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美飘

注册日期:2018-04-19
访问总量:10380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深究 “DeepSeek是中国教育的荣耀” 论


发表时间:+-

DeepSeek横空出世,中文互联网上欢呼声一片:我们的教育,甩美国几条街!海外的赞誉也纷至沓来,连Telegram创始人杜罗夫都惊呼:美国教育再不改革,科技领导权就归中国了。

好家伙,科技民族主义和教育自豪感瞬间点燃,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DeepSeek的成功,乍看之下确实有力证明了中国教育的强大。其核心团队几乎清一色出自本土高校,这说明中国的大学确实能培养出顶尖人才,也打破了多年来非海归不牛的偏见。毕竟,中国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已经甩美国几条街:2020年,中国的理工科毕业生是美国的四倍,AI本科专业在短短五年间猛增2,300多个。

且慢!

DeepSeek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教育体系的铺垫,还有一系列更现实的因素:第一,过去几十年,最优秀的那批理工人才大多选择了出国,哪怕最近有所回流,但真正愿意扎根国内AI行业的顶级人才,依旧不多。第二,DeepSeek低调策略才是它能活下来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科技企业成败,技术只是部分因素,政策风向(如维稳高于发展)才是生死命门。DeepSeek不像某些高调企业一样嚷嚷着对标OpenAI”,而是闷头搞学术,不碰敏感领域,不抢既有势力的奶酪,换来了发展的窗口期。

但问题是,这种低调能持续多久?

DeepSeek的崛起,再次把老问题摆上了台面——应试教育能不能培养创新人才?

批评者说:中国教育只会培养高分机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但尴尬的是,DeepSeek的团队成员,几乎全是清北等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这说明应试教育起码在打地基方面很强。然而,真正的问题是——应试教育擅长培养优秀的答题者,但距离培养真正敢于挑战权威、提出颠覆式创新的创造者,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看看美国,OpenAI背后是资本狂欢,马斯克这种人天生喜欢折腾,既能让火箭回收,还能让车企赚钱。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敢想、敢干、敢失败。但在中国,失败二字经常带着政治风险,而不是一次商业试错。

DeepSeek的模式,会成为中国AI创业的新范本吗?官方已经表态,要相信年轻人才,给予更多创新资源调配权。这话听起来不错,但问题是——政府该给资源,还是给自由

创新从来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管出来的。

政府当然可以在科技创新上发挥作用,提供资金、搭建平台、优化政策环境,但如果过度干预,试图用规训来塑造创新生态,那最后可能得到的不是OpenAI,而是官办AI”,即便短期能跑出来几个DeepSeek,长期来看,依旧难以孕育出真正的科技独角兽。

所以,与其高呼“DeepSeek是中国教育的荣耀,不如认真想想:

  • 如何让创新人才不被体制磨平棱角?

  • 如何在支持科技发展与自由探索之间找到平衡?

  • 如何真正建立一个让科技创业者敢于折腾的环境?

中国教育确实培养了一批AI人才,但如何让这些人才成长为全球科技巨擘,而不是体制内的高级码农,这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后注:本帖的素材和数据均来自网络,恕不逐一注明来源。


浏览(227)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