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74: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下)
屈原死後一百多年後,到了漢代, 有一個年輕人,賈生,要去給長沙王做太傅, 上任的途中,過湘水, 屈原投江之地,寫了一篇《吊屈原賦》,吊念屈原。
賈生名誼, 十八歲時就因為善於寫詩作文章而聞名於郡中, 河南太守知道他的才華,就把他招到門下, 非常看重他。 孝文帝聽說河南太守善於政務治理,名列天下第一,就把他提升為負責全國政法的廷尉, 太守推薦賈誼年少有為, 精通諸子百家之言, 於是文帝提升他為博士, 做自己的顧問。
賈誼當時剛滿二十歲, 在顧問中年紀最輕, 每次皇帝要大家商議事情, 很多老先生都不知道如何應答, 都是賈誼出面應對, 每個人都感到賈誼的應對合體, 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達了出來,大家都認為賈誼的才能超過自己, 孝文帝也非常滿意, 一年之內,就破格提升他為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漢朝到了孝文帝的時候,已經天下太平了二十幾年, 應該有自己的曆法, 服飾, 法度, 官名,振興禮樂。 因為漢代當時基本上是沿用秦朝的舊體系。 於是賈誼就起草漢朝的條例, 把國服從秦朝的黑色改為黃色, 數目用五, (大概中醫的經典和漢代有些關係,中醫裡面, 五臟, 五行, 五味、五色,五輸。。 很多的“五”), 也訂下官名體系, 把沿用的秦朝律例都該變了。 孝文帝因為剛剛繼位,並不想改變這些規則,但是想進一步提拔賈誼進入公卿之列,這就引發了周勃,灌嬰等一些老臣的不滿,大家開始說賈誼的壞話,說他乳臭為幹,什麼都想改,於是天子就開始疏遠他,不再聽他的建議,甚至讓他去做長沙王的太傅。
賈生被貶,心中不快,渡湘水的時候,就作了《吊屈原賦》,抒發心中的不得志,和屈原共情自憐。
過來一些年, 孝文帝再次召集賈誼, 當時孝文帝剛剛祭祀完鬼神,就問了一些關於鬼神的事情, 賈誼詳細給他講解, 孝文帝不知不覺地聽得非常入迷,會見結束後,文帝嘆道:很久沒有見他了, 以為我能力現在可以超過他了, 但是現在看來,還是不及他。 於是讓賈誼做自己喜歡讀書的小兒子的老師。
賈生數次建議文帝小心諸侯的權利太大,對於國家不利,但是文帝並不理會。 不久, 文帝的小兒子墜馬而死, 賈生自責自己沒有盡到責任, 哀傷了許久, 自己也死了。 時年三十三歲。 孝武帝時,任命賈誼的兩個孫子為郡守, 賈誼的兒子賈嘉最好學, 繼承了家父的博學精神, 孝昭帝時, 被提升為九卿一層的官職。 賈嘉也和司馬遷有書信來往。
我也去讀了屈原的《離騷》還有賈誼的《吊屈原賦》, 感覺這種賦體, 很有氣勢, 哀嘆起來,也很感人, 是一種詩體的表達形式, 用於抒發感情的確很好, 有點近於《詩經》的體裁, 但是對於今天的寫作來說, 距離比較遠了一些。 不過《詩經》的確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我的中國文學的架構是:《詩經》,《史記》, 《宋詞》, 《水滸傳》。 《詩經》:立意簡樸, 《史記》:簡潔、流暢、乾淨 (那些不好的又臭又長的部分,大多是作者引用他人的文章,非原筆,當然那些摸魚的文章除外), 《宋詞》:真情流露, 《水滸傳》:流暢、乾淨,俐落。《史記》和《水滸傳》有得一比, 《史記》的一百多篇文章是散落的珍珠,而《水滸傳》則是把一百零八個人物穿成了一個美麗的珍珠項鍊。當然這是指七十回本的《水滸傳》,一百和一百二十回本的後面的部分,相當於《史記》裡面的內容,司馬遷是沒有辦法,他要寫歷史,他沒得選,但是《水滸傳》的後面部分,就是狗尾續貂,文筆上基本上和《三國演義》在一個檔次上,和前面的七十回根本不是一回事。 人們所說的四大名著,其實能夠稱為名“著”的只有《水滸傳》的前面部分,其他的,只能說名“故事”,不是名“著”,特別是那個被人推崇的《紅樓夢》,霉得都掉了渣了,還有人吃得不亦樂乎, 我實在搞不明白,我感覺應該把《紅樓夢》送進歷史博物館,讓那些老先生們去啃才對,年輕人學文學就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