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时的回形针计划
“回形针计划”(Operation Paperclip)是二战后美国实施的一项秘密情报行动,旨在将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带到美国,为美国的军事和科技发展服务。这项计划始于1945年,并在1947年进入全面运作阶段,最终持续到1959年,共计将约1600名德国专家及其家属带入美国。
1945年,随着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推进,德国的战败已成定局。美国意识到,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开发了许多尖端技术,尤其是在火箭、航空、化学和生物武器领域,这些技术对战后美国的军事和科技竞争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冷战的阴影开始浮现,美国急于确保这些技术和人才不落入苏联手中。于是,美国联合参谋长团(Joint Chiefs of Staff)于1945年7月20日正式启动了代号为“奥弗卡斯特行动”(Operation Overcast)的计划,后因其涉及大量有争议背景的科学家,文件上常使用回形针标记而更名为“回形针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利用德国的“智力资源”,以加速对日作战并为战后军事研究奠定基础。然而,日本在1945年8月投降后,计划的重点迅速转向冷战需求,尤其是与苏联的科技竞赛。
早在1944年底,盟军便成立了联合情报目标署(Joint Intelligence Objectives Agency, JIOA),负责搜集德国科技情报并追踪关键科学家。1945年春,随着盟军深入德国,情报人员开始在废墟中寻找技术文档和人才。波恩大学发现的“奥森伯格名单”(Osenberg List)成为重要线索,这份名单列出了被纳粹召回从事秘密武器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首批目标包括火箭专家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及其团队,他们在佩内明德(Peenemünde)研发了V-2火箭。1945年5月,冯·布劳恩主动向美军投降,并交出了藏在盐矿中的关键技术文件,以换取赴美机会。
1945年夏,首批科学家被带到美国。9月,第一组7名火箭专家抵达波士顿港的福特斯特朗(Fort Strong),包括冯·布劳恩等人。随后,他们被分配到德克萨斯州布利斯堡(Fort Bliss)和新墨西哥州白沙试验场(White Sands Proving Grounds),作为“战争部特别雇员”开展工作。到1947年,转移规模扩大,涉及航空、医学、化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为掩盖这些人的纳粹背景,美国政府通过伪造身份、删除档案中的犯罪记录等方式“洗白”他们的过去。例如,冯·布劳恩虽是党卫军(SS)成员并知晓集中营奴隶劳工的使用,却被包装为单纯的技术天才。
到1959年,“回形针计划”共转移了约1600名德国科学家及其3700名家属。参与者不仅限于火箭专家,还包括航空医学专家休伯特斯·斯特鲁霍尔德(Hubertus Strughold)、化学家奥托·安布罗斯(Otto Ambros)等。这些人被安置在军方设施、大学和私营企业中,如赖特机场(Wright Field)、NASA前身机构以及洛克希德等公司。
主要人物与贡献
沃纳·冯·布劳恩:V-2火箭的设计者,后成为NASA马歇尔航天中心的主任,主导了“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的研发,使美国在1969年成功登月。
休伯特斯·斯特鲁霍尔德:被誉为“航天医学之父”,1947年加入美国空军,研究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为宇航员防护服和生命支持系统奠定了基础。
阿道夫·布斯曼(Adolph Busemann):提出“后掠翼”设计,广泛应用于现代喷气式飞机。
尽管“回形针计划”在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其道德代价引发广泛争议。许多被招募的科学家曾是纳粹党成员,甚至直接参与战争罪行。例如:
冯·布劳恩曾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亲自挑选奴隶劳工建造火箭。
斯特鲁霍尔德涉嫌与达豪集中营的人体实验有关,尽管他本人否认。
奥托·安布罗斯因在奥斯维辛生产毒气而被纽伦堡审判,却在美国的干预下获释并赴美工作。
美国政府明知这些背景,却以国家安全为由选择忽视。1946年,杜鲁门总统批准该计划时明确禁止招募积极的纳粹分子,但JIOA和战略情报局(OSS,CIA前身)通过篡改档案绕过了这一禁令。
“回形针计划”对美国科技的贡献无可否认。它直接促成了:
航天成就:从“红石”导弹到“土星五号”,奠定了美国在太空竞赛中的领先地位。
军事技术:提升了导弹、航空和电子技术水平。
冷战优势:阻止了苏联获取部分关键技术。
然而,该计划也留下复杂遗产。1970年代,调查记者曝光了其内幕,美国众议院举行听证会,谴责军方在道德上的妥协。1979年成立的特别调查办公室(OSI)虽未起诉任何“回形针”科学家,但迫使如亚瑟·鲁道夫(Arthur Rudolph)等人放弃美国公民身份并离开。
“回形针计划”是冷战初期美国科技战略的缩影,它通过利用纳粹德国的智力资源,加速了美国的军事和航天发展。然而,这种成功建立在对战争罪行的刻意忽视之上,凸显了国家利益与道德正义之间的深刻冲突。1947年,该计划进入高潮,标志着美国从战时应急转向长期科技竞争的开端,其影响至今仍在美国科技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也是在五十年代初,并且还是在韩战正酣的时候,中国政府盯上了那为数不多,好不容易在美国过上好日子的华裔学者。这些人由于长期的“寄人篱下”,包括祖国的长期被人欺凌,产生幻觉,觉得美好的日子终于到来。于是,就有了后来几十年的蹉跎岁月,自找的人生磨难。美国人寻回的科学家,不问出身,善待善用。而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归祖国的华裔学者,却被莫须有的,强加给的政治不正确大帽子,接受长期的磨难和煎熬,甚至是死的不明不白。
世界历史上,像中国学者这样的凄惨“命运”,似乎很少见。谁的悲哀?为什么?你再有才华,只有在有人认可的前提下,你的才华才成为才华,才有价值。所以说,才华永远不是最重要的。站在对的地方,发挥对的才华,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