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宛然

注册日期:2012-03-27
访问总量:279456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381


发表时间:+-

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三八一集)【日期】2016/10/10【地點】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檔名】02-041-03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八十四頁倒數第二行,「中道自然」。請看經文:

【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

  這個後面還有四個字,是後面的一句,應該放在這個地方的,「檢斂端直」,這是一段。檢斂端直。
  我們看註解。『遲緩』,「遲者,遲徐、安徐之義」。這個徐就是緩慢,不著急,它跟緩連在一起,意思相同,念老給我們解釋,「寬緩之義」,安徐、寬緩。「故遲緩者,即安閑沉穩而不緊張急燥也」,是這個意思。這是表現在外面的。
  修行修什麼?不能不知道。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不當的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為範圍非常廣大,佛法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就是身、口、意,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大類。身是造作,口是言語,意是念頭,我們起心動念錯了,要把它修正過來。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大家把聖賢教育疏忽了,古時候在中國,從小就念聖賢書,就懂得收斂,懂得不違犯倫理道德,不違犯父母的教誨,不違犯祖宗所立的規矩,一個家庭從上到下統統要學。古時候中國人的家是大家庭,現在一般人很難理解,什麼大家庭,沒聽說過,沒有見過。大家庭是兄弟不分家,姐妹是出嫁了,兄弟不分家。
  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大家庭還普遍存在,我們自己家就是個大家庭。但是到我出生,我們家已經敗了,也就是兄弟分家,不在一起了,中國傳統的家就沒有了。我父親在外面謀生,他是公務人員,我們住在鄉下,住在姑媽家裡,我的姑母,我父親的姐姐。他們家還沒有分家,兄弟十個住在一起,很大的一個村莊,莊園,一家人,上上下下我記得的時候還有將近兩百人,住在一起。在中國現在的地圖上還能看到,你看到鄉下,這一家是王村,那家是李村,那家是張村,那就是一家人,沒分家的。抗戰以後,勝利以後沒有了,抗戰期間還有,戰後沒有了。八年,把我們中國的家毀掉了,再沒有大家庭了。
  大家庭規矩很嚴,所以能管一個家庭,中國古人叫齊家,齊是整齊。你這一個家庭,人雖然多,興旺的,一個家庭七、八百人,很衰的也有兩百人,如果沒有規矩,這個家就亂了。所以它有家規,它有家法,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家學就是教育。從小,這一家人裡面的大人,都要為孩童做最好的榜樣,讓小孩從小就受家庭教育的薰陶。家教是什麼?現在諸位知道有《弟子規》,《弟子規》是家教裡面最重要的一門教科書。裡面總共一千多個字,內容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都是每個人從小到老都要遵守的,這家教。家學,家人修養,父母尊長,大人做樣子給我們看。
  這個地方是講學佛,我給同學們做過報告,我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向他老人家請教。我們年輕,不懂規矩,表現出來什麼?是心浮氣躁,與這個地方講的完全相反。大師怎麼教我?大師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看了半個多鐘點,我們那個浮躁的氣遲緩了,這個心定下來。老師才說話,只說了一個字,「有」。我們聽到有,心裡面馬上就緊張起來,那個浮躁的動作又出現。這習慣嘛,從小沒人教過。這麼多年離開家庭在外面流浪,找一份工作,收入只能維護自己最低的生活,日子很難過。佛法也不是那麼容易懂得的,因為從小受的教育,除了在鄉村裡頭那段時期之外,看到了倫理、道德、因果,畢竟還是太小,十歲就離開家庭了。那在社會上看的,跟家裡講的不一樣,但是家庭那個基礎、概念還是有。但是,外面環境影響很大,不能不受影響。所以,經上講的這幾句,我們完全違背了,沒人教你。
  章嘉大師這個教學方法,你提出問題,看著你,等到你心平氣和,浮躁的樣子收斂了,他才肯跟你講話。為什麼?這個時候你的精神集中,這個地方講『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老師才真教你,你能聽得進去,你能夠不懷疑、能夠接受。如果心浮氣躁,不能接受,老師給你講的真叫這個耳朵進去,那個耳朵出去了,所以講不在意,那個講是白講了。所以章嘉大師的教學方法還守著古人的規矩,心浮氣躁,不跟你談話,到你整個情緒定下來,這時才可以。他說的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而且認真去落實,它起作用了。
