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77: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一)
李斯, 楚國人, 年輕時做小吏, 見廁所裡有老鼠,又臭有髒, 在污穢之中尋找食物, 而且經常受到人和狗的驚嚇,遑遑不可終日; 而糧倉裡面的老鼠, 又大又肥,住在大房子裡面, 有大把的糧食可以享用, 沒有人和狗的驚嚇,日子過得非常滋潤。於是李斯深有感悟到: 一個人有沒有出息, 就如果老鼠一樣, 看他最後能住在那裡。
於是李斯跟隨荀子學習政治,研習帝王之術, 學成之後, 感覺楚王成不了大事情,當時的諸侯六國也很弱, 不能靠著它們成就大業, 於是李斯想到秦國發展, 向荀子告別說: 如今秦國想要稱霸天下, 這正是天下英雄豪傑勇武之時, 一個人“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 那些卑微貧窮的人,自己沒錢,不思進取,還批評其他富人,自以為清高、無為, 其實就是矯情, 自欺欺人而已。 (從這兩段來看, 李斯的思想大家應該都很熟悉, 今天的大陸基本上還是這個思想, 人要出人頭地,做人上人。荀子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奇怪是,我們在春秋戰國時期,看到的是兩個不同的儒家思想, 孔孟之道好像並不被人待見,處處碰壁, 而荀子的儒家思想似乎很實用, 更加接地氣,他的兩個學生李斯和韓非之也都很有“成就”, 感覺上,孔孟之道, 比較理想化,但是並不實用, 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而荀子的儒家思想則更加深入人心, 前者是“克己復禮”, 而後者有點“放馬出去,博一下”的味道。)
李斯來到秦國,投奔在丞相呂不韋的門下, 呂不韋很看重他,李斯也因此有機會見到了秦王,他對秦王說:昔日秦穆公很有能力,但是沒有辦法兼併六國,是因為當時周天子勢力還很強,諸侯實力也不差,所以大家都不聽秦國的。 現在情況不同了,周天子勢微,諸侯國弱,實力大不如從前,按照您現在的實力,統一天下如同囊中取物,易如反掌,大王應該成就霸業,稱霸天下。如果錯過時機,讓那些諸侯國恢復實力,再想稱霸,就不容易了。 秦王認為對,拜李斯為長史,圖謀霸業。 李斯建議秦王:派人帶大量金錢到各國收買政要名士,聽話的人,就給他們大量的財務,徹底收買為己用, 那些不聽話的,就想辦法殺掉他們。在內部離間各國的君臣關係,在外部派大軍良將威脅他們。 秦王於是拜李斯為客卿。(秦王的高級參謀,但是是來自國外)。
當時各國也派間諜到秦國活動,而且發生了一件有名的間諜案。韓國人鄭國是一個水利工程師,潛伏到了秦國內部,並且成功的促使秦國大興水利,耗費國力,後來事發,秦國的大臣們認為要限制移民,感到很多從諸侯國來投奔秦國的人,很多都是間諜,來秦國就是為了他們本國的利益,所以大臣們商量禁止移民。李斯於是上書反對。大意是,移民給秦國帶來很大好處,對於秦國的科技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也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另外秦國也進口了很多他國的礦產,汽車零件,這些都是對秦國有利,秦國不應該禁止移民,而是應該引進天下人才,給他們辦綠卡,讓他們給秦國做貢獻,這樣才是大國的胸懷,才能成就霸業。如果您現在改變移民政策,那麼天下人才一定都會跑到我們的敵國,您相當於是給敵人提供兵器,幫助他們來攻打自己。而且我們數敵太多,一旦出現危機,沒有人會來幫助我們,大王深思,即使大王不愛惜人才,那麼您後宮裡面的各國美女您總是喜歡的吧?秦王一聽禁移民,相當於禁美女,這怎麼行!?於是停止逐客令,拜李斯為廷尉,廣攬天下人才。 (這一段是我根據原文胡說八道,但是李斯的原話很不錯,不是那些又臭又長的八股文,但是的確也是一套話術,只是還算是人話,很值得去看一下)
二十年後,秦國統一天下,秦王稱皇帝,拜李斯為丞相。實行郡縣制,銷毀兵器,王室子弟,有功之臣不再封王列侯,避免他們日後作亂。李斯建議秦王,廢黜百家,收去《詩》、《書》等諸子百家的著作,讓百姓愚昧無知聽話,沒辦法以古論今,誹謗朝政。同時也建立自己的司法體系,強制人們遵行。
秦國強盛,李斯的權勢也越來越大,兒子們娶的都是公主,女兒嫁的都是王子。李斯的兒子李由做三川郡郡守,一次回家探親,李斯在家擺設宴席,百官都來捧場,門外的寶馬車竟然有千輛之多,排列了幾英里。 李斯見狀感慨道:我不過是一介布衣,混到今天這個地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說是富貴到了極點, 然而物極必反,我還真不知我的結局會是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