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中华之物力结贪官之欢心
和一个愤青朋友闲扯历史,他提起最近有个新片子叫《切·格瓦拉》。他说自己也很想为国家民族做点什么、自己也顺便干点惊天动地的事业,多泡几个妞,留名青史。他说自己颇有陈胜吴广之志,只是现代社会国家机器的完善发展已经使得揭竿而起成为极其不具有可行性和风险的事儿。切·格瓦拉之死已经表明了这一点。末了,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后切·格瓦拉时代,热血青年除了看看黄片、打打飞机、发发牢骚、玩玩游戏之外,是否就真的无所作为了呢?
毋庸置疑,既有历史的进步从来都是血战前行的。既得利益者从来不会放弃自己手中的好处。等待恩赐不是可怜不可怜的问题,而是现实不现实的问题。
但既得利益者不是铁板一块,这就给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某种机会。
以欧洲为例,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尽管资产阶级在英法等国最终革了君主的命,但在中世纪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与新兴市民结盟推进资本主义最初发展、推动民族国家兴起的,恰恰是各国君主。原因是当时尾大不掉的地方封建贵族经常不买国王的账,和老大对着干。而市民阶级建立国内外自由市场经济的需要,恰恰与君主加强王权的需要一拍即合,这样,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市民阶级出钱、君主组织人马,组成雇佣军,翦除封建诸侯的战争在中世纪末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事后诸葛亮地说,当时的君主其实挺傻的,顾头不顾腚,眼光忒短浅。新兴资产阶级认钱,贵族认大刀长矛,明显不是一路人。资产阶级也不是省油的灯,等到羽翼丰满,肯定会掉过头来反噬一口。而那个时候,君主的同类封建贵族们已经都被打残,没有了爪牙护卫,只好被砍头。
这一历史事实对于当代青年有什么启发呢?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上依靠权力生存的阶层,不断有人涉足市场经济领域,变成巨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获益。
显然,这些中的大多数人在最初淘到第一桶金时,都依靠过权力的帮助,但随着人事的变迁,很多从前处于权力中心的,慢慢地却可能游离到了权力边缘。而为了进一步攫取利益或保持既有利益,在野派或相对在野派总是会试图谋求重新回到权力中心,或者至少希望社会实现进一步的法治化,以保障他们的既得财富合法化。所有权斗的本质,无非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从长远来看,社会公平正义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的最终实现,将取决于越来越多的贪官群体、在野派针对他们所属的旧阵营的集体反水。
在上层分化的过程中,就其武力来说,在后切·格瓦拉时代原本微不足道的民众,于是有可能成为决定不同派系胜出与否的关键。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各个派系都会适当地向群众示好,给予老百姓适当的好处。给予的好处大小,视斗争的激烈程度而定。这其实是资产阶级兴起,而普通人民群众的福利待遇也跟着提升的原因。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民众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设法使掌握权力的人变得越来越有钱,从长远的角度看,实际上是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性行动。
这种事情在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做的时候,效果是不明显的,大家是看不出来其深远意义的,但当整个代表进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阶层,全都有意识地去开展行动时,尤其是那些掌握巨大财富的精英阶层也这样有意识地开展行动时,就会演变成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退一万步说,历朝历代哪一朝哪一代垮台跟贪官没关系?!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给村长送两只鸡和给省长送几十个美女几十亿美元,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是不一样的。
古有吕不韦起于商旅,以囤积秦国世子为奇货,终为大国权相,影响六国统一进程。
量中华之物力结贪官之欢心。
全面腐败到来之日就是全面民主实现之时。
在后切·格瓦拉时代,相信很多有着远大志向、有着过人才智的青年,可以成为当代的吕不韦。
后记:
这是2010年代的文章,现在看来和当时的欧美国家人一样犯了一个错误:贪官吃饱了不一定就想下台;人哪有个饱;贪官是无穷尽的,根本无法靠赎买策略实现转型,因为贪官退休或被搞掉后新上来的还要饕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