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闻铭

注册日期:2023-10-10
访问总量:75549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慈禧的千秋功过(2)


发表时间:+-

慈禧的千秋功过(2)

蒋闻铭

 

甲午一战,中国完败。清廷和民间,拿中日两国的洋务运动做比较,反思检讨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比较,一目了然,中国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引进西方的思想理念和社会制度。于是朝廷内部,就有了变法图强的声音。光绪在慈禧的默许下,说干就干,信用康有为梁启超,抄日本人的作业,搞起了戊戌维新。

当时的中国,民智未开,没有实行如此规模宏大的社会改革的民意基础,所以维新变革,只能自上而下。变革要成功,必须有慈禧的全力支持推动。慈禧对变法的基本态度,是支持不是反对。 即使在如何变的问题上,她与康梁,也没有根本分歧。比如光绪罢免顽固派刚毅的内阁大学士,慈禧是认可的。再比如变法失败后,有人指责李鸿章同情变法,是康梁同党,慈禧当面问他,李鸿章回答,说如果同情赞成变法就是康梁同党,把我算进去,也没错。后面没说出口的,是如果这么算,你也是康梁同党。然而,一下子要满清朝廷,搞满汉平权君主立宪,她下不了这样的决断。

康有为梁启超却以为变法受阻,是因为光绪的权力不够大。他们异想天开,居然派谭嗣同去策反袁世凯,谋划兵变想推翻慈禧。戊戌以后,慈禧最恨康梁,不是恨他们的政治主张,而是痛恨他们离间她和光绪的母子关系。

慈禧的政治生涯,最大的败笔,是被对洋人的仇恨搞昏了头,以为她可以借用义和团的民意民气,对抗西方列强。义和团运动的本质,是中国农民坚持野蛮愚昧,对抗西方文化西方文明。愚昧无知拒绝进步,到什么程度呢?就看当时的这首短歌谣: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这个事,慈禧一开始是明白的,所以她派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袁世凯不是左屠夫,不想多杀人,就把义和团往外赶,赶到了直隶。这些人到了天子脚下,把反清灭洋的口号,改成了扶清灭洋,得了清廷一众同样野蛮愚昧的守旧派的支持。刚好戊戍变法失败后,洋人把慈禧当作了守旧派的首领,处处维护光绪跟她作对。 把她气得一时失去了理智。居然做出了主动对列强宣战的蠢事。

经过了义和团八国联军,慈禧痛定思痛,下了变法维新的决心。她晚年实行的政治变革,各种举措,包括兴实学废科举,走得比康梁更远。只是她终究敌不过权力的魔咒,君主立宪这一步,怎么也迈不出去。到她死的时候,满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穷途末路了。

把满清王朝送上末路的,不是东洋西洋鬼子,而是孙文革命党。甲午海战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与甲午战争,中国败局已定同步。战争还没有结束,孙中山就去日本谋求财政武器支持,筹划发动广州起义。

孙文革命党的根本主张,是中国要富国强兵,必须向日本学习,搞政治变革。但是满清是异族,指望清廷搞满汉平权,民权政治,君主立宪,是缘木求鱼。中国要富国强兵,障碍拦路虎,不是西洋鬼子,也不是东洋鬼子,而是满清政府。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政治氛围,算得上祥和,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同志,纵有这样的认识思想,海内海外,都没有市场。

但是甲午一战,清廷三十多年的武备,毁于一旦,后面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八国联军之祸,再加上清廷的君主立宪,一拖再拖,使中国新一代的青年知识精英,全盘接受了孙文的革命主张。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武装起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清廷原本指望着用来抵御外辱对抗列强,在全国各地建起来的新式军队,不是造反就是逼宫。于是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革命党和袁世凯联手,推翻了满清王朝。

《现代文明和近代中国》目录链接


浏览(1181)
thumb_up(6)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