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新讲:韩战的起因(3)
沈志华:韩战的起因(3)
不過,在斯大林和金日成發動戰爭的日程表上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處理,即在朝鮮半島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徵得毛澤東的同意。因為就在幾個月前劉少奇秘密訪蘇期間,斯大林建議,在國際革命運動中,中蘇兩家都應多承擔些義務,而且應該有某種分工,希望中國今後多擔負些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方面的幫助。斯大林還說,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後,革命中心由西方轉移到了東方,而現在又轉移到了中國和東亞。因此,中共「應當履行對東亞各國革命所承擔的責任」。斯大林不能出爾反爾。
然而,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全國工作重心已經轉向經濟建設,部隊正準備大規模復員,至於軍事戰略目標,只剩發動解放台灣的戰役了。當時,中共在東南沿海集中了16個軍的兵力,而在比鄰朝鮮的整個東北地區,只有幾個擔任地方警備任務的公安師和一個集體轉業、開荒種地的第42軍。因此,毛澤東此時無論如何不願意看到在中國北方鄰國發生一場可能導致美國干涉亞洲事務的戰爭。
對此,斯大林心里是十分清楚的。早在1949年6-8月中共中央代表團訪蘇期間,毛澤東就特意讓劉少奇將中共解放台灣的計劃轉告斯大林,並要求蘇聯提供援助。得知斯大林拒絕了中共的請求後,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在莫斯科第一次與斯大林會談時,再次婉轉地提出了同樣問題。而且就在毛澤東訪蘇前夕,斯大林還與毛澤東交換了對朝鮮政策的意見,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都認為北朝鮮此時不宜採取進攻性的軍事行動。毛澤東在去電中說,朝鮮同志想通過武力解決南朝鮮問題,中國領導人曾勸阻他們不要這樣做。斯大林回電說,完全同意中國同志的意見,不應在朝鮮開始一場戰爭,不能用軍事手段統一朝鮮。正因為如此,儘管斯大林已經考慮了要在朝鮮半島發動戰爭的問題,但他對正在莫斯科作客的毛澤東卻隻字未提。出於同樣的理由,斯大林在與金日成討論並決定了將採取軍事行動以後,明知此事必須徵得毛澤東的同意,卻不便親自出面,所以只能勸金日成去見毛澤東。
其實,朝鮮所處的政治地位使金日成比斯大林更懂得在東亞地區採取如此重大的舉措,一定要得到毛澤東的支持。於是,在斯大林對自己的意向已經表示贊同的情況下,金日成指示朝鮮駐華大使李周淵拜訪毛澤東,提出訪華的要求。3月底,毛澤東在會見李周淵時,表示同意金日成訪華。估計到金日成可能要談進攻南朝鮮的問題,毛澤東在談話時指出,「如果已經有了統一朝鮮的具體計劃,那麼會晤必須秘密進行」。毛澤東還談到,「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朝鮮不可避免也要參戰」,因此必須做好軍事準備。
當李周淵把會談的情況報告到平壤時,金日成已經起程赴莫斯科了,於是,朝鮮內閣副首相金策委託蘇聯使館將這一消息轉告金日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周淵的報告中,並沒有提及會談時毛澤東曾表示同意在朝鮮發動進攻的計劃。但金日成在5月12日會見什特科夫時卻通知他,毛澤東會見李周淵時說:「用和平方式是不能統一朝鮮的,統一朝鮮必須要用武力才行。」金日成的說法不可信,他這樣做顯然是為了打消斯大林的顧慮,以取得莫斯科在發動戰爭問題上的絕對支持。實際上,金日成對莫斯科謊稱中共支持他採取軍事行動,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例如前面提到的關於1949年5月金一與中共領導人會談的情況,聯共(布)駐北平代表柯瓦廖夫報告說,中共支持對南朝鮮的進攻實行反擊,但勸告朝鮮不要主動進攻。而金日成向莫斯科的通報中卻有意含糊其辭,說中共表示將在未來的戰爭中援助朝鮮。
不管金日成有何考慮,毛澤東畢竟到此時還不知道平壤和莫斯科已經就發動戰爭這樣的大事達成了默契。所以,儘管金日成認為他不需要中國的幫助,「因為他的一切要求在莫斯科已經得到滿足」,但還是要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去見毛澤東,「通報以武力統一國家的意圖和在莫斯科會談此問題的結果」。
