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祥

注册日期:2025-03-29
访问总量:818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细说《诗里别样有禅》


发表时间:+-

诗里别样有禅》这本书复旦大学著名学者骆玉明先生的新著内容是从诗歌的角度解析禅学,或者也可以说是通过赏析特别有禅味的诗深入浅出地解析禅机

骆玉明是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资深教授,尤其在中国文学史编撰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作者195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赴崇明岛插队,其时已开始戮力于文史哲学。据学者张新颖戏言,骆氏贤伉俪当时之缔结良缘即始于趣味相投、文史做媒。1977年,骆玉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自此留校任教主讲并精研中国传统文学30余年间浸淫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著译十余部,论文数十篇,尤以与章培桓先生合编之《中国文学史》最为学界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所推重。该教授因学养深厚、讲课风趣幽默,备受师生喜爱。又性喜围棋茶酒,为人洒脱不羁,每为识者称其有魏晋名士之风。

不过,称骆先生有魏晋名士之风,在我看来,大抵是说骆先生所具有的那种随性自然的生活态度。指代形容则可,但并不足以反映其人全面的精神面貌和学问修养。唐宋以后,那些传统文化修养深湛的知识分子,莫不是身兼儒道释三教文化于一身,其学问素养尤其是以佛学或中国化的佛学禅学为根底。例如《禅里特别有诗》中屡次提到的苏东坡。甚至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源自佛学思想。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是在获得了佛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后,才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的。大体上,是可以认为唐宋以后的传统型中国知识分子,其世界观、人生观往往是为禅学所渗透浸润的。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传统文化文学领域的大学者、知名文人,都非常有佛家气息、禅学风味。

对于骆玉明这样一个浸淫中国文学数十年的学者来说,说他具有魏晋名士之风,实际上意味着说他是一个有着深厚佛学修养的人,或者至少也是一个有禅味的人。因为他的精神气已经不是道家学说可以解释涵盖得了的。在我看来,诗里并不特别有禅,是仁者心中有禅。以其心中有禅,故得见诗中有禅。细观骆玉明先生的学问著述、立身行事、言论志趣,莫不或深或浅地带有禅味玄机。坊间流传,骆玉明曾手持两根油条进教室给学生讲课。由此可见其人之不拘小节、童心不泯。骆同志又自言,“最是不怕寂寞,所以容易觉得好。大抵街上无人白我眼,便以为是个好世界”,就有几分著名禅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味道。

不过,明白《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是一个禅意栖居者所写的禅书,并不意味着就能很容易地读懂这本书。首先,这可能是因为,禅学讲究不立文字、知性顿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微妙玄奥的学问,因此就算本书是从相对通俗的禅诗导入,仍旧不是轻易能读懂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禅本来不可说,以诗说禅,妙处在说与不说之间,说多了、说白了就不好。”

其次,这也可能是因为,在学问上“飞扬跋扈”的骆先生,在文风上毕竟还是有点名士脾气,断然不会做那种迎合市场放弃自己风格的事情。我书中有黄金屋,我书中有颜如玉,尔爱看不看——我觉得这应该是曾经被称为才子的骆先生著书立说的真实心境。以是行文多重展示而少勾引,多含咏品味而乏胳肢人笑。例如,作者在序言里打了很多比方、引了很多资料,就是不肯用大白话说明白禅到底是啥。那些像我一样图省事的朋友,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图省事的方法。那就是凡遇到这两个字,都用“真理”或者“道”替换即可。其实“佛、禅”二字的本意确实如此,所以约定俗成叫成现在这样,是因为最开始音译梵语的缘故。

但可以打包票的是,只要您能静下心来看得进去,最后一定会觉得本书甚为有趣、甚为有用。至少对我这个喧嚣与躁动的当代人来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一味十分熨帖心灵的良药。

《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除去序跋共有十八章,其间以数十首禅诗、禅味诗、禅学趣事典故为门径、线索,加上深入浅出、见解独到、言辞优美的评析,从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三个角度,为我们大体上勾勒描摹出禅学的内涵风貌。具体来说,包括对禅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三个部分的阐释,而尤其以人生观方面的论述最为详明。

