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的崛起 毕汝谐(纽约 作家)
2024年9月4日按:
2024年8月9日,毕汝谐遭到黑客的恶意侵害,全部博文荡然无存;这就从负面角度证实了毕汝谐对自己的判断——
史无前例的作家兼恋爱家兼事前诸葛亮!
正如俄罗斯匕首导弹不会攻击无价值目标,黑客也不会攻击无价值的私人博客。
从今日起,我将陆续重新发表相关文章证鉴世人。
温家宝的崛起 毕汝谐(纽约 作家)
2007年按:偶然翻检故纸堆,看见一篇发表于1988年3月"中国之春"
杂志的旧作"温家宝的崛起"(笔名苑绍燕);这篇包括许多地质专业术语
的文章,是我的一位朋友口述、由我执笔完成;而后两人平分稿费.那年头,
"罗锅上山――前(钱)紧"!
光阴荏苒,感慨良多――温家宝如今贵为国务院总理,且曾经亲笔批示
给家父母一套部长楼公寓;遂命助理汪先生全文打字,以供网众参考.
温家宝的崛起
中共十三大落幕了,一颗政治新星温家宝升起于中共高层政坛.
他是谁?有何德才?
外界鲜有人知.
我自某高校地质系毕业后,曾与温家宝同事多年,对该人有一定了解,
兹将有关情况写来,供关心中国大陆政局的读者诸君参考.
温家宝原是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一九六五年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
地质力学区测队(又称二区测)工作.我即在甘肃省与他相识.
温家宝脑筋聪明,灵活,业务能力强,口才极佳;他在甘肃省工作多年,
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编制了"甘肃省地质结构体系图";这是一项
综合性成果,甘肃省的地质构造尽在图中,温家宝功不可没.
目前,中国大陆地质学界流行如下七种地质力学观点――
一、黄汲清学说(苏联传统学派).
二、张文佑(李四光弟子、留美学人)的断块学说.
三、板块学说(七十年代后自欧美兴起的新学说).
四、陈国达(中国科学院中南地质矿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地洼学说.
五、马杏垣(国家地质总局副局长,原武汉地质学院教授;李四光弟子)
的重力学学说.
六、张伯声(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的波状镶嵌学说.
七、李四光的地质力学.
温家宝在学术上师宗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据称他曾有数篇学术论文
在"中国地质"杂志上发表.
温家宝才高八斗,不欲久留甘肃;一九七八年,他借着所谓
"科学的春天"的大好形势,积极活动,打算迁入内地.
当时,恐怖的唐山大地震刚刚过去两年,为加强地震预报工作,中央地质部
成立了一个"五六二综合大队".
所谓五六二,系指一九五六年二月,李四光在地质部地下室成立
地质力学研究室,后发展为地质力学研究所.
在中国大陆,裙带之风甚炽.五六二综合研究大队队部设在河北三河县,
距离北京不远,正好被地质部大小干部用来作为亲友户口迁京的跳板.
于是,五六二综合大队里塞满了无技术专长的普通工人,而技术人才却调不进去.
温家宝千方百计打通关节,办妥前往五六二综合大队工作的手续;不料该大队
的几位人事干部在最后时刻动了手脚,使得温家宝的美梦落空.
温家宝气得半死,却也无可奈何;那时的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
有什么办法?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事功亏一篑,反倒成全了温家宝,使得
他日后有机会脱颖而出―――
八十年代初,地质部长孙大光(绰号"孙大逛")来到甘肃视察工作,欲听汇报,
而省地质局长及书记皆是草包,只得将温家宝推出来应付局面.温家宝
精心准备,滔滔而言.博得孙大光部长的嘉许,当场称赞他是"甘肃活地图".
这个汇报会成为温家宝日后飞黄腾达的起点.
孙大光回京后,正值地质部组建接班人第三梯队,孙大光建议将温家宝提升
为地质部副部长,因阻力过大未能成功.但孙大光的努力毕竟有其效果:是年,
温家宝被任命地质部党组成员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实现了离甘肃进北京的梦想.
不久,孙大光退下来,提朱训为地质部长。当时,中共中央为加速实现
领导班子年轻化,明令国务院各部委都要有至少一名四十岁的副部长,
温家宝借此东风,成为地质部负责办公厅工作的副部长.
未几,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由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任
筹备组长,温家宝任筹备组成员.由于温家宝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
故于会议结束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当王兆国随着胡耀帮下台而失势后,温家宝又摇身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在这次中共十三大会议上,温家宝更是引人注目:他是大会的副秘书长,
又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并成为仅有五名成员的中央书记处的候补书记.
至此,温家宝的政治地位犹如文革之前的杨尚昆.
然当年的杨尚昆已近六旬,今日之温家宝只有四十四岁.
温家宝的崛起,是人治社会的奇迹.如果没有资深官僚孙大光的鼎力提携,
温家宝可能至今仍是个连北京户口都弄不到的可怜虫.
温家宝发迹后,也不忘利用手中的权力照顾故人:他的一位周姓同学,
被安排到五六二综合大队担任政治部副主任.
前不久,我在人民日报看到业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温家宝的照片,
他还是那副样子,貌不惊人,土头土脑;我为温家宝的高升而欣喜,同时又替他
暗暗担心:身居虎穴,何以自保平安?这位并无多少政治斗争经验的技术官僚,
凭着那一点点小聪明,能否避免几位前任杨尚昆、汪东兴、王兆国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