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学者的短视与代价
华裔学者:别做廉价工具人
前几天,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王晓峰(XiaoFeng Wang)的突然解雇,再次将华裔学者的困境推上风口浪尖。FBI突击搜查他家当天,学校未经正当程序便将其开除,这不仅是个案,更暴露了华裔学者在中美博弈中的脆弱处境。然而,真正的根源不只在于外部打压,更在于他们自身的短视——被“千人计划”等中国科技项目的忽悠所坑,在集权体制下沦为可利用的工具,追逐短平快的利益,最终吃力不讨好。相比之下,专注美国科研体系才是正途,既能避免被坑,又能收获更大回报。
华裔学者的短视由来已久。五十年代,新中国以“报国”之名忽悠海外科学家回国,许多人放弃西方优渥条件,满怀热情投身建设。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学术自由,而是政治运动的深渊。钱伟长、华罗庚、赵忠尧等大师被批斗、边缘化甚至迫害致死,成了集权体制下的牺牲品。他们被忽悠成廉价工具,短期奉献换来的却是长期噩梦。
历史教训未被汲取。近几十年来,“千人计划”再次以“爱国”与“机遇”为饵,忽悠华裔学者参与。许多人天真地以为能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却不知在集权体制下,任何人只是可被利用的棋子。一旦风向变化,他们便被弃之不顾。王晓峰、胡安明等案例表明,这种短视选择不仅毁掉学术生涯,还让自己成为地缘政治的炮灰。被忽悠的代价,远超想象。
“千人计划”表面上是科技崛起的捷径,实则是集权体制坑人的陷阱。参与者被忽悠以为能名利双收,但实际上,他们的才华被贱卖,只换来短平快的微薄回报。集权体制从不尊重知识产权,更不会真正保障学者的价值——一切服务于短期目标,学者不过是工具人。待利用价值耗尽,或中美关系紧张时,这些人便被毫不留情地抛弃。
更坑的是,美国将“千人计划”视为技术窃取的标志,FBI的突击搜查和无端指控让学者防不胜防。即使无罪,职业生涯也已崩塌。而中国政府呢?从不提供任何保护,只会继续忽悠下一批“工具人”。华裔学者在这场游戏中两头受气,成了最廉价的牺牲品。
与其被忽悠着在集权体制下当工具人,不如专注美国科研体系,追求真正的长远回报。美国拥有成熟的学术环境、充足的经费和相对自由的空间,是华裔学者施展才华的理想舞台。王晓峰在密码学和网络安全领域深耕20余年,获2300万美元联邦资助,若不被“千人计划”之类忽悠,持续在美国发展,成就可能更辉煌。可惜,一次短视的决定,让他被坑得一无所有。
反观杨振宁、李政道等前辈,他们专注美国科研,不仅避开了政治坑,还在学术史上留下不朽印记。这证明,拒绝被忽悠、远离集权诱惑,才是华裔学者的正途。别做短平快的廉价工具人,专注长远,才能不被坑。
华裔学者的困境,既是被外部环境所坑,也是被自身短视所害。要摆脱这一循环,必须强化以下认知:
集权之下无自由:任何参与中国科技项目的决定,都可能让你沦为被利用的工具人。别信忽悠,远离政治坑。
拒绝短平快诱惑:千人计划的短期利益不过是糖衣炮弹,长期看只会让你被坑得更惨。专注美国科研,回报更稳更大。
不当廉价牺牲品:爱国情怀常被集权拿来忽悠人,但科学家不是工具。保护自己,才是对才华的尊重。
王晓峰的遭遇,是对华裔学者的一次血泪警告。被忽悠的代价太高,做工具人的下场太惨。五十年代的悲剧和近年的教训都指向一个真相:在集权之下,任何人只是可被坑的棋子。别再短视,别当廉价工具人,专注美国科研,才是守护才华与未来的唯一出路。
附录:不公的对待与千人计划的阴影:华裔学者在美国的困境
最近,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在没有经过应有的法律程序和学术审查的情况下,突然解雇了计算机科学教授王晓峰(XiaoFeng Wang),并在FBI突击搜查他和他妻子住宅的同一天完成了解职决定。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也再次凸显了华裔学者在美国面临的不公正待遇。王晓峰教授在印第安纳大学工作了20多年,研究领域涵盖密码学、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并获得了联邦政府超过230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然而,当他因一项涉及研究资助申请的“例行调查”被暂时停职后,学校不仅拒绝给予他应有的听证程序,甚至在FBI介入调查后立即解雇了他。这种做法完全无视了“无罪推定”的法律原则。
美国大学本应是学术自由和公平正义的象征,但在涉及华裔学者的案件中,我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王晓峰的案件与之前多起类似事件如出一辙——尚未被指控犯罪,甚至没有明确的指控内容,就已经被剥夺学术职位,甚至被“消失”在学校官网上。这种先行处罚的方式,不仅违反了学术机构应有的程序正义,也破坏了美国的司法公正原则。
在王晓峰事件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千人计划”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千人计划原本是中国政府为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的一项政策,但它在美国的学术界和情报界引发了极大的警惕。美国政府近年加强了对华裔学者的审查,许多曾在千人计划或类似项目中参与过的学者,即使没有任何违法行为,也被视为潜在的国家安全威胁。FBI曾多次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突击搜查华裔学者的住宅,导致他们的学术生涯被毁,甚至被错误起诉。例如,2021年田纳西大学教授胡安明因“隐瞒与中国的合作”被指控欺诈,最终被法院宣判无罪,但他的职业生涯已经被摧毁。千人计划不仅没有真正帮助大多数华裔学者,反而使他们成为中美地缘政治博弈下的牺牲品。美国政府将其作为打压华裔科学家的借口,而中国政府则未能提供任何保护,使得这些学者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王晓峰事件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华裔学者群体在美国所面临的系统性歧视。学术机构本应是知识交流和创新的场所,而非政治角力的战场。但如今,许多华裔科学家不得不在恐惧和怀疑中工作,担心自己的研究是否会被误解,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会因某些无端指控而终结。对于美国而言,如果继续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打压华裔学者,长远来看只会削弱其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华裔科学家而言,如何在学术自由和政治现实之间找到生存空间,将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