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解字: 羊,美,养,羌
羊的甲骨文
从正面看羊,上面是羊角。羊角是向下弯的,如果角向上,则是牛。下面是两条斜向上的线条表示身体的轮廓。
羊的金文
结构与甲骨文相似,但下面有两横,而且是水平线。
羊的大篆
与金文相似。
羊的小篆
上面的羊角变成了V字两边各一根短横,很奇怪的一种表达。可能因为是小篆没有很尖锐的直线连续线条的转角,要么是圆弧形,要么就是用两条线。但V边上的短线为什么不向下?可能是怕向下就可能与下面的直线太近,甚至交叉,所以就采取了直线的方式。
比较一下小篆的牛字
中间是向上的牛角,因为向上所以不怕与其他线条交叉。
羊的隶书
上面其实是小篆的V变来的,不像羊角,像小猫耳朵。
现在来看美字
美的甲骨文
这个字在《说文解字》被解释为“甘也,从羊从大“,很多人解释为”羊大为美”,就是说大肥羊就是美。有人认为这是许慎因为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误解了。解释上面是羊,下面是人(大就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头上有像羊的头饰。我基本同意这个解释,但我觉得这个字表示一个带着有类似羊角头饰的演员。演员当然美,不美当不了演员。同时可能古代人也认为羊角头饰很美。
美的大篆
与甲骨文相似。
美的小篆
上面是羊,下面是大。
美的隶书
上面是羊,竖没有出头,主要是为了减少空间,留给下面的大字。
现在来看养字。
养的甲骨文
左边是羊,右边是一只握着一根长棍的手。父字也是这样,说明当时牧羊是养育家人的主要生产方式。
养的金文
左边是羊,右边仍然是手握着一个东西,那个东西不太像棍。原因有可能是当时铸造技术不高引起的偏差造成的。
养的大篆
上面是羊,下面是装食物的器皿。这里可以理解为烹饪羊肉做食物。这个字没有放牧的意思,与前面甲骨文,金文放牧的意思不同。《在线汉语字典》,没有收录前面养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但汉典上却收录了具有放牧意思的养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原因应该是《在线汉字字典》的编者认为:放牧不算养育,把羊烹饪作为食物才算养(养育儿女家人),所以没有收录表现放牧意思的甲骨文和金文。但《汉典》则认为牧羊和烹饪都算养育,没有放牧就没有后来可以烹饪的羊肉。所以都收录在“养”字下。
这事非常有趣,让我来深挖一下。
前面的“养”是“羊+父”,一只手握住一根棍就是父。
父的甲骨文
这个父字在合体字中大部分演变成了反文旁。
比如,教的甲骨文
攸的甲骨文
牧的甲骨文
反文就是鞭打的意思。
所以按照演变规律,前面的“羊+父”应该演变成“羊+反文”。但大篆以后既没有“羊+父”,也没有“羊+反文”。原因可能是因为大篆时期,中原进入了农耕文明,牧羊不再是食物的主要来源。即使还养羊,因为周围都是农田,主要是圈养而不是放牧。而牧字也是“牛+反文”,表示是放牛。后来的放牛与以前的放羊是不同的,牛是由放牛娃牵着鼻子的,是完全控制它的行为的;而羊是散放的,是很难控制的。所以,在农耕社会,只能牧牛,不能牧羊。
所以,《在线汉语字典》认为“羊+父”与“羊+食”不是一个字,是有道理的。“羊+父”的演变因为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而没有继续下去,字也没有继续演变下去。“羊+食”是一个新字,反映新的生活,与“羊+父”没有关系。
养的小篆
上面是羊,下面是装食物的容器。我们看看食的小篆就知道了。
上面那个屋顶样子的“人”,和下面的一横组成三角就是嘴,下面是食物容器,比如盆,碗,锅之类。
养的隶书
上面是羊,下面是食。这里比较复杂。上面的羊中间的竖分叉了,下面加一个良。如果把分叉看成“人”字,加下面的“良”就是食字。“养”应该是“羊+食”,不是“羊+良”。所以上面只能理解为羊字中间的一竖没有出头,但写成了一撇,这一撇与下面食字的撇重合。只能这样理解,不然很难理解这个字。
养的简化宋体字
上面与隶书一样,下面成了一撇一竖,像“介”字,与“食”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失去象形,也没有别的任何意思。好处是笔画少了很多,但在今天电脑打字的情况下,笔画多少对打字快慢无影响,所以简化字的好处完全消失,而失去象形的缺点却会永远存在。
现在来看羌字。
羌的甲骨文
上面是羊角,下面是人,这是一个侧面的人。如果是正面的人就是“大”,那就是“美”字了。这不是一个侧面的带着羊角头饰,而是一个牧羊人。羊在前面,他在后面。古羌人就是生活在陕西甘肃一带的牧羊人。
羌的金文
上面仍然是羊,下面是人。这个人字有一个黑点,这是指事,就是说“我说的就是这里”。这个字的指事点在人身上,表示这个字是指人。什么人?上面有羊字,牧羊人。如果点在羊上,就表示指羊,被牧羊人赶着的羊群。
上面是羊,下面是人,但是指事点消失了。
羌的隶书
上面是羊,下面是人的异化形状。
古羌人被商超击败,大概是他们个性倔强,不服输,所以被商朝抓住后做人祭,就是杀他们做祭祀,商墓里的人祭大多是羌人。羌人一部分逃到四川,成为今天的羌族,人数大概三十几万。北方的羌人帮助周朝灭商,后来慢慢融入北方华夏民族之中。
四川的羌族则保留了很多羌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