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四十四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真挚坦诚而又婉约飘逸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十八岁时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人”,次年九月皇帝下诏,禁止元祐党人的子弟居京。受此株连,崇宁三年(1104)夏,二十一岁的李清照一人离京回原籍济南,赵明诚留在汴京任职。这首词便写于她与夫婿这一段离别期间,抒发思念之情,属于她的早期之作。
上片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刻画出清秋的景色。屋外,菏塘里鲜红的莲花已经凋零,残留着幽幽的余香。室内,光滑如玉的竹席,透出秋天的清凉。景中寓意着词人芳华易逝的清愁,铺垫了全词的感情色彩。
接着,书写从白天到夜晚的活动和情绪。“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微微地松解丝质的衣裳,独自泛一叶木兰之舟,排遣孤单的离愁别绪。“云中谁寄锦书来?”怅然地仰望天空,白云悠悠,大雁飞回,捎来了他的书信吗?“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排成“人”字,飞回故地,远方的亲人何时归来?月华如水,洒满西楼,词人独倚楼栏,举首望月,情思缠绵。从白昼到月夜,无论在兰舟还是在楼台,寂寞的思念之情萦绕心际。
下片,词的过片之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以景抒情,隐含“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的喟叹。落花流水,岁月悠悠,人生短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闲愁:“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端的愁思。同样一种相思,两人各在一方,彼此爱之深,思之切,互相牵肠挂肚,愁绪如缕,绵绵不绝。
“此情无计可消除”,这样痛苦的思情,毫无办法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刚从微锁的眉头消去,却又袭上郁闷的心头。这两句,语句工整对仗,笔法极为精妙,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清初著名文学家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但是,李清照将之脱胎换骨,优美动人,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此首名词,李清照以淡雅清丽之笔,抒写离情闲愁,缠绵而不悲伤。词美情深,出神入化,韵味隽永,为历代许多名家所点赞。明代李廷机评道:“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超逸,令人醒目。”因为这一首词广为传咏,其首句的最后三个字“玉簟秋”又成为词牌《一剪梅》的另一别称。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