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lam

注册日期:2019-12-11
访问总量:37986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读《别了,坟墓》


发表时间:+-

读《别了,坟墓》

在《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里我读到了《别了,坟墓》这首诗。诗歌之前有这一段独白:

在重庆,在和歌乐山烈士陵园遥遥相望的沙坪坝公园里,在荒草和杂木中,有一片红卫兵之墓。

没有人迹。

偶然到来的我和我的诗,又该说些什么

 

全诗如下:

模糊的小路 / 使我来到 / 你们中间 / 象一缕被遗漏的阳光 / 和高大的草 / 和矮小的树 / 站在一起 / 我不代表历史 / 我来了 / 只因为我的年龄

 

你们交错地 / 倒在地下 / 含着愉快的泪水 / 握着想象的枪 / 你们的手指 / 依然洁净 / 只翻开过书本 / 和英雄故事 / 也许出于一个 / 共同的习惯 /在最后一页 / 你们画下了自己

 

现在我的心页中 / 再没有描摹 / 它反潮了 / 被叶尖上 / 蓝色的露水所打湿 / 在展开时 / 我不能用钢笔 / 我不能用毛笔 / 我只能用生命里 / 最柔软的呼吸 / 画下一片 / 值得猜测的遗迹 

 

这是一个多情善感的诗人,走进红卫兵墓地,凭吊文革运动中逝世的孩子时,所产生的一腔感慨和无法释然的思绪。

运动过去了,红卫兵的墓地留下了。雁过留声的现实,人过留迹的历史,没法重来或者改变。

“模糊的小路 / 使我来到 / 你们中间 ”。诗歌开头写得很沉重,轰轰烈烈的十年一旦过去,就“人走茶凉”,去往墓地的道路都已经模糊了,当年飒爽的红卫兵们,躺在了这里,和墓地间的草和树一样,春去秋来般地寂寞和沉默。今天“我”来到这里,不代表什么,只是因为我和你们同年龄,知道这一段历史。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对逝者的理解和同情。如今你们躺在这里,“含着愉快的泪水 / 握着想象的枪 ”,你们是自觉的革命者,“你们的手指 / 依然洁净 / 只翻开过书本 ”,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学英雄做英雄,最后为心中的理想和愿望贡献了自己。生命“在最后一页 / 你们画下了自己”。

 

第三小节是诗歌的结尾,是作者表达的思绪。众所周知,文革带来许多灾难,谁都不愿意文革重来。“现在我的心页中 / 再没有描摹 / 它反潮了 ”。“我不能用钢笔 / 我不能用毛笔”是因为我至今也难以通透地理解或者解释自己的感受,“我只能用生命里 / 最柔软的呼吸 / 画下一片 / 值得猜测的遗迹”。只能在心中尽能力地静静思考,默默回忆,追寻问题。

 

诗无达诂。

《别了,坟墓》这一首诗出于舒婷还是顾城之手,《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里没有标明。就把它作为两者共同创作的吧。谁让编辑不标明呢。

就此掩卷。


浏览(876)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