5月13日晚,金日成一行秘密到達北京,並當即與中共領導人進行了會談。目前尚未發現有關這次會談具體內容的檔案文獻,但根據羅申向莫斯科的報告看,第一次會談並不順利,會談在開始進行的當天晚上便中斷了。羅申在電報中說:13日晚23時30分,周恩來到蘇聯大使館,要求立即向菲利波夫(斯大林)報告「毛澤東委託轉告」的事項。「朝鮮同志通知了菲利波夫同志的如下指示:現在的形勢與過去不同了,北朝鮮可以開始行動了;但這個問題必須與中國同志和毛澤東本人討論。」「毛澤東同志想要得到菲利波夫同志本人對這一問題的說明。」電報最後說:「中國同志請求速速回電。」
顯然,鑒於金日成所說情況事關重大,且斯大林不久前還明確表示反對在朝鮮採取軍事行動,中國領導人心有疑惑,故必須要求莫斯科給以證實。直到這時,斯大林才第一次向中國領導人表明,蘇聯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5月14日維辛斯基轉來斯大林給毛澤東的電報:在與朝鮮同志的會談中,菲利波夫同志和他的朋友們提出,鑒於國際形勢已經改變,他們同意朝鮮人關於實現統一的建議。同時補充一點,這個問題最終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共同解決,如果中國同志不同意,則應重新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會談詳情可由朝鮮同志向您講述。
看似平和的話語,卻透了莫斯科的強硬態度。作為東亞地區革命事業的「負責人」,毛澤東自然應支持朝鮮的革命行動。面對斯大林的壓力,毛澤東表示同意在解放台灣之前先解決朝鮮的統一問題。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毛澤東在訪蘇期間曾批准中國軍隊中的朝鮮師帶裝備回國,此事難道不是說明中蘇領導人共同策劃了戰爭的準備嗎?關於戰前中國軍隊赴朝問題,過去因缺乏資料,不甚明白。現在情況清楚了:就毛澤東的動機而言,朝鮮師回國與朝鮮戰爭沒有關係。在日本佔領朝鮮期間,有很多朝鮮人進入中國東北境內,參加了中共的抗日軍隊。內戰時期,中共東北部隊中又增加了許多滿洲朝鮮族戰士。抗日戰爭結束後,便陸續有朝鮮戰士回國,較為集中的是由武亭率領的包括一千名朝鮮籍士兵的一個團。
1949年5月金一到北平時,向毛澤東轉交了一封朝鮮勞動黨中央的信,請求必要時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編成中的朝鮮師轉屬朝鮮政府。毛澤東指出,在解放軍的三個朝鮮師中,有兩個駐紮在瀋陽和長春,另一個正在南下作戰。中共隨時準備把駐紮在東北的兩個師連同全部裝備,移交給朝鮮政府。另一個師只有等戰爭結束後才能從南方回來。金一走後,毛澤東便指示在東北的高崗,準備安排駐紮在瀋陽和長春的兩個朝鮮師於1949年7、8月回國。這兩個師,即李德山任師長的164師(實員10,821人)和方虎山任師長的166師(實員10,320人),當時均屬東北軍區建制,於1949年7月進入朝鮮。
毛澤東所說的另一個朝鮮師回國的問題是六個月後提出的。1950年1月初,林彪給正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打電報稱,這16,000餘名朝鮮人組成的部隊在進軍華南後,情緒出現波動,有些人要求回國。因戰爭即將結束,故希望把他們合併為一個師或4-5個團送回國。中國方面隨即與朝鮮聯繫,通知金日成,「由於作戰行動結束,中國人民軍隊中現有的朝鮮族部隊正在逐漸閒下來,如朝鮮政府願意,可以轉交」。金日成提出把中國軍隊中現有的朝鮮人按朝鮮師的編制,在中國組成一個步兵師,下設兩個團,其餘官兵用於補充摩托車團和機械化旅,並派人民軍作戰部長金光俠到中國洽談此事。1月11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同時致電林彪和朝鮮方面,同意朝鮮師回國,部隊由朝鮮來人就地改編,4月間更換夏裝回國。1月28日林彪得到通知,金日成已派人來武漢接收朝鮮部隊。
從時間上看,在中國處理朝鮮師回國的問題時,毛澤東是反對金日成向南方發動進攻的,斯大林也沒有同意金日成的軍事計劃。因此,中國軍隊中的朝鮮士兵回國,決不能說明中國領導人當時就參與了戰爭的策劃。1949年同意朝鮮師回國,是因為毛澤東擔心北朝鮮受到南方的攻擊,從而出於國際主義立場對朝鮮革命政權表示同情和支持。1950年批准朝鮮師回國,一方面是因為朝鮮戰士有回國的意願,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國領導人已經在考慮軍隊復員和減少軍費開支的問題了。因此,懷廷(Allen S. Whiting)很早以前就得出的結論是有說服力的:這些幫助中國革命的朝鮮士兵回國是很自然的事。不過,當最後一支朝鮮師於4月18日到達元山時,金日成和斯大林在莫斯科已經下決心要進行一場戰爭了。因此,從客觀上講,三個經過戰爭鍛煉的朝鮮師回國,對於金日成成功地發動突襲,的確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