  我們學會了,求學怎麼個學法,學會了。聖賢的學術要用真誠心,沒有誠意,不必說,說了沒用處,心不清淨也沒用處,心不尊敬也沒用處。所以基本的條件要真誠、要清淨、要恭敬,這樣接受真得利益,不會忘記,會依教奉行,那就落到修了,就是修行。修行這兩個字,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行為很多,無量無邊,佛把它分成三大類,第一個起心動念,念頭是意業的行為,身口意,就是心,心的行為,這個最重要。第二個言語。第三個身體,身體的造作。不符合倫理道德的,就是錯誤的;不符合聖賢教誨,這是錯誤的,要用聖賢的標準。在中國,主要的標準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不多。
  五倫是講關係,父子有親,親愛,把這個放在第一條。宗教裡面,大慈大悲,就是親愛。親愛從哪來的?大慈大悲來的。西方宗教裡面,神愛世人,愛心從哪來?愛心從神那來的,神聖的。第三就是聖賢教誨,特別是宗教教育。中國自古以來,五千年,聖賢教育;西方這麼多族群能夠延綿到今天,靠宗教教育,社會有秩序。如果都能夠遵從,人人都能夠接受,從小養成好習慣,這個地球是極樂世界,這個地球就是天堂,你看到每個人都是行善積德,沒有過失。現在,我們遇到的這個社會,就是現在這個社會,細心去觀察,地球人,生長在地球上的人,他想什麼?他說什麼?他幹的什麼?你細心冷靜觀察就明白了,明白什麼?這不是人道。
  人道的標準,在中國傳統是五倫、五常。五倫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現在這五個字找不到了。親,親愛沒有了;夫婦有別,不同的任務沒有了;君臣沒有道義,領導與被領導;長幼也不講;朋友也不講信用。五倫亂了,五倫亂,天下就亂,社會就動亂。五倫是道,不是哪個發明的,不是哪個創造的,自然的,五常是德,這道德。德,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在社會上看不到了,仁沒有了,人跟人的關係就是完全講利害,不講倫理道德。義是正當的行為,是如理如法的行為,也就是說,與倫理道德相應的行為叫義。禮,禮沒有了,現在誰講禮?禮沒有,社會就亂了。智,無知,現在。末後一個,沒有信用,不講信用,人學會了騙人。仁義禮智信沒了。中國過去做人的標準就是五倫、五常,五倫五常丟掉,就不是人了,人跟禽獸沒有兩樣。人比禽獸高的就是懂得倫常道德。
  最後講到八德,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現在的社會,大家把這些東西丟掉了,沒有人學、沒有人講,也沒有人真幹,所以現在的人苦。
  古時候人樂,快樂,樂從哪裡來的?樂從倫理道德裡頭來的,於地位不相干,於財富也不相干。孔子沒有很高的地位,也沒有財富,生活勉強可以過日子。學生當中,顏回真的是貧窮,窮到三餐飯都成問題。但是顏回跟孔子,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你看到他都是笑容滿面,歡歡喜喜,他那個歡喜從哪裡來的?尤其是顏回,簞食瓢飲,那是真正的貧窮,但他樂,孔子學生三千人當中他最快樂的。換句話說,快樂,於貧富不相干,於地位高下不相干,從哪來的?夫子給我們解答了。《論語》開頭第一句,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就是喜樂,是從內心裡面往外發的快樂,那是真的快樂,那不是假的,那是聖人之樂。古時候讀書人羨慕孔顏之樂,孔顏之樂是聖賢之樂、是佛菩薩之樂。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是出生為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國王。國王的位子放棄了,讓給別人,自己出家去做苦行僧,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晚上休息在哪裡?找個樹底下打坐。每天休息的時間四個小時,也就是他們休息的時候,他休息是打坐,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四個小時,叫中夜。中夜是休息的時候,就靜坐。兩點鐘就起來,起來什麼?起來用功,有參禪的,有修止觀的,有學經教的,學經教是背誦經典,淨土宗是念佛。什麼時候起來念佛?兩點鐘就該起來了,拜佛、念佛,念到天亮。
  天亮這個時候,出家人就準備去托缽,托缽是上午,一般八、九點鐘就要出去了。出家人住在山上、住在河邊,沒有房子,起來之後,洗臉漱口,自己做早課,早課完了之後,出門去托缽。所以,他們居住在鄉村、都市不是太遠的地方,就是托缽方便。午餐是十一點半以前吃的,不能過十二點,過十二點就要破齋了。齋就是日中一食,這是佛的規矩。不能過中,中就是十二點,要在十二點以前飯吃完,缽洗乾淨。這個時候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時候。
  講經教學,同學們修學複講,或者是村莊裡面、都市裡面有這個法緣,有人請你去講經。這些弟子們誰有緣誰就去,這是回報齋主,就是信徒。信徒們對於出家人財供養,供養一缽飯,他所需要的;衣服破了,供養一件衣服;生病的,供養他醫藥。那出家人,出家人供養佛法,講經教學,幫助他入門,幫助他對正法的了解,幫助他們修行,所以是法布施。出家人對在家人法布施,在家人對出家人財布施。很有秩序,是社會大眾的好榜樣,這些人都是善人,為什麼?他們持戒,他修定。定,不在形式,在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定。起心動念,定就沒有了,分別執著那就造業了。
