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哪
玛哪(???)是《出埃及记》中上帝赐给以色列人的神奇食物,其神学意义深远,涉及希伯来原文、犹太传统、七十士译本(LXX)、塔古姆(Targum)、叙利亚文《佩西塔》(Peshitta)以及基督教教义等多个层面。本文将综合各方资料,以全面探讨玛哪的含义。
一、希伯来原文分析
在《出埃及记》16:15中,当以色列人首次见到这种降自天上的食物时,他们彼此询问:“??? ?????”(man hu?)意为“这是什么?”(LXX 译为 τ? ?στι το?το)。“???”(man)由此成为这种食物的名称。
希伯来文“???”可能与埃及语“mennu”(食物)有关,但其来源仍不确定。拉比传统倾向于将其解释为上帝的神秘恩赐,而非单纯的物质食物。
二、犹太教与拉比传统
犹太拉比文学强调玛哪的超自然性:《米大示》(Midrash)和《塔木德》(Talmud)皆描述玛哪可依照每个人的口味变化。《出埃及记拉巴》(Exodus Rabbah 25:3)指出,玛哪是一种“天使的食物”(参《诗篇》78:25)。
塔古姆(如《伪约拿单塔古姆》)常将玛哪解释为一种预表弥赛亚时代神圣供应的食物,与末世救赎观念联系紧密。
三、七十士译本(LXX)与佩西塔(Peshitta)
在 LXX 中,玛哪被译为“μ?ννα”(manna),基本沿用了希伯来音译。《智慧篇》16:20 描述玛哪为“天上的粮食”(βρ?μα ?γγ?λων),与犹太传统一致。
《佩西塔》亦沿用“?????”(mana),强调其属天性质,并在《约翰福音》6:31 的翻译中强化其与基督的关系。
四、基督教视角与新约意义
耶稣在《约翰福音》6:31-35 中将自己比作“天上的真粮”,表明玛哪预表基督的生命之粮:“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 这种比喻在基督教神学中尤为重要,连接了旧约的救赎历史与基督的自我启示。
此外,《启示录》2:17 亦提到“隐藏的玛哪”,象征属灵供应和最终的天国赏赐,与犹太末世论中的弥赛亚宴席观念相呼应。
结论
玛哪不仅是以色列人在旷野中的食物,更是一种神学象征:在犹太传统中,它是神圣供应的记号,在基督教中,则预表基督作为生命的粮。无论是在拉比文献、LXX、塔古姆、佩西塔,还是新约神学中,玛哪都承载着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成为人与神关系的深刻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