其中第壹、贰、叁、肆、拾陆章可以看成主要是对于禅宗世界观的讲解。如章壹引用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诗句和典故,启发读者在消泯对立中理解世界的空寂本质,告诉大家世界是空无的。章贰中引用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和典故,提示读者真理是无形的,由此解释禅学注重顿悟、不立文字的缘故。章叁中借禅宗五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诗句和典故,导出运动变化都是相对的禅学结论。章肆借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等诗句和典故,说明现象是人心变易之结果的禅理。章拾陆则借宋代文悦禅师的“千峰消积雪,万木自回春”等诗句和典故,进一步说明,世界的本质都具体呈现于现象之中。

这本书有两章可以理解成是在主要地讨论禅学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方法论。如章壹实际上也提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的重要方法,那就是在消泯对立中理解事物。章玖则由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诗句典故,揭示只有寂然之心(被比喻成静夜)才能照见万物本质(钟声)。

作者始终是一位文学研究专家而不是修行者,所以他对于禅诗的赏析和对于禅的理解始终是面对人生的。这应该也是这本书的其他部分都集中在剖析禅学人生观的原因吧。这对于我这种注重功利实用的家伙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章陆由“尽日寻春不见春”、“枝头春意已十分”等诗句和典故引发,指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发现自我的本来面目,真我即真理之所在。“最高的完成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那么应该如何完成自我呢?章捌借“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等禅诗和典故,指出外界所塑造的“我”并非真我,只有去除外界加诸于自我的影响,发现生命本真,才能抵达真理的彼岸。

章伍借王维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诗句和典故,提出随性自然、反对极端的人生态度。章柒讨论的是年轻人最感兴趣也最容易在上面跌跟斗的男欢女爱,由分析“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等诗句和典故切入,提出了爱恨随缘的情感态度,恰如仓央嘉措所云:“同爱人的因缘尽时,我也不必伤心”。在具体的人生态度方面,章拾进一步借“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等诗句和典故,说明人心只有像明月一样皎洁,洞见世界人生的空寂本质,才能超脱世俗物象的纷纷扰扰,获得心灵的平静,人生的圆满。章拾壹借“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等诗句典故,指出“平常心是道”,人应以事物本来面貌看待事物。章拾贰借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诗句典故,揭示人生应勿空论、笃实行,注重实践。章拾叁则从南宋禅僧惟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典故,以及济公“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等诗句导入,倡导平淡地接受世间万物差异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书中也不无深刻地指出禅学并非要人一味恬淡自守,也有倡导人生应积极进取的一面。章拾肆借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等诗句典故,指出世界和人生的本质虽然是空寂的,但人不应该受到外物消极一面的影响,而应积极进取,过一种“利乐众生,慈悲为怀”的人生。章拾伍剖析“云在青天水在瓶”等诗句和典故的意蕴,揭示出禅者倡导精神自由、反对权威的豪迈精神气度。章拾柒借朱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句典故,指出具有禅意的人生应该是活泼向上、积极乐观的。章拾捌则由“不检细行”的龚自珍的“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等诗句轶事导入,揭示了童心是禅宗所谓自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禅意的栖居,就应坚守纯真的童心。

本书对于古今轶事典故、中外诗词歌赋的信手拈来,对文史哲学、世界、人生剖析的鞭辟入里,显示出作者对于文史哲学多方面的深厚素养。如章伍数页间,从王维入手,说到陆游,说到清朝人徐增,说到李白,说到五代时大肚弥勒佛的本尊布袋和尚,中间插入多则诗文、典故,征引不同观点,纵横上下五千年如数家珍,非几十年专精于艺业,已经打通了古典文学的任督二脉,必不能至此。

需要声明的是,我绝对算不上什么佛教或者禅宗信徒。对于禅的理解也完全是非常初级的水平。小的时候曾经翻检过一些公案书,只是当成故事和有趣的思辨材料,因此,要说懂得禅,尤其是真正理解了骆玉明先生的这本书,可是不敢。例如,我一向以为佛学乃是舶来品,看了骆先生的作品,才知道中国的佛学至少是禅学乃是中国人吸纳外国文明,与中国固有文明相结合所做的新发明。所谓禅学多有道家和儒家思想渗入。所以,我在这里对于本书的绍介只能是挂一漏十,至于本书的真正价值,还有待广大诗歌和禅学的爱好者、想从阅读中获得人生启迪的朋友们,在阅读中继续挖掘凝练。

201361621:36:20


浏览(142)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