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大话西游》,顺便瞎谈点悲剧
我最近因为某件事想起来《大话西游》,其实我是永远不会忘记《大话西游》的。
《大话西游》,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不过只有第一次是完整看完的。
那是在我读专科的时候,应该是公元1997年春天(?)的一个周末。
我很想确定下当时的具体时间,不过重新翻看那个时候的笔记本,却不幸的发现,我当时对于电影只是随机地记录了一些自己的感悟,由于不是日记体,所以看不出时间了。
那个时候我已经认为《大话西游》是个爱情悲剧,不过那时以为是选择的悲剧,把对白骨精和紫霞仙子取舍当成电影的主线了。没看出来第一部是垫场,故事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至尊宝和紫霞。
那天是个阳光很灿烂的日子,在今天回望过去,那是一种多么沧桑的感觉啊!有时不禁希望时间可以永远停止在那个无忧无虑的日子,那里是有我的青春的。
那个时候,学校周围总有很多的录像厅,就像现在学校旁边总有很多网吧一样。
周末没有事情了,学生们就会填满那今天回忆起来多数条件非常恶劣的一个个录像厅。
那一天,我应该是和寝室老大在早上八点左右去看的吧,走了两三个录像厅才最后确定下来一家,因为觉得以前的都没有好片子。
最后终于选择的这个录像厅,当时已经开演一个现在一点印象也没有的警匪片,人已经很多了,没有正式的座位,老大被一个熟识的老乡喊了过去,和人家挤成一团,我张望了一会儿,老板拿了一个马扎给我,我就坐到电视机下面,扬着下巴磕看了一个白天。
我当时还不怎么熟悉周星驰,我在读专科以前都是很少看录像、进电子游戏厅的。唉,每天只知道傻乎乎的看书;喜欢上小姑娘也不过多看几眼,并不敢追求;高中时同桌和前边的女孩搞了半年对象,我还要别人告诉才知道,由此可见当时的我和社会如何脱节,如何的并不时髦。
所以那个时候等到后来开演《大话西游》的时候,我立刻就被震撼得发傻了,只是觉得片子好得惊人,看得浮想联翩、热血沸腾,老大什么时候走的我都不知道,下午三点多去吃饭,走在街上时,仍然恍恍惚惚,耳边好像还有隐隐约约的打打杀、或人物哭爹叫娘的声音,觉得人生真是如梦如幻。
其实迷惑我的人倒还不止言语夸张的周星星同学一个,还有一个人就是扮演紫霞仙子的朱茵——看电影的时候,我是不知道这个女演员姓甚名谁的,不过后来很快看了录像厅贴在门口的录像带封皮,就知道了。
朱茵不知为什么——其实就是巧合,不过说不知为什么似乎可以增添点神秘的气氛,让人觉得命运无法把握的感觉——和我初中以及高中的一个女同学是非常的貌似,我一看第二部的开头,眼睛就有点离不开那个美女了。原因很简单,比朱茵更漂亮的女子不是没有见过,最主要的是她那么的像那个我曾经有点那啥那啥的女同学,好像旧情人突然来到你面前与你梦中相遇,那种摇撼心旌的感觉自然不同一般。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想该女同学恐怕现在已经是孩子之娘了吧! OH,MY GOD!不提也罢。
所以现在想起来,我当时所以很喜欢这个电影,不完全是因为艺术的感染力,实在还和情感的共鸣有关。就算自己意识不到,而潜意识上却深深的被感动了。
“我失娇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寂寞嫦娥挥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
我想真正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实际上只有一种,那就是悲剧。
从艺术表现的内容来看,这应该和人的命运有关——
无论如何轰轰烈烈、风光无限的人生最后都是要划上一个句号的吧。
社会是不完善发展的,人的追求因而常常要遭到压迫,而人的精神对无法抵达的完美和彼岸世界的追求却是欲壑难填的。
从人的接受特点来看,真正喜剧的东西也许实际上是不值得表现的,或者说不具备永恒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们总是很容易忘记那些使他们高兴的,却常常对使他们伤心的印象深刻、耿耿于怀。
所以,真正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常有两种形式,本质上却都是悲剧。
一种形式是形悲实悲——将美好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比如宝黛郎才女貌,两情相悦,可就是不让你在一起,大家看了就觉得很好,特受感动;如果写宝黛最后在一起,《红楼梦》就成了《儿女英雄传》了。(——什么?你没看过《儿女英雄传》?)
另一种是形喜实悲——把悲剧圆满了给人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通过艺术的手法在虚拟的世界里让它实现,使生活中受到伤害的人们在落寞之余得到安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会觉得作品很有力量。
很典型的例子是金庸的大部分小说。
可以举一个分析,比如《倚天屠龙记》。
说张无忌个小倒霉蛋,自己被坏蛋打得半死不活,老爸老妈被逼抹了脖子,同门长辈在外来压力下不敢收留自己,把自己送到外边自生自灭,还有无数坏蛋成天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要算计他……你说这命吧、不比黄连苦多了吗?