  所以這個地方經裡頭教給我們,外面你看這些出家人、修行人遲緩,幹什麼都是慢慢的,不慌不張,可是裡面不然,「內獨駛急」。「駛急」,註解裡頭說,「駛者疾速」,快,「急者緊急、急速」。那是什麼?求道心切。老師昨天講的,有沒有聽明白,有沒有落實在生活上,那叫真修行。聽到佛法,而佛法跟自己的生活不相干,跟自己的事業不相干,跟自己待人接物都不相干,那不叫白學了!學了真管用,你真用上,法喜充滿,真快樂!所以無論是講經、是修觀,還是修定,甚至於背誦經典,研究討論,這些課程大概都是在下午,托缽之後。把這些餐具都洗乾淨,都放好了,這時課程就開始了。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有次第,首先講阿含,小乘,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辦小學。小學多久?十二年,扎根教育,我們今天小學六年,佛陀的小學十二年。我們的中學六年,佛陀的中學八年,講方等。再提升,大學。現在的大學教育,本科三年、四年,一般都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的本科二十二年。最後八年那是研究院。大學,學生稱菩薩;中學,學生稱阿羅漢、稱辟支佛。小學畢業就證阿羅漢果,大學是菩薩,從大學提升到研究所,就成佛,或者我們稱他法身菩薩,那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你要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釋迦牟尼佛是什麼宗教?他跟一般宗教不一樣,他是教學,他是學校。依照佛的教誨,這就是經律論這些典籍,修正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這意業的行為,心理行為;修正我們的言語、議論;修正我們身體的動作,一舉一動合乎規矩。
  最重要的是心清淨,我們的經題,上半段是講的果報,下半段講修行,先說果,後說因,這是佛法常見的。為什麼說果?你喜歡,然後就告訴你,你想得這個果,你應該怎麼修。《無量壽經》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果報。大乘是智慧,圓滿的智慧;無量壽是德行,最究竟最圓滿的德行,無量壽,誰不歡喜?你要不要智慧?你要不要福報?真正的福報是無量壽;莊嚴是一切都美好,一切都稱心如意。學佛有什麼好處?好處就在這裡,經題上就表現出來。
  怎麼修法?「清淨平等覺」。清淨是阿羅漢,是佛教的小學,重視清淨心;平等是大乘,方等、般若,是大定;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成佛了。我們也可這樣看法,清淨是阿羅漢,平等是菩薩,覺是佛,這三個學位。怎麼樣才拿到這個學位?清淨心拿到阿羅漢的學位,平等心拿到菩薩的學位,大徹大悟拿到佛的學位。這是佛教三個學位的名稱,人人都可以拿到,人人都應該拿到。要用什麼方法?那這段經文很重要,這個裡頭六句,二十四個字,這很重要。
  我們看念老教導我們的,「外若遲緩,內獨駛急」這兩句,「指其表現於外者,寬緩安閑,渾若無事」。你看他多自在,這是外面。中國《論語》裡頭記載,孔夫子,學生對老師的讚歎,是實在的,不是假的,孔子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你看他,你能看出他溫良恭儉讓。跟這一句對照起來看,表現於外面的,夫子是溫和、善良;你看這裡,寬緩安閑,渾若無事,若無其事,悠閒自在。夫子講得更具體,溫和、善良、恭敬,對人對事對物你看到他恭敬,節儉、謙讓,謙虛,樣樣都能讓人。讓是不爭,爭不好。
  外國人,我早年在美國,看到信徒家裡的小朋友上幼兒園,父母都教小孩要競爭,不能落在別人後面。所以,小孩從小壓力就很大,父母希望他成績好,希望他樣樣都比別的同學強,這個教育不好。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小孩教忍讓,從小就要教;忍讓再向上提升,謙讓,謙虛、謙讓;再提升,禮讓。從小讓到底,沒有跟人爭的,所以這個社會哪來的鬥爭?哪裡來的戰爭?不可能。現在鬥爭、戰爭到處都發生,處處都是戰場,怎麼得了!人活在這個世間,爭,競爭,多苦,多辛苦!爭到又怕丟掉,所以爭也苦,不爭也苦。
  老祖宗不是這樣教給我們的,儒跟道都沒有講競爭,佛也沒有講競爭。如何能在一生生活當中過得安閒無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安然無事就得到了。生活所需很少,真正學佛,生活簡單,一天吃一餐飯。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看到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他告訴我,他從三十歲的時候學佛,一年多他就學日中一食,所以日中一食他幾十年,吃得很少。工作量是普通人五個人的工作量,也就是說,他一個人所幹的事情是五個人幹的,他全包了,沒有助手。
