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解字:隹,雀,维,进(進)
现在介绍隹字。
隹(zhui1)的甲骨文
像一只飞翔的小鸟。
隹的金文
更像小鸟了。
隹的大篆
仍然是小鸟的形状。
隹的小篆
与前面的古体字结构相似,但缺少弧线,象形特征减弱。
隹的隶书
都是横平竖直,失去象形。
隹与鸟的区别:隹是小鸟,或说是短尾巴鸟,比如麻雀。鸟是大一些的鸟,比如喜鹊,也是鸟的统称。
现在来看雀字。
雀的甲骨文
上面三点表示沙粒,也是“小”字。下面是甲骨文的隹字。所以雀就是“小隹”,小鸟的意思。
雀的大篆
上面是“小”,下面是“隹”。
雀的小篆
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
雀的隶书
仍然是“小+雀”,但上面看上去像“少”,但不是“少”。
现在来看维字。
维的金文
左边是系,就是丝线,这里就是线或绳;右边是隹,就是小鸟。用线将一只鸟系住,让它无法飞走,就是“维”- 维系。
维的大篆
左边是线(系),右边是隹。
维的小篆
与大篆相似,左边是线(系),右边是隹。
维的隶书
左边是绞丝旁,就是系字。注意下面是三点,不是四点。三点就是前面系字下面类似“小”字的部分,中间一点就是中间一竖,但这里变成了点。如果写四点就错了。
维的简化宋体字
左边是绞丝旁,下面三点变成了一提,这是从行书那里来的。
现在来谈进(進)字。
进的金文
左边+下面=行,就是街道,道路。右上是隹,就是小鸟。“在街道上的小鸟”,或“在街道上行走的小鸟” = 进(進)?怎么理解?
大家如果有空可以去观察一下小鸟,它们无论是走还是跳,都是往前,从不往后。古人观察得非常仔细,就用“小鸟在路上行走”来表示“进”。
进的大篆
与金文类似。
进的小篆
行字上面变成了三条平行弧线,但仍然表示道路(有点像田径场的跑道),下面仍然是止。
进的隶书
左边的走之底就是小篆的左边演变过来的。上面一点是小篆中最上面的弧线,下面两条弧线加止字,则形成了一个“耳朵”加下面的长平捺。具体什么代表什么大家可以去想。
进的简化宋体字
隹字变成了井,变成了注音,失去了象形。
带隹的汉字很多,基本上都是小鸟的意思。
比如,
焦 – 小鸟在火上烤(四点水在这里是火的意思),很容易烤焦。
帷 – 将小鸟笼子罩住的布
堆 – 鸟喜欢站在高处,比如土堆。
隻 (只)– 一只手(又就是手)抓住一只鸟
雙(双)- 一只手抓住两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