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余华的愤怒之书
一
小说从主人公杨飞的鬼魂死后恢复意识,接到殡仪馆的通知,要他去接受火化的第一天写起,接连写了杨飞在随后七天内游荡于人鬼世界之间的见闻、回忆和感想,借主人公的讲述,将多个命运生不如死、死无葬身之地的普通民众的故事穿插到一起,为我们从一个角度展示了当今社会中一部分普通老百姓的充满伤痛的人生世相。
杨飞一家:因贫穷分崩离析,父亲有病只能硬挺
杨飞是一个有着传奇般出生经历的弃儿——被生身母亲生下后,从火车厕所粪便排放口掉到铁路上,从此为当时只有21岁的扳道工杨金彪所收养。
长大后,苦读十年的杨飞以其诚实、善良赢得了同事大美女李青的青睐。但对一个才智普通,而且十分淳朴的年轻人来说,这未必是好事儿。婚后不久,李青就因杨飞事业上的无起色而离他而去。
杨飞从此陷入意志消沉,后来又经历了养父身染绝症的不幸。为了给养父治病,杨飞卖掉了父亲的宿舍房,而且无法正常工作。养父为了不变成杨飞的累赘,悄然离家出走。对养父感情甚深的杨飞因此愈发颓废,终年到处寻找养父的下落,沦为居住在地下室的“鼠族”。
一天,心情落寞的他在一家餐馆吃饭,无意中看到前妻李青的死讯。原来李青嫁给富商后,虽然获得了财富,但家庭生活也并不幸福。后来又成了某高官的情妇,最近因高官倒台被牵涉进去,绝望自杀。在获悉前妻死讯后,一直深爱着李青的杨飞(没有找到下家的人就会永远深爱前一个跟自己胡搞的人!)发起了呆,结果在餐馆突然发生的失火事件中身亡。
在殡仪馆,杨飞意识到自己没有墓地可以入葬,陷入了“生,不能生;死,死不起”的困境,和其他一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入葬,得到安息的鬼魂一起,在“死无葬身之地”、殡仪馆之间游荡。徘徊在“死无葬身之地”的鬼魂,最终会变成一具具没有血肉的骷髅。
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跟李青的短暂相会,在殡仪馆见到了已经身死变成骷髅的养父,也从众多死者口中听到了种种悲剧人生故事。
杨飞一家不幸的关键因素是没钱。
如果有钱,买得起房、买得起车,杨飞的妻子不会离开他;如果有钱,能付得起高额的医疗费,老父亲也不会离家出走;如果他、他的养父或者他的亲生父母和兄弟姐妹有钱,他的亲生父母和兄弟姐妹不会疏远他,将他视为家庭的累赘,也许在遇到生活困难时,会有人愿意拉扯他一把,至少给他提供一些疏导的建议,帮他度过难关。
嫌贫爱富的李青其实也是受害者,这一点想想现实中最近广为人知的常艳的经历,就很容易明白。一个年轻貌美、即使很有才华的女性,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如果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子女、家属,完全凭借自己的才智要想干一番事业,而不是出卖自己的肉体,那得有多难啊。漂亮就是被强奸的原罪你,不主动投怀送抱的话,早晚有人修理你,让你被迫接受潜规则。
拒不接受堕落呢?那就多半会遭遇不幸,不如刘梅。
刘梅、伍超:不甘沦落只能绝望自杀、无奈卖肾
刘梅是杨飞在地下室出租屋结识的年轻姑娘,被戏称为“鼠妹”。
她和男朋友伍超都是来自农村的年轻打工者,收入菲薄。刘梅因为长相漂亮,总是被人惦记、骚扰,伍超因此屡次跟人打架,以致两人频繁更换工作,收入很不稳定。
伍超没什么钱,刘梅虽然一直跟着他,但难免也心里不平衡。刘梅羡慕做鸡的小姐妹收入高,总是换手机,因此想去做鸡。想做几年鸡,手里有了钱就从良,和伍超一起回家开个小铺子(适龄女性有三分之一是做鸡的!中国的GDP有多少是靠逼贡献的呢?统妓局有无说法?!)。但自尊心很强的伍超一直不肯同意。
后来,刘梅因伍超给自己买了一个假IPHONE手机,在朋友面前丢了脸,十分生气,但却一时联系不到伍超。她以为伍超是故意躲着自己,就假装跳楼吓唬伍超,结果一不小心失足掉下高楼,弄假成真,摔得粉身碎骨。
远在家乡照顾生病父亲的伍超实际上并不知道刘梅跟自己赌气,等到知道刘梅死讯以后,不禁充满了悔恨。为酬知己,卖了一个肾,搞来三万五千块钱,给刘梅买了块墓地。但却因手术不正规取肾时造成感染,又舍不得动用给刘梅买墓地的钱治病而死。
这两个年轻人的鬼魂一先一后,都遇见过杨飞,可能是觉得自己死得实在窝囊,就有点变得跟祥林嫂似的,都跟杨飞一五一十地讲过自己的经历。但总是阴差阳错,刘梅去伍超舍命换来的墓地安息,伍超却做了死无葬身之地的孤魂野鬼,到死也没有再见上一面。
郑小敏的父母:被强拆活埋
郑小敏一家是杨飞生前联系的家教雇主,但他找到那家所在位置时,却发现原来的六层楼已经变成平地,只有一个小学生也就是郑小敏坐在废墟前面等自己的父母归来。但小敏的父母一直去向不明。
后来在死无葬身之地,杨飞最终看到了一对只穿着胸罩、裤头的男女。交谈了几句,才知道他们就是自己曾经的家教雇主。在自己所在大楼强拆当日,他们因夜班归来太累,没有听到拆迁的大喇叭喊话,就此被埋在废墟之中。由于没有家属知道他们的下落,因此一直无法在墓地中安息。
