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注《推背图》第四十二象中的巧合,“垂帘听政”
此象,应指慈禧祸乱朝廷。西,指西太后。图中弓和兔,指咸丰皇帝。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二象中的巧合,“垂帘听政”
图中,一白衣美女,怀抱琵琶,地上左有一闲弓,右有一白兔。
谶: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长弓在地,危而不危。
颂: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此时混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
金圣叹注解:此象疑一女子当国,服色尚白,大权独揽,几危社稷,发现或在卯年,此始乱之兆也。
在之前的研究者的多种解读中,此象所反映事件发生的时间,均晚于金注《推背图》的出版时间民国四年。笔者曾解读为“朝鲜战争”,但以金注《推背图》的排序,此象在所谓文革(第四十一象)之后。当时笔者就对此时间上的矛盾大为不解。近来笔者认为,第四十一象中“帽儿须戴血无头”一句竟与明朝严嵩的传说有联系,所以排在之后的第四十二象,就不必解为未来(相对民国四年)之象了。
清末慈禧,似乎在此象中。笔者试解如下:
1) 图中女子为嫦娥,借指慈禧。
此象的图,与谶颂的多处文字相对应。在解读了图之后,谶颂中的大部分信息相应地也同时被解读出。
1. 图中女子是嫦娥的形象。
图中既然同时有女子和白兔,合理的推测是,此女子是嫦娥。
图中的地上闲弓,指嫦娥的前夫是后羿。后羿曾射日,所以图中以他常用的弓来指代其人。
图中的琵琶,笔者解读为祸乱殷商的女妖玉石琵琶精。
笔者把金注《推背图》不当作严肃的预测之作,民间传说、小说中的情节,甚至臆想,都可能被原作者作为创作的素材。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有玉石琵琶精,轩辕坟三妖之一,受女娲娘娘之命断送殷商纣王江山。
嫦娥的容貌尚可,但人品略有问题,传说她未忠于后羿,偷吃了西王母的仙丹后飘到月宫。但以女妖琵琶精来代表嫦娥,确实不算贴切。其实此象作者的意图,是以嫦娥的美貌加上琵琶精的邪恶,再加上(月)宫中女子的身份来指代慈禧。见下面的解读。
2. 图中嫦娥,借指慈禧。
清末民初时,在百姓或者革命党心中,慈禧为祸清朝几十年。此象作者,用琵琶精来指代慈禧,并不奇怪。
嫦娥为月宫的主人,而慈禧为皇宫的主人,从这个角度看,二人也很相似。
另外,琵琶是西方乐器,同时,白色(指嫦娥所穿白衣,颂中的“皎皎衣裳”)对应西方,所以,图中女子与“西”有关。而慈禧,也称西太后。
3. 图中弓和兔,合起来指咸丰皇帝。
如果图中女子,解为慈禧,那么,地上的闲弓,就不是嫦娥前夫后羿了,而是慈禧的亡夫咸丰皇帝。另外,咸丰生于1831年,属兔。
4. 女子手弹琵琶,可解为“垂帘听政”。
琵琶弦,由图中女子控制,暗指女子以琵琶的声音表达意图。而垂帘听政,就是帘后的太后(有时是皇后)主要通过声音,发布旨意,从而把持朝政。
2) 谶“美人自西来,朝中日渐安”,指慈禧使清廷逐渐安定。
慈禧为西太后,与“西来”对应。
慈禧垂帘听政后,是清朝的实际掌权者,但并不完全是为祸朝廷,因为“同光中兴”发生在此期间,即“朝中日渐安”。
3) 谶“长弓在地,危而不危”,指咸丰虽然不在,但没有影响慈禧的权势。
4) 颂“西方女子琵琶仙,皎皎衣裳色更鲜”,指慈禧祸乱朝廷和身份尊贵。
此两句颂,与图相对应。
“色更鲜”,可以指慈禧在掌权后,身份更加尊贵,权势越来越大。
5) 颂“此时混迹居朝市,闹乱君臣百万般”,仍指慈禧祸乱朝廷。
“混迹”、“闹乱”两词,明显是贬义,用来形容慈禧正合适。
以上文字有删减。原文发表在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6g.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5w.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5m.html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九象中的巧合,“精卫刺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5l.html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六象新解(二),“晚明梃击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32.html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七象合解,“圣人王阳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uwe.html
第四十七至第五十九象的其他文章,链接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v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