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原

注册日期:2024-01-23
访问总量:10607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春天笔记 7——编辑部故事:新婚之夜逃走的新娘


发表时间:+-

晓峯

那时印刷还是铅印,车间里竖着一排排活字丁,工人每人拿一段书稿往盒子里排字,然后把大家排的字拼到一起,去打纸型,再铸版印书。往常排字工人对书稿的内容不会有兴趣,只排分到自己手上的一段文稿完成生产任务,但是,排《在彭总身边》的时候,工人们一边捡字,一边交换读文稿,一边哭!

这是1979年,军人作家丁隆炎写出了《在彭总身边》。头一年的12月,彭德怀刚刚平反。这个平反非常隆重,在中国最权威的报纸《人民日报》上整版刊登,让更多的人都晓得1959年在庐山上发生的事情,晓得这位功勋卓著的元帅在庐山上为民请命,也晓得他后来的冤枉。这本书写了元帅最后受难的日子,一个老人最后的屈辱和可怕的身心的痛苦。

四川自古称天府之国,农业生产条件好,但在大饥荒的年代饿死的人却居各省之冠!经历了可怕的饥饿年代,提起彭老总,看到他最后的惨,谁不伤心呀!

十多万字的一本小书,四川人民出版社一印40万册,读者踊跃,到书店排队买书!

不久,作家老丁到西北出差,住当地部队招待所。晚上,忽拉拉来了一屋子军人。这些人都是彭总的部下,受彭总牵连被关押惩罚过的,才放出来不久,洞中一日,世上千年,他们都不太知道这些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来跟作家讲彭总的故事,讲他们好想念彭总!老丁非常感慨,感觉到民心军心所向,写作受到激励。

谁知道老丁这本书却惹了祸,有人状告出版社,告了作家,甚至要求开除老丁的军籍!

原告是彭总夫人蒲安修。

浦安修.png


老丁很想不通,为什么不能写彭总的冤屈呢,中央都为他平反了呀!对彭总夫人,他也满怀同情。他跟我说过:“她是延安四大美女之一,却成了个最不幸的女人!”

现在网上也有彭德怀的婚姻故事,看了好几段,感觉也是有根据的,却没有老丁跟我讲的故事。

 

老丁的故事来自彭德怀的警卫参谋景希珍。

彭德怀受难的时候,他的警卫员景希珍被调离,军龄长,提成警卫参谋,安排在四川某县做武装部部长。老丁那时做武装部政委,两人每年一起乘火车回成都过年,老丁比较热情活跃,景希珍很少说话。老丁说:老景,春节我来跟你拜个年!老景却摆摆手。老丁只好不去。

有一年,两人在火车站看到好多农民要挤着上火车,是出门去讨饭!老丁很难受,不知说什么好。

老景说:“老百姓不是看你打什么旗帜,是问他们的肚皮。”

那个年代,这样的话无异于石破天惊,老丁想,老景不说则已,一说就好有水平:“你这话说得真对呀!”

老景说:“这话不是我说的。”

“是谁说的呢?”

老景停了一下才说出:“彭老总。”

老丁说:“你们湖南人出了个大忠臣!”

“说谁呢?”

“彭德怀。”

从此,老景跟老丁的话多了起来,过年回成都,也有了走动。

老丁第一次到老景家拜年,老景开了门。老丁吃惊地看到,老景爱人是有精神疾病的,家里好不容易。

老景爱人怎么生病的呢?她工作的工厂开大会批判彭德怀的时候,她说了句:“彭老总是好人哪!”人家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她这个普通工人,她想不通呀!她自己接触过彭总的,就是好人!人怎么能够没有良心呢?