真实的人,即使没遇到这么多倒霉事恐怕也早已经被命运的车轮碾的粉碎了,恐怕连正常人都做不了,甭提发愤图强,做一番事业了。
可是这个可以说是最倒霉的人张无忌,后来还真就爱情事业都挺丰收的,做到天下第一大社团的瓢把子不说,还有赵敏、周芷若两个小美人寻死觅活的非要跟着他(好好羡慕啊!),你说奇不奇怪?
说奇怪也不奇怪,因为都是金庸老爷子的意思啊。这个意义上,作者的确就是上帝,可以让弱者转强,让卑者为尊,让所有不圆满的美满起来……让那些真实的悲剧成为虚拟的喜剧。
一个虚构的张无忌阔了,而无数个被侮辱、被损害、永世不能翻身或者虽然不至于那么倒霉,但某种程度上也有不幸的人们,却在张无忌的故事中看到了继续生存的希望,或者至少虚拟地轰轰烈烈了一次,使自己的压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使自己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和净化,这就是这种形式上的喜剧、实为悲剧的艺术作品的力量所在。
没有真实的悲剧的垫底,故事是不会那么感人的。
看上去很高兴的样子,骨子里却是忧郁的。
周星驰的电影也基本都是这个套路,人们多以为是星星同学能够表演的缘故,却往往忽略周星驰的电影的剧本的魅力。或许你会说,不过别人为什么别人不用这种剧本呢?这个当然应该归功于周星驰,他的风格和套路最适合这种剧本。
——他的电影什么套路啊?快点说,跑题了吔?
其实无非就是一个小瘪三,开始总被人瞧不起,被人欺负,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发生了奇迹,或者自己努力,或者碰上了奇遇,反正突然TMD就阔起来了(生活中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微乎其微的啦),然后就是伸张正义(其实是对不公正的社会复仇)、和美貌的女主人公勾搭成奸!
小人物最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了,周星驰的电影替小人物出气啊!这个世界上小人物永远最多!
年轻人最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他们是非既得利益者啊,又对生活充满了要求和幻想,周星驰的电影也为他们出气!造人运动不停止,年轻人就永远薪火相传啊!
不如意的人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TMD这世界上有谁敢说从来没遇上过不如意的事情吗?周星驰的电影所以几乎为所有肯认真看下他的作品的人所喜欢。
《大话西游》基本上也是这个套路。
一个叫至尊宝的穷小子特别重感情,和一个美女紫霞相爱,结果后来紫霞被黑社会老大牛魔王横刀夺爱(牛魔王:冤枉啊,我和铁扇公主夫妻感情其实挺好的,还有一群二奶就闹得我鼻青脸肿,哪有空跟紫霞过不去,所有一切的一切可都是导演逼的!),至尊宝最后无奈的自寻死路——是他主动要蜘蛛精杀害自己的。
好在观音姐姐及时赶到,指点至尊宝找回自己真身,变成了孙悟空回去营救紫霞和唐僧等人,但隐含的条件是从此安心追随唐僧取经、不能再与紫霞在一起。
恢复了法力的悟空于是返回去营救广大人民群众于水火,结果紫霞却在混战中莫名其妙非常冤枉地挂了。我实在不懂导演和编剧的想法,估计是为了迁就《西游记》既有的故事结构吧。
至尊宝为了挽救紫霞(别人先不管)却不得不选择放弃紫霞,这是第一个悲剧。也许在一个没有条件给爱人幸福的人看来,给爱人自由,选择比自己更阔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对爱人的救赎吧。有个歌不就是这么唱的: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亏有些人想得出。
——一个没有力量给别人爱的人,不仅不能在物质上给爱人幸福,甚至还不愿意在精神上承担对对方的义务,这个恐怕未必完全出于为对方的考虑,还是有自私和软弱的成分在内吧。唉,出于某种原因,我是很能理解这种人的啦!
更悲剧的第二个悲剧是紫霞最后竟然还非常冤枉的死翘翘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是符合第一种形式的悲剧的——把美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故事破坏了人们心目中(也许是在某些人心目中的吧)对于爱情的至高无上的形象: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你们以为最重要的爱情,爱情虽然很可贵,但是如果光有爱情,而没有为爱情提供基础的力量的话,就算有爱情也是保不住的。
不过编剧和导演可能觉得这个结尾不符合周星驰电影的一贯喜剧风格,因此,孙悟空在紫霞驾鹤西游后(比唐僧师徒去的还快),镜头一切,变成孙悟空在梦中醒来,原来那么热闹的一球事竟然是孙悟空荷尔蒙分泌过多所导致的一个春梦。
——所有的悲剧因素都被消解了,最后,悟空甚至还化身日本武士和貌似紫霞的美女深情亲嘴了一番。过瘾!估计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要松一口气。故事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形喜实悲的喜剧,成了悲剧的第二种形式。
不过我们也还是不可能不知道的,这个结尾仍是艺术的虚拟,真实的生活不是这样的!
悟空做梦一段,包括那个亲嘴,甚至至尊宝变身孙悟空也都是拍戏人给我们看戏的人、给悟空的一个安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