比起郑小梅家,杨飞所知道的另一个男子的经历还算是好的。他家被强拆时,这人正在房间里和女友做爱,突然有几个彪形大汉撞进门来,把他们拉起来,绑在被子里,扔到汽车里带走。等汽车绕了一圈回来,人家把他们从被子里光不出溜地放出来,自己家已经变成一片平地了。男人不仅因此恐怖经历失去女友,还因此变成了任何老中医包括神药伟哥都无法治愈的阳痿患者。
类似遭受强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控诉无门,唯一的做法就是经常聚在市政府广场委委屈屈地互相讲述彼此的经历,算是抗议暴力拆迁。可是有一天,他们的和平抗议,却受到一些不知身份的人的破坏。那些人跟警察打过招呼,穿过人群,直接冲向市政府,掏出口袋里的石子砸碎了政府的门窗玻璃。然后警察们就从四面八方冲进来,抓捕手无寸铁的群众。
谭家菜老板:被贪官污吏鱼肉绝望自毁
在杨飞身死的那家餐馆,老板谭家鑫因同情杨飞遭遇,每次杨飞在他家吃饭,总是不忘赠送杨飞一个果盘。
他告诉杨飞,自己的店子表面上人来人往,其实近两年因为经济不景气,加上一些官方的人员总来店里白吃白喝,已经入不敷出了。
在餐馆失火时,他和在店里做服务人员的家人,不顾危险拦阻逃命的客人交钱后再离店,结果除了忘了逃命的杨飞,一个人没有拦住,全家都被坍塌的建筑物压死在里面。
由于亲属都在广东,这面的亲属又全部死掉,谭老板一家也无法下葬,成了孤魂野鬼。
李姓男青年:卖身而不可得,最终铤而走险
李姓男青年是个奇葩!他把自己打扮成女人卖淫,始终让包括杨飞在内的众多不知情者感到匪夷所思。但被警方抓捕后,却被一个叫张刚的年轻警察踢碎了睾丸。被彻底废掉的小李长期到公安系统抗议,但是始终无人管他的事情。
绝望中的小李发现张刚重新调回了公安局,就在包中暗藏利刃,混进警察局,砍死了张刚,又将多名警察砍伤。半年后被执行死刑。
张刚死后,坚决不肯火化进入墓地,说是必须等父母为自己争取到烈士称号,才可以安息。李姓男青年在死后,不知为什么不再记恨张刚,虽然也有墓地,但也不肯安息,一直陪着张刚在死无葬身之地下跳棋。
由于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年深日久,两人的身体都腐烂了,成了骷髅人。外人看上去根本分不清谁是谁,还以为他们是双胞胎兄弟。——这一情节很可能是富于隐喻性的:警察和人民都是老百姓的孩子,他们的对立是位置不同造成的,他们都是不合理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小说中还以余华一贯的荒诞笔调交代了张刚之死的后续情况:张刚的父母为了给儿子争取烈士称号,不断在节假日上访。公安局没办法,每到节假日就派出专人拦截老头老太太,然后带他们去旅游,作为安抚手段。后来两个老人旅游上瘾,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争取烈士称号,只是拿这个作为由头,骗公安局的人带自己去旅游。几年下来,花了公安局上百万元。
死刑犯:被屈打成招,含冤而死
杨飞在死无葬身之地遇到的鬼魂中,还有个年轻人的鬼魂。他生前因为家里穷娶了一个神经病女子做媳妇。有一天神经病老婆走失,他被丈母娘家告上法庭。他因遭受严刑逼供,以致屈打成招,被判处死刑。死后半年妻子归来。虽然其哥嫂用政府赔偿的钱给他买了墓地,他却因死得实在冤枉,不肯去墓地安息。
李月珍:举报遭打击报复,尸身去向不明
曾经给杨飞喝下第一口奶水的干妈李月珍,则在发现丢弃于河中的27个死婴,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后,被宝马车撞死,而且死后尸身和27个死婴一起去向不明。有关方面为推脱责任,用其他死者的骨灰冒充李月珍和那些死婴的骨灰交还给家属,李月珍因此和27个死婴一起,无法获得安息。
商场火灾遇难者:不被承认的死者
杨飞在死无葬身之地所见的不得安息者,还有一个由38具骷髅组成的小团体。这些死者来自一家大型商场火灾的遇难者。有关方面为了掩饰自己的责任,不承认这38个人的死亡,他们的家属则得到了封口费。这38人因此成了无法入葬的孤魂野鬼。
二
网上有个流行很广的段子: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
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
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
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
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地;
病不起,药费利润十倍起;
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
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
总结八个字: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不知道小说中这个“死无葬身之地”的情节设定,是否受到过类似段子的影响。
说起来,就是《第七天》讲述的这些悲剧故事,看起来也让我觉得有点眼熟,可能是因为在互联网上看过类似的段子。但这倒不一定说明余华的原始故事素材来自于互联网,而只能说明在当今社会,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并不罕见。
