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396280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屹立600年不倒!4根重达20吨的天安门华表有何特殊含义?


发表时间:+-

2025-03-20 17:02·挖个脑洞


你有留意过天安门两侧的一对大柱子吗?通体由汉白玉筑成,建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至今已相伴天安门和北京城六百年,这两根大柱子就是承载中华4000多年文化内涵的“华表”,那它的建造,在古代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华表—中华文化的传承

这一对华表间距大概为96米,每根华表高9.57米,直径为98厘米,单根重达20吨。华表的底座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柱子上雕刻着龙和流云纹,顶部有一个承露盘,呈圆形,上方蹲着神兽石犼。

之所以叫“华表”,一种说法认为,华表源自古代观天测地的仪器“圭表”,仪器共分为两部分,横为圭、竖为表,表顶端的横杆是用来投射太阳影子的标尺,圭在地上水平放置,上方的刻度可以测量影子的长度,以此就能来用日影长度定方位、节气。

古代圭表

还有一种说法是华表源自一种用来纳谏的木桩,名曰“诽谤木”,最早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在朝廷门前竖立这么一根诽谤木,就能方便百姓在上方书写谏言,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如今的“意见收集信箱”。

诽谤木也叫谤木、桓表和华表木,自舜起沿袭成制后。汉代时的《汉书·酷吏传》将其称为了“桓表”,师古注曰:“桓表,即华表也”。

山西尧庙诽谤木

自此,这根柱子的名字就演变为了“华表”。东汉时期,由木头制作的诽谤木渐渐演变为了雕刻精细的石柱,形成了如今蟠龙缠绕的华表,作为皇权的象征走进了宫廷,成为了皇家建筑装饰物。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原名承天门,作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门前有华表柱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你知道吗,北大校园里也有一对华表,这又是从哪来的呢?


北大的华表从哪来的

北大西校门内,办公楼前的开阔草地上伫立着两根华表,柱身同样有祥云和龙纹,顶部是石雕蹲兽,通高约6米,大致和天安门前的华表相仿,十分气派。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北大的两根华表其实并不是原配的一对。

北大华表

这两根华表制造于乾隆七年,原本应该在圆明园安佑宫琉璃坊前。圆明园是清代康熙至咸丰六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公苑,辉煌时期的陆上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其园林更是中西结合的典范,达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巅峰。

圆明园本应是一座世界级瑰宝,最终却在1860年10月7日,葬身在了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之下。圆明园安佑宫前原本屹立的两对华表,其中三根在燕京大学建设初期,辗转移到了燕园。其中两根设立至今,另一根后来被立在了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

1952年因为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由沙滩迁入了燕园,华表也就成了北大校园里引人注目的景观。如今,北大专家对校园内和国家图书馆文津分馆内的华表实地考察才发现,北大南侧的华表和文津馆西侧的才是原配一对,足以表明这对华表百年间有多坎坷了。

国家图书馆华表

参考资料:

1. 华表原为“诽谤木” 可在上面书写谏言—北京晚报

2.华表,千秋一脉—澎湃

3.圆明园两对华表百年命运多艰 分散两处竟还被配错了对!—北京日报

4.你知道天安门前的华表是干什么用的吗?—民俗大观



浏览(1542)
thumb_up(3)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