  一餐行嗎?我跟李老師的時候,我三十一歲,三十三歲出家,我那個時候吃兩餐,晚上這餐斷掉了,沒出家之前就斷掉了。所以,從兩餐進入到一餐不難,我吃兩餐吃了有二、三年,我就吃一餐,學李老師。但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他山東人,喜歡麵食,告訴我,學佛的人一天一餐、兩餐,麵食營養比稻米高,他勸我吃麵食。我每天,小饅頭要吃三個,一塊錢一個,一餐飯要三塊錢,老師只要兩個,他一餐飯兩塊錢,台灣錢。台灣錢,美金一塊錢換台灣錢好像那個時候三十四塊。你就想想,老師一餐飯只要兩塊錢,一個月六十塊錢,六十塊錢大概只有美金一塊半。你說他自不自在,生活太簡單、太容易了,滿心的歡喜。我一個月伙食要九十塊錢,他六十塊錢解決了,這我趕不上他。我是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老師問我,身體怎麼樣?我說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做下去,一生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你妄念多,希望得到的很多,那很苦,統統放下,一點點我們生活就能夠很正常的活下去,好!
  三十三歲出家,我二十六歲學佛,到三十三歲出家,七年。這七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了十三部經,這十三部經都能講,這裡面有《金剛經》、有《普賢行願品》、有《阿彌陀經》。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就接受一些居士道場邀請我講經,講經,教學相長。受戒之後,感覺到這十三部經不是大經,我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師住滿十年,學兩部大經。《楞嚴經》學圓滿,從頭到尾,我聽他講一遍,我也能講一遍。以後學《華嚴》,《華嚴》是經典裡面最大部頭的。我聽他講,八十卷我聽他講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了,後面我都能講了。我離開台中回到台北,在台北講《華嚴經》,一生教學、講經,樂此不疲。
  沒有給人剃度,所以人問我,你有沒有弟子?沒有,只有聽眾。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我們用網路、用衛星電視,這個工具好。所以,聽眾很多,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我才有清閒自在。這是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沒有給人剃度過,為什麼?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人的根性不如過去,善根福德因緣都不能跟古人比,你要剃度你要負責任。所以我這一生只有同修,我們共同來修學佛法,共同來學習淨宗,不敢給人剃度。他要能成就,依古人為師就好,這也是李炳南老居士教我的。我們自己真能成就,真有這個緣分,可以;我們沒有這個緣分,沒有寺廟,沒有道場,到處流浪,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做。我們要自己這一生當中,真正過到諸佛菩薩、古聖先賢這讀書樂、教學樂,就好。學生能不能成就,實在講,只要你具足老實、聽話、真幹,你肯定有成就。
  印光大師一生沒道場,這是我跟他學的,為什麼?有道場你要管人、你要管事、你要管錢,就完了,你能不生煩惱嗎?你能天天法喜充滿嗎?做不到。喜樂對人有真正幫助,人一生快樂,喜樂,不容易衰老,健康長壽,念念為人、為正法。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他可以收徒弟,那個時候善根深厚的人多;今天善根深厚的人太少了。跟我,真正發了大心,跟著我,跟個一年、二年走了,很多。我看到這個情形,我還敢給人剃度嗎?不給人剃度這正確的。我們要學海賢,這一句佛號認真好好的把它去念,將來往生,不必要人助念,跟他一樣,我自己念佛就走了。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所以表現在外面的,安閒無事,可是內心裡面「精進不已」。怎麼精進?「念念相繼,心心無間」,心就是念,念念相繼,念念不間斷。「不令剎那失照」,剎那是念頭斷了,短短的時間,一分鐘、一秒鐘,這念頭斷了,念頭斷了生什麼?妄念起來,這就錯了。一定要照顧好,前念滅,後念生,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絕不叫它暫時中斷,這個人叫真精進。這樣念佛功夫,三年就能夠證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得到之後,真有戒定慧的功夫。向上提升,事一心不亂,為什麼?這個提升,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不是生凡聖同居土,而是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是四果羅漢他們修學的處所。如果再向上提升,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當然是最好的,生實報莊嚴土,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報身。如果是六道凡夫,功夫成片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地位很低。