“比《活着》更绝望”——《第七天》封面上的宣传语如是写到。小说的绝望多半来自于对现实的绝望。我深知,人生固多负累,人类所以能存活下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梦想来维系的。那种毁灭人梦想的社会,不可能是一种好的社会。
这么多年来,作家的生活中经历了什么,我不得而知。但看作家的年纪,经历过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应属难免。死者已矣,生者过好自己的余生,就是对死者的最好祭奠。但作者对于生活的表现如此悲凉,从人之常情的角度推断,多半是因为在社会中有一些不好的见闻,而自身也有过类似的不如意经历,才会对那些些见闻产生共鸣,并有意无意地行诸于笔端。——这是文学创作的较普遍规律。
十多年前的中国社会,物质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楼没有现在起得高,大家手里没有现在这么多钱,但对于生活却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积极劲头儿。现在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比过去要好,但大家往往觉得日子过得压抑、劳累、没有奔头。
三
余华的这部小说,显然使用了现代派的写作手法,人为地打碎了故事的时空自然分布格局。但即使考虑到这一点,在表达方面,仍旧有些拼凑、零碎的感觉。原因是情节的组织不够严密系统,人物的纵向心灵深度挖掘不够深入,而横向生活层面展示又不够丰富。
尽管如此,《第七天》仍旧不愧是一部时代需要、民众需要的好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余华以往的作品,包括《活着》、《兄弟》,个人感觉更多的是对于人性歧异的反思和展现,这是受到现代派文学影响的结果。在国内与余华并称的莫言、马原、格非、洪峰等知名先锋文学知名作家的创作多半如此。但在《第七天》中,余华笔下人物的悲剧性命运被赋予了更强烈的社会悲剧色彩,而不是个性的沉沦和乖戾。这在余华是一种转向社会批判的良好趋势,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有社会批判力的作品。
我始终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批判要比人性批判更重要。
在当代中国,现代普世的文明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甚至还没达到欧美日先进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前后的水平,因此,为配合社会进步的发展,为满足民众对特定文化产品的需求,我国的文学工作者最应该创作的文学样式,应该是跟欧美国家十九世纪所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类似的文学样式。
尽管《第七天》中并未对造成书中讲述的那些人生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深入探索,但还是在很多地方对当今社会贫富分化、特权横行的丑陋现象进行了展现。
如书中曾概略提到一个传言死在宾馆套间、嫩模身上的市长,送来火化时,附近交通被封锁,送灵车队连绵不绝,接连几个小时接受遗体告别,所有火化炉全部停烧,其他死者只能在旁边大眼瞪小眼地干等。
在殡仪馆里,最不幸的死者死无葬身之地,稍微好点的普通死者则担心着高价墓地25年后的产权,子女无力续费的话自己骨灰的去向,而候烧的贵宾们死后则享受着“令人瞠目的奢华。他们六个中间有五个的墓地都建立在高高的山顶,面朝大海,云雾缭绕,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海景豪墓。只有一个建立在山坳里,那里林木茂密溪水流淌鸟儿啼鸣,墓碑是一块天然石头,在那里扎根几百上千年了,他说现在讲究有机食品,他的是有机墓碑。另外五个的墓碑有两个是实体的缩小版,一个是中式庭院,一个是西式别墅;还有两个是正式的墓碑,他们声称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最后一个说出来让大家吃了一惊,他的墓碑竟然是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而且尺寸大小一样,只是纪念碑上面毛泽东手迹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改成了‘李峰同志永垂不朽’,也是毛泽东的手迹,是他的家人从毛泽东的手迹里面找出来‘李峰同志’四个字,放大后刻到墓碑上面。”
这是我对《第七天》的一些粗浅看法。
无论如何,希望作家的这本书能够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