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國邏輯》(一)網上箴言警句摘錄(續三十七)
網上箴言警句摘錄(續三十七)
371,《中國邏輯》(一)
有人說,這個世界有兩種邏輯,一種叫邏輯,世界通用。一種叫中國邏輯,只有中國人懂得。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把國人常有的邏輯問題,大致分成了以下三類:第一,問態度,不問事實。第二,問動機, 不問是非。第三,問親疏,不問道理。
(A)問態度,不問事實
在《莊子》中有一篇抱瓮老人的故事:子貢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給菜園裡的蔬菜澆 水,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子貢走過去對老人說:「老人家,現在有一種機械名 字叫做橰,即省力又快,你為什麼不用呢?」
老人卻說:「我並非不知道這種工具,而是一旦用了這種取巧的機械,就一定有 投機取巧的事情。有了投機取巧的事情,就有了投機取巧的思想。有了投機取巧 的思想,就會喪失優良的美德。喪失了優良的美德,就會和自然社會不合拍,成 為與天地不能相容的人。」
很明顯,在老人表面上很合邏輯的推理里,把取巧的機械,演變成投機取巧的道 德思想。但我們知道,取巧本是智慧的科技行為,而投機則是帶有貶義的不道德行為。
老人把「取巧」的機械當成投機取巧的不道德行為,把道德和科學攪合在一起, 似乎義正詞嚴,實質卻是滿嘴胡言亂語。
在故事中,老人的一系列因果推理,從行為——思想——道德——與自然不合拍 ——最後得出與天地不容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滑坡謬誤。現在我們看 這個結論是很荒謬的,因為使用機械橰根本不可能產生與天地不容的結果。但就是這種只問態度,不問事實的「中國式邏輯」,似是而非的胡話,竟然讓子 貢心悅誠服,甚至慚愧得無地自容,可見其欺騙性有多麼強。
(B)問動機,不問是非
李敖曾嘲笑金庸虛偽,武俠小說中體現出來的俠義是虛的,是假的,金庸本人並 沒有做到俠之大義。更說金庸是假皈依,偽佛教徒,金庸曾來李敖家中拜訪,金庸說自己已經皈依佛教了。
李敖則不以為然,並發問如果金庸真心皈依佛門,佛教的「舍離一切,而無染着」,那麼錢財就是身外之物,讓金庸就把他的財產全部捐出去吧。據李敖說,金庸聽後自是啞口無言,無力反駁。
實則是李敖扭曲了佛教的原旨,把「成佛」的條件偷換概念為「信佛」的條件。其實質是胡攪蠻纏。佛教所謂「舍離一切」,並不是把所有東西都拋棄,而是「心 不住」,正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對於信佛者,佛家從來沒有要求人們:捨棄財產。其實,金庸已經為社會捐出 4000 萬財產,但他不肯為自己辯解,李敖就自以為把人家駁得啞口無言,無力 反駁。
李敖把金庸的沉默當成了理屈,誤以為金庸不辯,就把金庸給批倒了,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只問動機而不問是非的「中國式邏輯」。
(C)問親疏,不問道理
「我這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必須聽我的)」 這大概是生活里中國大多數父母,最常對兒女使用的話術了。站在道德制高點, 以一種權威的口氣向孩子碾壓,孩子自己的看法已不再重要了。
國人自古就是以宗族,族群、地域,血脈為紐帶的文化。家庭里,父母們把孝義的大旗一揮,就可以夾雜宣泄與教育的雙重標準和孩子暴力相向。
宗族制度的某些思想腐朽性延續千年,魯迅說:從來如此,就一定對嗎?新文化 運動中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批判透徹而深刻,甚至根植於國民性中,想揭一點偽飾 以引起療救,反而成了異類。翻翻歷史,多少孝是出於愛,還是來自倫理對個體自由的壓制。
中國人也喜歡說「講道理」,但這個「道」,是道德,而非講理。或者把「理」 解釋成「情理」「面子」。
所以社會、生活當中,國人大多時候只問親疏,不問道理,純粹講理講邏輯是講不出去的。必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感化」下才能說服對方。如果這樣還 不能說服,就把「理」直接換成「力」,直接來硬的,馬上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