  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四土三輩九品,像一個圓滿的學校,有研究所、有大學、有中學、有小學。但是無比殊勝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到那裡確實有等級,但是待遇是圓滿的,待遇是相同的。生活待遇跟等覺菩薩平等,用等覺菩薩的標準,讓每一個往生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等覺菩薩待遇,這還得了!兜率內院的待遇,智慧、神通、道力都跟等覺菩薩差不多。所以,他有能力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學、去供佛、去聞法。像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是現無量身,分無量身,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阿彌陀佛的本事,分身,也分無量身,像阿彌陀佛一樣,到十方諸佛剎土去供佛、去聞法。這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從來沒說過,只有極樂世界有。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等於成佛,距離成佛很遙遠,等於成佛。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佛的神通、佛的快樂全有,這個太難得了!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你能不去嗎?我們今天想去,可是又不願意離開此地,那就是什麼?對此地沒認識清楚,對極樂世界也沒搞清楚。你要把這兩邊統統搞清楚之後,態度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再看底下的解釋,容容,「容容者,和同之義」,和睦、同心。什麼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起心動念,是法身菩薩的同心;如果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的同心,跟菩薩同心;還有分別,沒有執著,跟阿羅漢、辟支佛同心。要學,和重要。佛教給我們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這個要學佛,我們對於宇宙,佛法講遍法界虛空界,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宇宙,萬物、萬法同體,同是一個自性所生的。誰的自性?自己的自性。這是六和的根本。怎麼個和法?同體,從這個地方建立六和,沒有這一條,和不起來。你看,六和大家都知道,你就是和不起來,不但跟你家人不和,兄弟不和、團體不和,沒有一個地方你能做到和。為什麼?你沒根。什麼人才能修六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就有資格修六和。沒有誠意、正心,憑什麼和?
  怎麼樣修誠意、正心?那就得看破、放下。看破是《大學》裡所說的致知,看破是致知,放下是格物。佛跟儒、跟中國老祖宗、古聖先賢完全相同,所以我說,我們的文武周公、孔孟老莊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稱他們作佛陀、菩薩;釋迦牟尼佛要是生在中國,中國人稱他聖人。兩處稱呼不一樣,他們是同等的層次,他們的大徹大悟是同等的,平等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再回頭去看看其他宗教的經典,你細細的看一遍,也是同等境界,這才恍然大悟。
  我在日本講經,去訪問過中村康隆老和尚,那一年是他一百歲,我去看他。見面他就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給我說這麼一句話。他的徒弟橋本,我離開的時候他送我到大門口,告訴我,他說老和尚今天給你說的這句話,一生當中我們從來沒聽說過,他為什麼要跟你說?我在搞團結宗教,他在鼓勵我。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他說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說得好,說得沒錯!我們有這種認知才能夠入六和敬,你要沒有這個認識,對這個事實真相不了解,沒法子和。真正曉得遍法界虛空界就一個自性,是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整個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這個體變現出來的。所以,什麼關係?同體。經上常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條件,都是愛,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憐憫。悲是憐憫,眾生在受苦,眾生受苦是自己受苦,眾生得樂是自己得樂,這一點確實佛法講得最清楚最明白。
