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梦想的人

注册日期:2025-01-03
访问总量:71348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赏析著名女诗人李钰连的《临江仙?古渡口》


发表时间:+-

赏析著名女诗人李钰连的《临江仙?古渡口》 

Tu Xiang Zheng (涂向真) 

《临江仙?古渡口》

李钰连

 

也曾挥别亲朋久,挥不断是离愁。
海鸥飞处遏云舟。弄潮迎浪立船头。

双手污泥腰佝偻,鬓边苍白淹留。
江风秋月似吴钩,悲欢离别若云浮。

 

《临江仙》这个词牌,别名也叫《谢新恩》、《瑞鹤仙慢》等。格式双调(即上下两阕),每阕五句,共十句,字数为七、七、七、七、七。亦有变体。节奏通常节奏柔和、悠缓,适于抒写离愁、怀古、感怀等情绪。流派归属南宋以后多用于抒情写意、表达闲愁。

 

李钰连的《临江仙?古渡口》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词作。诗人通过描绘渡口送别的场景,抒发了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映照出人们在面对亲情、友情,乃至命运的安排时,那种无可避免的悲欢离合与情感牵绊。整首词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而意味隽永。

 

“也曾挥别亲朋久,挥不断是离愁。”短短一句,道尽人世间千万次离别后,那仍旧如影随形的愁绪。诗人不是在单纯描述一次送别,而是在表达一种持久、深埋心底、难以释怀的情感记忆。海鸥掠空、云舟远行,是视觉的意象,也是心灵的象征。而站在船头,迎潮破浪的姿态,则透露出内心虽悲却仍坚韧面对人生的态度。

 

下阕由景入情,“双手污泥腰佝偻,鬓边苍白淹留”,一个老摆渡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满手泥污、身形佝偻,时间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也仿佛让人看见了人生长河中无数次送别背后的疲惫与坚持。江风、秋月、吴钩般的清冷锋利,将一种沉郁、冷峻的感受渲染得淋漓尽致。最终一句“悲欢离别若云浮”,轻描淡写,却道出了人生如云般无常、聚散无定的真理。

 

这首词虽然描绘的是一个渡口的离别场景,实际上它象征的是人生旅途中必须面对的种种“过渡”——分别、改变、成长、失去与重逢。它唤起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那种不舍、无奈、忧愁与希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境。

 

这种主题具有强烈的跨文化共鸣。在美国文学中,也有与之呼应的作品。例如,19世纪美国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名篇《The Day is Done》亦表达了相似的情感。

 

朗费罗《The Day is Done》节选:

 

The day is done, and the darkness
Falls from the wings of Night,
As a feather is wafted downward
From an eagle in his flight.

 

I see the lights of the village
Gleam through the rain and the mist,
And a feeling of sadness comes o’er me,
That my soul cannot resist:

 

A feeling of sadness and longing,
That is not akin to pain,
And resembles sorrow only
As the mist resembles the rain.

 

中文译意:

 

夜幕降临,黑暗从夜鹰的翅膀轻轻飘落,
如一根羽毛,在空中缓缓坠下。


雨雾中,远处村庄的灯火依稀闪烁,
一股淡淡的哀愁涌上心头,无法抗拒。


这哀愁并非痛苦,
它只是像雾之于雨,轻柔,

却同样令人沉思。


与《临江仙?古渡口》的共鸣之处:

·        两者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如渡口潮水、夜幕雨雾),巧妙地烘托出内心的情绪起伏;

·        都表达了一种难以抗拒的哀愁,不是剧烈的痛苦,而是隐忍、深沉、绵长;

·        都传递出对时间、人生与别离的思考,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流转时的感性与哲理。

 

虽然一首出自东方古典,一首源于西方浪漫主义,但两者都触及到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正是这种跨越文化与语言的共鸣,让诗歌成为超越时代与国界的艺术载体。

 

总而言之,李钰连的《临江仙?古渡口》不仅是一首描写离愁的佳作,更是对人生中“告别”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体悟。它如一幅静默的画卷,在江风秋月之中,流淌着诗意,也铭刻着心灵的回响。正因为如此,它才得以引起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共鸣,成为一首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抒情经典。


浏览(1445)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