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界線》11: “界線”與你的家庭
接下來的幾章,作者提到了“界線”與我們生活的一些關係, 包括家庭、朋友、配偶、子女、工作等等。
作者首先提到了“界線”與我們的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 《聖經》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 很多原生家庭的問題都是出現在對於這一節經文的背離。 很多成年子女,即使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可是由於在一個缺乏“界線”的家庭中長大,或者自己沒有“界線”,或者父母,兄弟姐妹沒有“界線”,而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安和痛苦。
蘇西在外地工作,每一次回家看望父母,都感到很愧疚,感覺自己違背了父母的意願,沒有在他們身邊生活。 從外表來看,她已經為自己的生活做出了選擇,從家中搬了出去,追求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家庭,孩子。但是從她的內心里, 她沒有使自己的情感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在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時,就會感到愧疚他們。 作者認為蘇西並沒有真正的擁有自己的生活,她仍然生活在父母的壓力之下。真正擁有自己生活主權的人在選擇自己要怎麼生活時,不會感到愧疚,他們會考慮其他人,但當他們為別人的心願而做選擇時,是出於愛,不是出於愧疚;是為了人的情況變好,而不是為了要避免當壞人。
另外一個例子是,作者在為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做心理輔導,並且有了一些進步,但是每一次這個女孩子和母親談話之後,她就有退縮了,她的內心會有話說:“我根本沒有什麼進步,我的情況並沒有改變”,這些話語和想法,都是她的母親在她年幼時加在她身上的,如同一個詛咒,已經與她融為一體。儘管她很努力地想擺脫這個詛咒,但是每一次和母親談話,就有崩潰了。
另外一個情況,就是孩子結婚後,和父母的關係遠遠好於對自己配偶,父母有任何要求,都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配偶當成“第二只小提琴”,生命中的次要人物。這不是說,兒女不應該和父母有任何聯繫,而是當自己成人之後,必須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設下清楚的界線,很多婚姻的失敗,都是因為配偶之一無法和原生家庭設下明確的界線,而把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疏忽了而造成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子女結婚後,沒有辦法離開父母的經濟支援,有些父母的條件好,即使子女已經結婚,還是給他們很多的經濟支援,給他們錢渡假,送他們東西,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危機,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們在心裡上對父母的依賴,沒有辦法獨立生活。 作者指出,一個大人如果在經濟上無法獨立,就永遠是個孩子。要成為一個大人,你的生活必須量入為出,必須更夠為自己的失敗負責。
還有一些孩子患有長不大症候群,成年後常常在父母家里打轉,不願意離開,和父母一起渡假,回到家裡吃飯,和爸爸媽媽是最好的朋友,三十幾歲還是找不到工作的方向,沒有自己的經濟能力,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友善有愛的家庭,因為一切都太好了,所以孩子們不願意離開,結果造成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最好導致自己長不大,無法獨立生活。
作者認為和家人自己設定界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做得好,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回報。 作者給出了一些步驟。第一要認清問題,要明白自己和父母之間的問題出在哪裡; 第二,認出衝突背後的原因以及需要;第三保持良善,界線不是要我們去做壞人,家人之間愛的關係需要保持;第四,學習設立界線的技巧, 要經常聯繫,並且不斷完善;第五,對壞說不,對不合理的事情說不,對與那些傷害你的人和試圖控制你的人要離開;第六,對於別人言行要回應(response)不要反應(react),當你對他人的言行做出激烈的反應時,就說明你已經被對方控制了,如果你發現已經被對方影響和控制,這時候要暫時離開,先拿回自己的主動權。 回應和反應的最大不同是,回應具有選擇權,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動,而反應則是完全被對方控制,自己失去控制和選擇的能力; 第七, 要在自由與責任中,不是在愧疚中,學習愛家人。
【讀後感】
和家人之間設立界線是最難的,特別是對於父母,以及親戚。當我們給其他人的家庭關係出謀劃策,我們都會容易地給出正確的建議和想法,但是一旦涉及我們自己的親屬時,我們就會昏頭,言行和思想都會走樣,人的理性在情感面前往往非常脆弱,所以如何在家人之間建立界線,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這個界線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是因為是家人之間,大家關係密切,如果發生衝突,大家都是不設防的,那麼這次的傷害也會特別大,而且這種關係一旦有了裂隙,很不容易修復,所以事先建立一些界線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更大的衝突與傷害,是一種保護行為。 對於不好的事情,大家多少還是有些界線,但是有些家庭問題也會是大家都太好的,太想做好了,結果因為好的沒有界線,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