  下面,念老舉後漢《左雄傳》裡面,《後漢書》裡面有這麼一句,「容容多後福」。福相就是和同,真正與眾生同體,自然就能和睦相處,就能包容。能包容、能相處,能生慈悲心,這個人當然後福無窮。要不要?福裡面包括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都是福。所以,你要會修福,六和敬是修大福報。搞宗教團結,一定要把那個宗教跟自己的宗教看成一體。為什麼會有兩個?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他喜歡耶穌,就現耶穌的相;他喜歡觀音,就現觀音的相。自己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陀就有應。佛陀自己沒有動一個念頭,我要現什麼樣身,我要講什麼法,沒有,從來沒有起心動念,講經教學也沒起心動念,妙!妙不可言。他講的話是從自性流出來,自性流出來,我們叫它做真話。我們講話是從阿賴耶流出來的,阿賴耶是假的;換句話說,我們說話是假話,佛與法身菩薩是真話。這句話好,容容多後福,你要財富,你要聰明智慧,你要健康長壽,你要多包容,你才做到,你不能包容做不到。這一句還不是出在佛經上的,《後漢書》裡頭的。
  「今經容容虛空,指聖眾之心和同於虛空」,虛空是什麼?自性,同一個真心,同一個自性。「虛空無邊際,故自心無邊際。虛空無一物,故自心亦無物。虛空以空無故,森羅萬象十方剎土依空而生。虛空建立萬物,故自心亦建立萬物。無一物,故不落有邊,容萬物,則不落空邊。無一物而容萬物,雙照空有;容萬物而無一物,則空有俱泯,從容中道。故云適得其中。」這段話妙絕了,諸位看了聽了,懂不懂?聽懂了,恭喜你,你距離大乘不遠;聽不懂、看不懂,多讀,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就把這一段你一開始念上三百遍看看。的確有不少人三百遍、五百遍明白了,通了,為什麼?那個三百遍、五百遍是修定。我把這段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字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念的當中,不夾雜妄想,沒有分別執著,老老實實念下去,一遍一遍,念上三、五百遍,真的,自然就明白了。
  這個境界,每個講經的人,出家、在家都有,都有這個經驗。經文遇到困難,怎麼辦?查註解,講的不一樣,讓我們更難取捨。這時候怎麼辦?統統放下,一心專念,這就是說我不求用腦,我用禪定。不用腦就是我不用妄心,禪定接近真心,就是「淨極」,淨到極處,「光通達」,那就是悟處,開悟了,明白了,用這個方法。初學,我們是凡夫,這兩種方法互用,應當用思考,用思考,應當用禪定則用念經,念經是修禪定。定與慧等運,平等起作用,能幫助我們體會到。
  這段文說得好,「聖眾之心」,聖眾兩個字是指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菩薩。雖然煩惱習氣沒斷,但是他們的智慧神通道力,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幾乎跟阿彌陀佛差不多,我們凡夫看不出來。所以,心自和同,這四個字要記住,要把它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要把它落實在學佛功夫上。實在講,佛法不難,特別是淨宗,為什麼淨宗學得這麼難?就是你的心跟一切萬物不和不同,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你真的和、真的同,你契入境界就不難。和同到什麼程度?和同到痕跡都不著,真和真同,像虛空一樣,這就是自然,中道自然。
  念老用虛空來做比喻,虛空沒有邊際,我們自己起心動念,那個心沒有邊際,念也沒有邊際,自心無邊際,虛空無一物,自心亦無一物。我們從哪裡看?從電視屏幕看,電視屏幕畫面在我們面前,它有沒有一物?不會看的人,著相了,有!這畫面在動,有說有笑;看透了的人,頻道一關,沒有了。頻道關的時候,色相沒有了,音聲沒有了,屏幕是一片空白。把屏幕比喻作能生能現,頻道所生所現,能所一如,能所都不可得。所以,看電視的時候要能夠看出屏幕跟頻道融合在一起,雖融合在一起,各是各的。你看頻道關掉了,不妨礙屏幕,它兩個互相不妨礙,一個是如如不動,一個是一秒鐘,就是說秒做單位,一秒鐘一百次的生滅,這個畫面。一秒鐘一百次這個頻率在波動,我們迷了,也沒有在這裡頭看到如如不動,也沒有在不動裡面看到動。能生法相的是法性,法性是屏幕,法相是頻道。