那些压抑的日子里,老景跟老丁悄悄地聊那个他挂念的老人,那个受难的老人。

老景讲了好多故事。

“原来是这样呀!以前都不知道呵!”老丁便找个本子悄悄地记录,想着有一天要把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告诉自己的儿子,教育他做一个好人。

老景跟了彭老总16年,对他感情深厚,也知道很多故事,老丁就记了很多。所以彭德怀刚平反,老丁就写出了彭老总的故事。

彭老总的故事终于不用冒着风险悄悄讲了,老景继续讲,老丁又继续写。

 

彭德怀的婚姻故事,老丁也是听老景讲的。

少年彭德怀有反抗精神,当初是与恶人抗争后离乡背井的,以后投考军校,成为一名军官再回去,也算衣锦还乡了,家里就张罗给他娶媳妇。新妇刘细妹进门才15岁(现在网上说12岁),又瘦又小,30岁的彭德怀伸出一只手臂,就能让她吊住。新郎倌对新娘说:你得放脚,还要认字,去念书。又给她起了个大名刘坤模,就是女中楷模的意思。

刘坤模读了书,18岁与彭德怀圆房。不久,彭德怀又离家出去打仗了。这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后,刘坤模在报纸上看到平型关大捷的消息,看到彭德怀的名字,千里奔赴延安,终于与丈夫见了面。

十年间,彭德怀与妻子未通音问,也未另娶,夫妻重逢得有多么欢喜!

晚间,两人抱了被子进窑洞,久别胜新婚的甜蜜还没开始呢,洞外来了一个人,站在门口招手说:“老彭你出来一下。”

老彭出来,来人神神秘秘地说:你知道她是啥人么?她被国民党军官霸占过,还生了个孩子!

(我问:“那人谁呀?”老丁说:“康生。”)

老彭就进洞去把被子抱了出来。

(网上对刘坤模的经历又有一说)

朱老总知道了,看彭总心情不好,就邀他:老彭,去抗大看打篮球!

——是女子篮球赛呀!

朱老总问:老彭,你看哪个女同学好呀?

老彭手指了一位球打得好的漂亮姑娘蒲安修。

领导便找女篮姑娘谈话。

然后,延安窑洞举行了婚礼。

那时延安这样的结婚程序很常见,男方看上了,组织出面找女方谈话,女方若不同意,领导继续做工作,直到同意,然后办婚礼。以后大多数都能夫唱妇随,革命胜利,和美一世。然而,这位新娘却在新婚之夜出了状况。

蒲安修在领导谈话后,应该是同意嫁给彭德怀这位大英雄的,但婚礼之后,她抬头看一眼新郞,竟然转身跑出窑洞,不见了!

(老丁说:许是看到那会四十多岁胡子巴渣的彭总吓着了?

我问:那她之前没有见过彭总么?

不知道呀。)

新娘不见了,立即派了一个班的战士去找,还去山上找。

以新郞及牵线人在延安的地位,这事可不是一般的尴尬!

新娘呢,她20岁,生在书香之地书香之家,北师大历史系学生,能干又漂亮,来到延安就是超级女神哪!那年头的女神一心救国一心革命,年华正好,读书又多,就没有自己的婚姻理想?20岁的女孩子,会被英雄吸引,在新婚之夜,她逃出窑洞躲在夜色里,听着战士们呼喊的时候,想什么呢?她发现对英雄的景仰还不是爱?亦或突然直觉到难以与一个还显陌生的老男人同床共枕,对于结婚产生恐惧?

当然,新娘被找回来了,重入洞房。

这个细节,在所有网上的故事里都没有,电视电影里更没有,但这种细节作家是虚构不出来的。

还有一个细节,也是网上文章和电视电影里没有的。

战争时期,军令如山,离散为常事,一次夫妻分别时,丈夫送了妻子一只小手枪,叮嘱她在危急时刻得给自己留一颗子弹。

这两个细节想必给老丁印象很深,我听了感觉的是震撼,尤其后一个。手枪是让妻子自卫的武器,但如果是对男的,会有给自己留子弹的叮嘱吗?宁死不屈,是为了信念,也是为了贞操吗?

延安的男人,也是中国男人哪!

