟山都公司,成为新兴农业技术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
David Frieberg说他,作为与川普总统和经济顾问们没有任何关联的人,来乐观地估计一下总统的经济计划,一个板凳的三条腿儿;增加关税,将美国的征税模式从个人所得税转变成消费税。跟全球经济脱钩,将制造业带回美国,降低个人所得税,降低企业税,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减少政府浪费,增加的资本投入生产和再生产。减少联邦政府的雇佣人员,多出来的劳力,充足劳动市场,应付未来制造业的劳务需求。如果Frieberg所描述的愿景可以实现,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状况。
美国的国际贸易伙伴(竞争对手更为确切吧)对最近的美国经济政策大加谴责,哀嚎损害了双方的利益,(对手当然不会说只损害了他的利益),甚至于连"自绝什么什么。。"这种文革语言都用上了,也许正从侧面说明了这些措施有可取之处。
只录只是有些担心,惯于拿高薪,夸夸其谈而不愿意出力的美国年轻一代可以忍受短期痛苦甚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吗?David Frieberg在访谈里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进口的LED价格太高,美国本土的企业家们就可能开始自行在美国生产,实现自给自足。下面有一个留言就回应了,"对呀,让有硕士文凭的专业人员去工厂流水线上上班!"。主持人只是设想了一下,这位留言的小弟就已经不愿意了,嫌工厂的活儿累,不体面。
川普总统曾说,全世界人占了美国人的便宜,所以要通过关税把全世界占美国的便宜拿回来。也许川普总统说的是欧洲国家占了美国的便宜,但如果有机会去亚洲国家走走,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观察一下别国的工人们是如何工作的,你大概不会认同这一点。说到底,关键还是人。
20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的持久危机对美国的思想和政策产生了长期影响。人们接受了政策的重大变化和联邦政府的扩张,但同时也对政府更加依赖,慢慢地失去了自强自力,开辟疆土的精神。
在股市山河一片红的情形下,普通美国人手上有钱的,先抱着你的现金观望一段时间吧,过去就没有资产在股市的,那也没必要担忧了。
记得80年代,在中国大陆,有一段时间盐涨价,万人空巷大抢盐。糖涨价,抢糖。后来盐和糖都成倍地涨了,也没看见谁家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这两天,家领导说,要不咱们再买个电视吧,以后进口的电视肯定涨价。家里平时就俩人,看三个电视,有必要再买一个电视吗?再说我根本不爱看电视。这回不买盐,糖和卫生纸了,改囤电视了。老北京的话说,病走熟道,还真病的不轻。
话说回来,镇痛式的变革也许还是比温水煮青蛙慢慢沦落成第三世界要好,否则嗝儿了都不知道怎么嗝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