  所以,真的是虛空無一物,自心亦無物,要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二邊不著,中道不存,你真的回歸自性了。頻道是妄心,屏幕是真心,真心不可得,妄心更不可得。所以世間這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是屏幕,世間法是頻道。真的,真的東西無一物,什麼都沒有,妄的東西是百分之一秒波動產生的幻相,它存在的時間是百分之一秒。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前,眼所見的,耳所聞的,六根所接觸的,好像真的擺在我們面前,它存在的時間多長?不是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不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一彈指生滅多少次?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一秒鐘能彈多少次?有人告訴我可以彈七次,我相信可能,我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有比我年輕,體力壯的,彈得快的,彈七次可能。三百二十兆乘七,就是一秒鐘,得出的數字,二千二百四十兆,單位不是千、不是萬,是兆,一秒鐘。概念都沒有,它太快了。我們所看到的都是相續相,一個一個接著的相,那不相同,相續是相同的,它不同,每個畫面都不一樣,沒有兩個畫面是相同的。所以告訴你,假相。
  你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你才會放下,放下所有的負擔,讓自己回歸到無一物。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什麼?連佛法也放下了,你真成佛了。你還執著有個佛法,你還是凡夫,你成不了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入般涅槃的時候,把自己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完全否認,說有人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那叫謗佛,四十九年一個字也沒說。我們現在對這句話,有一點概念了。
  性相二邊都不能執著,都不可以起心動念,自心亦無一物,這二邊不落,雙遮雙照。真正明瞭,通達明瞭,說有說空都沒有說錯;沒有真正放下,說空說有都有問題。所以,中道是菩薩,不落有邊也不落空邊。這裡說得好,無一物,不落有;容萬物,不落空。無一物而容萬物,雙照空有,就是亦空亦有;容萬物而無一物,則空有俱泯,空有都不存在。從容中道,故云適得其中。適,指洽合。得,指契會。中,就是講中道。「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這叫中道。這是什麼人?菩薩,這是真明白,真放下了。
  大乘佛法就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無住生心,無住是心裡頭痕跡都沒有,生心是起心動念。佛菩薩普度眾生,他的本事就是生心同時有無住,這就是他高明處。我們凡夫,生心不能無住,無住不能生心,心裡頭一定要有住。那些人的功夫,這講到的菩薩的真功夫,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這是自性般若觀照,心裡頭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我們凡夫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落印象。阿賴耶裡面,就像個倉庫一樣,儲藏室,這個印象就放在裡頭,永遠不會失去,遇到緣它就起現行,無量劫前、無量劫後都在其中,妄心。眼看耳聽都收在裡頭存檔了,遇到緣它就起現行,這個緣就是十法界,四聖法界善緣,成佛道,度眾生;反面的是惡緣,惡緣就是六道輪迴,它就現這個東西。
  我們今天是在它現六道裡頭的人道。佛對於十法界的人道特別讚歎,為什麼?這一道的眾生容易覺悟,容易教化。其他道的都難,為什麼?執著特重。我們這兒有執著,比較輕,還有機會能夠覺悟。其他的,其他道裡頭覺悟很難,天上人太快樂了,樂多苦少,把這個事情忘掉了,你叫他修行,他覺得很受罪,很苦,他不願意幹;三惡道太苦,都不容易接受。唯獨人道,苦多樂少,容易覺悟。所以,佛出現都在人道,天道他也去,三惡道他也去,度化眾生,讓眾生真正有成就,能夠超越,人道裡頭的機會最多。
  《金剛經》我們要學的,這兩句話是它的中心、核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什麼?無住跟生心同時。不像凡夫,凡夫無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無住,就是他有所住他就會生心,凡夫。菩薩這個本事了不起,也就是說他能放下,凡夫放不下,他徹底放下。無住就是放下,我們一般講不落印象。凡夫落印象,記在心裡,提起來知道;菩薩不放在心上,菩薩的心乾淨,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佛菩薩的心,我們要學。清淨,不受染污;平等,沒有分別,為什麼?一體。一心、一體,有什麼好分別?所以他能夠不落印象。我們凡夫,見色落色的印象,聞聲得聞聲的印象,沒有辦法不落印象。他們的功夫就是不落印象,比阿羅漢、辟支佛高,阿羅漢、辟支佛做不到。
  「中表相應」,中是內心;表,表現於外。「菩薩心契中道,得於中而形於外,故表裡一如,自然相應,不必安排造作」,所以叫「自然嚴整」。自然兩個字意思很深,意思很廣,人真正到了跟大自然融成一體,其樂無窮,為什麼?念頭都沒有了。我們沒有辦法跟大自然融成一體,就是有妄念。妄念捨掉,是從根放下了。
  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


浏览(2129)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