 

老丁是中国作家,没有写过这两个细节,但这两个细节部分解释了他说彭总夫人是“不幸的女人”的意思。

还有一部分“不幸”,当是指夫人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被彭总牵连,1962年就提出离婚,不允,后来实际上分居,但在以后的大运动中仍然与彭总同台受批斗的遭遇。

一个男人最难的时候,妻子的离开,可能是更致命的打击,在那些革命运动中,这样的事不算少。很多妻子是被迫的,因为政治上的贬谪,会牵连到一家人的待遇和处境,孩子们的前途。这位元帅的妻子呢?她提出离婚仅仅是政治压力么?窑洞结婚时,组织是起了重大作用的,1959年以后,那样大规模的反右倾运动,牵连了多少人!她虽然没有孩子,也提出离婚,划清界限,当然是听组织的话。

但是现在组织为彭总平反了,是全党全国人民都敬仰且怀念的人。

是因为这样,她不满意作家如实写了她提出离婚并分居的事么?毕竟,没有正式离婚,在平反后的追悼会上,她是以配偶的身份出现的。一个女人最痛的,或许不是事业无成,而是婚姻不美满。人生最痛的事,不可以言说,哪容他人置喙!

然而,彭德怀在中国历史上是抹不去的人物,无论是战争时代的军事才能还是和平时期庐山上为民请命的万言书,还是后来惨无人道的际遇,都应该有记录哦。只是,历史记录,有时太过残忍,名人之后,几无隐私。无论怎样高明的作家,也难以让各方满意。

夫人告状告到总书记那里了,一时出版社和作家都很紧张。

不日,消息来了——总书记读了老丁的书,说了:“我看这样的作家很好嘛。”

出版社松了口气。成都省军区给作家丁隆炎连提二级,并记二等功。

 

后来写彭总的书多了,人也多了,北京还成立个班子,史料丰富。蒲安修参与了彭德怀年谱和传记的写作,据说并不以权威自居。她对彭总遗产(主要是补发的工资,那会儿也是笔大钱)的处理,分给彭总的侄女侄儿,剩下的资助贫困地区教育。彭总的遗物,她也捐赠军事博物馆。读者会感觉到她对彭总的尊重与愧疚,而她不会提自己作为女人受过的委屈,她要彭德怀一生的所有都受人们景仰。

受过高等教育的延安女人,哪怕是超级女神,也是中国女人哪!

 

1743521073851865.jpg

军旅作家丁隆炎

   

不,这里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蒲安修生于新文化时期的1918年,那一代有多少青年不惜与原生家庭决裂也要争取婚姻自由,那个年纪的女学生,都会读《红楼梦》《西厢记》(这些书要到我的青春时期才会再禁)。反礼教,争个人自由主题的白话文学作品,比如巴金的小说《家》,曹禺的话剧《北京人》在青年中都很火,甚至许多青年离家参加革命的初心,就是为了婚姻自由。他们到了延安以后,怎么就接受领导谈话压倒父母之命,组织安排高于媒妁之言的呢?

当然,也有人会说,战争年代,结个婚嘛,哪有那么多讲究?组织安排的人不优秀么?不是安排出了不少好夫妻么?

可是,恋爱呢?初见的欣赏与心跳呢?怯怯的试探,误会以后的苦恼,和解以后的娇嗔呢?紧张的笨拙可爱的,却终身难以忘怀的表白呢?一日三秋的思念,重逢的喜悦和甜蜜呢?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浪漫誓言呢?

恋爱,哪怕是得不到回应的恋爱,甚至悲剧性的恋爱,也是上天赐予生命的华彩乐段,若人生缺失,也是没有花香的园林,没有朝霞的清晨,任何时候回想起来也是令人惋惜的呢。

人们敬重将军,关心元帅的名誉,组织总是顾全大局,有谁想过新婚之夜出逃的新娘的感受呢?作家肯定是想过的,要不他跟我这个小辈人聊?

 

2025年4月1日改定


浏览(941)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